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食人魚嗎?

用戶51000630646


食人魚,又名水虎魚、食人鯧,因其生性兇猛,嗜血,對獵物群起而攻之,又有“水中霸王”和“水中狼族”之稱。

通常所說的食人魚主要指紅腹鋸鮭脂鯉,原產地為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該魚因體色鮮豔,又因其捕食行為兇猛,捕食場面血腥而在某種程度上滿足部分人的感觀刺激,而被多國作為觀賞魚而引入。

食人鯧為群居生活,通常幾百條、上千條聚集在一起,利用嗅覺、視覺、聽覺和對水波震動的靈敏感覺,對進入捕食範圍內的獵物進行圍剿式攻擊。一旦獵物被咬出血, 食人魚的嗜血本性促使攻擊更加瘋狂,直到獵物剩下一堆骸骨為止。

從“食人”的角度講,實際上該魚並沒有大多數人所想象的那樣可怕甚至恐怖;其襲擊人畜的傳聞,也多侷限於傳說和人為誇大。作為一種肉食性魚類,其主要的食物是小型魚類、兩棲類和水生脊椎動物。

“食人魚”為暖水性魚類,適宜水溫為22~28°C,對水質要求不嚴格,屬於風險性較大的外來物種,特別是我國南方的許多水域與其原產地的自然條件相同或相似。“食人魚”在原產地有眾多天敵,如電鰻、刺鯰、巨獺、淡水海豚等,因此,不會發生種群大爆發。但是,“食人魚”一旦進入我國南方自然水體,由於缺乏天敵,生境適應,食源豐富,便有可能壯大種群,成為入侵種,破壞當地的漁業資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因此,我國漁政漁港監督局於2002年12月25日發出緊急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排查食人魚,一經發現立即收沒、銷燬,並嚴禁將食人魚放入自然水體。此舉收效顯著,目前,食人魚在國內基本絕跡。


歪瓜叔叔


確實有食人魚,並不只是傳說。

《侶行》環球航海時曾來到巴西,奔赴亞馬遜叢林,我第一個要尋找的,就是食人魚。

我們趕到亞馬遜在巴西的入口:瑪瑙斯,從這裡開始尋找食人魚的蹤跡。

瑙斯有亞馬遜流域最大的魚市場,我們見識了許多千奇百怪的亞馬遜河裡的魚類,卻沒有找到食人魚。傳說平時是有售賣的,而且食人魚味道鮮美,可能是我們來的季節不對。


然後我們租了一艘船,找了導遊,準備深入亞馬遜叢林深處,去找食人魚!

駛出瑪瑙斯沒多遠,我們在河上看到了奇特的一幕:我們船左邊的河水渾濁不堪,右邊又清澈如許,涇渭分明。原來左邊是從秘魯流下來的索裡芒斯河,右邊是從哥倫比亞流過來的尼格羅河。他們匯聚在一起往遠處奔去,那就是亞馬遜河。

傳說開著船在亞馬遜河上走,會有食人魚躍出水面來咬人,這也讓我們一直都小心翼翼地防備著。

深入亞馬遜河兩天後,我們在岸邊發現了一棟房子,就靠岸去打聽點兒消息。

主人見到我們很高興,擰著一條森蚺就過來打招呼。那大蟒蛇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在主人的幫助下,我小心翼翼地把它盤上脖子,涼涼的,這條森蚺很文靜。

我們向熱情的主人打聽關於食人魚的消息。他說這附近就有食人魚,周圍大多數人都被食人魚咬過,說著伸出自己的手,那兒還有被咬過的痕跡。

不過他說在這一帶倒沒聽說過被食人魚攻擊致死的事情發生,除非是有人不慎掉進了河裡,而且還在流血,那就必死無疑。

食人魚喜歡在陰涼、有水草的地方活動,後來我們終於在一個陰涼、飄滿浮萍的水域抓到了很多食人魚。

從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居民們親身體驗來看,食人魚的確會攻擊人類,有不少孩子被咬掉過手指、腳趾;但經過我們自己的實驗,其實食人魚不會主動攻擊有準備的人。

不管怎麼說,食人魚這個物種確實是存在的。

當然,他們並不是以“食人”作為自己存在的主要食物來源,其他的一些肉類也是他們的食物。而鋒利的牙齒、有力的下顎,更讓他們撕扯肉的力量更加強大。


張昕宇梁紅


食人魚不是正式稱謂,這些魚原產於亞馬遜,是肉食性魚類,且攻擊性極強,不分人畜只要是肉它都吃,而且進食速度快,它們並非專門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