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今天是藏曆的四月十五。是薩嘎達瓦月最隆重的一天,相傳,這一天是佛祖出生、成道、圓寂的日子。拉薩信眾都會在轉經道上煨桑。桑主要有小葉杜鵑、松枝、柏枝等。拉薩達孜章多鄉的山上盛產小葉杜鵑,這也是煨桑最好的香料。山胞們從山上把香料採下來,紮成捆,用車拉到拉薩城裡來售賣,一捆可以賣到50塊錢。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在青藏高原上,煨桑的風俗起源古老,草原、田野和城市中一柱柱孤獨直上的青煙,都是人與蒼天直接溝通的橋樑。

所以神無疑是喜愛香氣的,籠罩青藏高原的上蒼,喜愛的更是特別強烈,甚至猛烈銳利的香氣。以鮮花奉獻,尚且不夠;要以氣味最強烈的植物在火中焚燒,煙霧蒸騰;這尚且不夠,還要以其精華製成藏香,讓自然的氣味以百倍的強烈隨風飄搖。

氣味有其自己的語言和密碼,甚至有其自己的顏色。乃至於藏族人生活的地區,煨桑和藏香的濃烈煙霧和風馬、白塔一樣成為標誌性的景觀。寄居內地乃至國外的遊子,聞到藏香的氣味,就會勾動思鄉的愁腸;而多次來往高原的常客,若在荒野中捕捉到酥油的芳香,也會掀動沉積的回憶。

香味不僅是人和上蒼神秘溝通的密碼,也是彰顯人類生活的旗幟。人間煙火,茶香酒韻,儼然在荒野上築起一道無形的牆壁,分隔了生活和野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固然是自然的香味,可是已經帶有了濃郁的人間之韻。

古城拉薩的生活,同樣帶著濃重的高原氣息。當人們搓動藥丸、揮舞刨刀、揭開蒸籠、揮灑香水、採摘花朵,都會攪動生活之浪。

拈花微笑,直指人心。發現通向人心深處的捷徑,解開回憶之謎的密碼,或許就埋藏在似有似無的香氣之中。

連接天塵的煨桑

一條條不足十米寬的巷子,彎曲地匍匐於古城區的建築群中,四通八達。群宗與丈夫同往常一樣在靠近鬧市區的巷口,坐在低矮的凳子上,看著來往的行人,時不時發出的叫賣聲響亮卻無規律可循。身前的三麻袋不同種類的“桑”和成捆的乾草堆半包圍著他們,如同戰時的堡壘。與他倆並排的有七八個同樣類似“堡壘”的攤位,都緊緊地貼著古建築的牆角延伸了約二十米。下午5點,太陽已褪去灼熱的光亮,只留給大昭寺的金頂璀璨的光芒,儘管早已過了早晨的最佳時期,寺前兩邊的煨桑爐依舊桑煙嫋嫋。

“我們這一排賣‘桑’的都是來自達孜縣的老鄉,在這兒做這生意也都快六七年了。”群宗說著,用雙手將麻袋裡粉末狀的“桑”捧了一捧,一陣清香撲鼻。

“桑”是藏語的音譯,其意“煙”或“煙火”。至於“煨桑”,較確切的譯法應是“煙火祭祀”或譯為“煙祭”。為什麼民間有此俗稱,那是因為煨桑這一宗教儀式,在近代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民俗活動。從內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儀式中的“煨桑”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僅是祭祀儀式中的一個內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單獨舉行的。

在西藏,無論是富麗堂皇的宮殿,莊嚴肅穆的寺廟,還是尋常百姓家,處處可以看見煨桑爐上的嫋嫋桑煙與無盡蒼穹上的一抹白融為一體,空氣中也因此不再只是大自然本身的芬芳,而是有了人類在其中活動的氣息。

煨桑爐造型奇特,像寶瓶,鼓起的中部開一口子,把樹枝、香草、糌粑等放進去,藉助高原輕風,煙塵揚起,穿越爐頂,直通藍天。桑煙嫋嫋,如夢如幻,訴說不盡的祈禱和心願。

西藏的天空高遠,煨桑爐常常位於開闊處;樹枝香草純天然,氣味好聞,清新純香;燃燒後的煙在高原清風慢慢散開,煙在藍天白雲下如絲如縷,輕盈飄逸。在西藏,藏族同胞們每每看到煨桑爐,煨桑便也就成了習慣。

藏族同胞喜歡把所有能煨桑的植物統稱為“桑”,不懂的人聽起來,好像“桑”是指一種特定的植物,事實上,“桑”包括了很多種植物,比如高山小葉杜鵑花枝、柏樹枝、爬地柏、白蒿、石南草等,有條件的還會加進一些檀香木、柯子果、藏紅花、甘松等,此外,還有糌粑和酥油混合而成的粉末。

如今在拉薩市裡能看見的“桑”種類很多,除了在近郊的山上能採到的柏枝、爬地柏、白蒿以外,很多其它的品種都是從西藏的各個地方收購而來。每天清晨天還未亮時,拉薩大橋上便已經有人揹著大包拎著小包在賣各種用於煨桑的植物。群宗之前也在拉薩大橋上賣過“桑”,而她現在的所在,已經能夠聞到自己所出售的“桑”發出的濃郁香菸,直達天庭了。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煨桑的歷史

藏族先民的煨桑活動都是在部落外的山頭或河岸上舉行,煨桑時把扁柏、艾蒿、小葉杜鵑的枝葉堆起來,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然後由儀式主持者灑上一點水,點燃後祀神。藏族原始先民常把煨桑視為部落社會中的頭等大事,他們借用煨桑來集結群眾,加強部落聯盟,以壯大聲勢。出戰或行軍途中也經常煨桑,祈求神靈保護以獲得勝利,在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就不乏這方面的描述。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學界認為煨桑起源於藏族的原始時代。那時,每當部落中的男子出征和狩獵回來時,部落中的族長、老年人、婦女和兒童,便在部落外的空地上,點燃一堆艾蒿、小葉杜鵑等有香氣的枝葉,讓出徵者從上面跨過,並不斷地往他們身上灑水。開始也許是想通過薰香草的方式,除掉出徵者身上的血腥之氣,用水洗去其汙穢。後來便演變成宗教儀式,人們再不從“桑”堆上跨過,水也不再灑在身上,而是灑在“桑”堆上。煨桑的目的也變成祭神祈福。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煨桑植物

香蒿: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藏語稱之為“坎巴”。蒿,引申為野草的意思,蒿有多種,其中用於煨桑的主要是香蒿。西藏古詩中說:高高山上有九物,柏樹樺樹和楊樹,斷岩石板和洞穴,茅草野蒜和香蒿。

其中提到的香蒿,就是藏族同胞平時煨桑所用的白蒿。

白蒿能止血,消散四肢腫脹,治瘡癤和肺病,白蒿開黃綠色小花,氣味甘甜。是二年生草本植物,葉如絲狀,可入藥(亦稱“青蒿”、“香蒿”、“艾蒿”)。在藏傳佛教中,是老百姓在頌經、祈福求平安時燃的重要材料。在無松、無柏、無杜鵑的藏北高地上,白蒿則成為人們日常煨桑的主要材料。


小葉杜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別名黑香柴,往往長在樹形杜鵑林之上,其枝粗葉小,開小白花,也有的開粉花和黃花。小葉杜鵑常與常見的高山植物金露花混生於海拔300—4900米的山坡灌木叢中。《西藏經濟植物》上對其功能的解說是:葉芳香,可提取芳香油。在生活中常被用作薰香,其花可入藥,可治氣管炎、氣喘等。小葉杜鵑的花可泡茶喝,有化痰止咳、治氣喘的功效。因青藏高原大部份地區無松無柏,小葉杜鵑成為人們煨桑時的主要燃料,尤其在拉薩,這種“桑”更為常見。


柏樹枝: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柏樹表示長壽,具有辟邪的功效,有“松柏長青”、“百事大吉”之稱,常在墓地上種植柏樹以辟邪。因柏樹易燃,煨桑時,柏樹枝椏常被鋪在最底層,也最先被點燃。因其枝葉清芬,自身芳香,被人們視為香潔之木,用柏樹點香,煙比較輕,能補心脾而暢中快膈,定驚悸以益智安神。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治瘟疫藥物是以柏葉為主的藥方,頗有神奇之效。

柏樹的根、枝、葉和種子都可提取芳香油,可作調製香料的保香劑和調香原料,現在西藏出產的藏香中,大多含有柏樹香油成分。


松枝: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在有松樹的地方,煨桑時通常會用到新鮮松枝,尤其在雲南藏區和林芝地區。因松枝本身乾淨、清新、略帶木頭香,而且含油脂,易燃。也有人將松枝磨成粉末,當作煨桑材料使用。

冬青:

西藏冬青是中國特有的植物,多生長於海拔3200米的山坡冷杉林中,為四季常綠喬木。冬青葉有清熱解毒作用,可治氣管炎和燒燙傷。冬青果熟後紅若丹珠,整個冬季都不會從樹上掉下來,常被鳥類作為過冬時的糧食貯藏。

薩嘎達瓦月:點一縷煨桑,架起人與蒼天溝通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