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天才的上訪 最美好的結局|麥讀人文

最天才的上访 最美好的结局|麦读人文

最天才的上访 最美好的结局|麦读人文

米爾德雷德的女兒在外出時慘遭姦殺,米爾德雷德和丈夫查理之間的婚姻因此走到了盡頭,如今,她同兒子羅比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一晃眼幾個月過去了,案件仍然沒有告破預兆,而警方似乎早已經將注意力從案子上轉移了開來。

被絕望和痛苦纏繞的米爾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邊上的三塊巨型廣告牌,在上面控訴警方辦案無能,並將矛頭直接對準了警察局局長威洛比。實際上,威洛比一直隱瞞著自己身患絕症命不久矣的事實。因為這三塊廣告牌,米爾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斯偉江 律師,大邦律師事務所合作人

小標題與圖片為編者所加 圖片皆來自豆瓣

中國有上訪專業戶,美國也有。總有人執著於自己的“公平正義”,這個可能確實是別人欠她(他)公平的,也可能別人只是沒有辦法。

像電影裡的威爾比警長一樣,他沒能把女主人公女兒被強姦並焚燒的案子,給破了。女主角米爾德萊德,認為是警察局沒有盡力,就買了三塊廣告牌,把矛盾對準了警察局。

01

平衡:暗流湧動的兩股勢力

最天才的上访 最美好的结局|麦读人文

其實,對警察局不滿意的,還包括廣告商:一個同性戀者,因為被警察歧視,刷廣告牌的黑人青年,鎮裡的侏儒矮子。其實,這也是不分種族高矮性傾向的聯盟,其對手是代表鎮上的主流勢力,警察局。

警察局當然也不是孤單的,他背後有教會:天主教會,或許還有法庭。女主角顯然很久以前,是去參加禮拜的,但後來不去了。可能是她認為,天主教的牧師,也不見得比她要好。但顯然,女主角的日子過得很不順。她以前酗酒,抽大麻,罵人,離異。家裡的女兒,已經是她的鏡子,兒子稍微好一點,知道他媽媽的不易,但也是刻薄得很。可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美國有美國的遊戲規則,這個南方小鎮裡的種族歧視,以及對同性戀的歧視,雖然南北戰爭很長時間過去,民權運動過去,馬丁路德金死於孟菲斯,依舊深深紮根於文化和習俗,並和教育、社會等級等互相作用,不是那麼容易隨著法律的改變而改變。你可以聽到電影歌曲裡,還在唱關於南北戰爭內容的歌曲。

女主角出擊,警察還擊。在任何制度下,警察代表的力量都是強大的,當然,戰爭年代,他們只能讓步給軍隊,因為人家手裡的傢伙更大。美國警察也可以在法律範圍內上下其手的,這取決於法律之外,可以以騷擾,持有大麻,超速等,反正法律和猶太人的律法一樣,千條萬條,總能發現一條。猶如我們很多被告被抓,最後發現抓時的罪名不成立,那就換一個罪名唄。總有一款適合你。任何時候的執法者,不光需要法律,還是需要良知。

警長威爾比有自己的困境,他得了癌症,只能活幾個月,兩個可愛的女兒,一個風韻猶存的太太。在目前的情況下,讓他離開這世界,他確實難以接受,就和米爾德萊德難以接受女兒被強姦殺害一樣。

他們都沒有選擇常規的或者世俗的套路。嚴格意義上來說,看著不同的人,選擇卻驚人的相同。

威爾比在看到自己病情惡化的情況下,希望妻子女兒不見到自己病殘離世,在留給妻女最美好的記憶之後,居然選擇了自殺,自殺還戴了一個頭套,不希望妻女看到自己的慘狀。當然,外人看來,警長是被三塊廣告牌逼死的。這個給米爾德萊德更大的壓力。

米爾德萊德在警長死前死後,看上去並未有明確改變,不顧兒子的學校的壓力,不顧牧師的勸告,她對天主教牧師的中孌童癖的嘲諷,也是真實的,天主教團體很多情況下,對同事類似的惡行,互相隱瞞,猶如警察之間對一些超越法律的事情互相隱瞞一樣。這當然是制度問題,天主教牧師不能結婚,所以……

宗教改革之後,新教的牧師就允許結婚,馬丁路德自己帶頭結婚,婚姻很幸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新教的牧師就沒其他問題了。顯然,這個電影裡,明面上沒有宗教什麼事。只有歌曲裡才偶然提及上帝。威爾比,米爾德萊德,神父,沒有一個人貌似按照聖經的價值觀來行事的。這才是看電影最震撼的地方。

因為,美國原本是一個清教徒開創的社會。當然,南部天主教以及奴隸制,和北部有所區別。

電影裡,代表警局的,除了快死的威爾比警長,還有有點二百五的迪克森,一個讀警校留級,且有明顯種族歧視的警察,這個人是最明顯的南方白人的代表,他的媽媽也是。這個電影裡,有三個人明顯智力有點問題,一個是警察,一個是廣告公司的秘書,一個是米爾德萊德前夫的新歡,都是白人,不知道是有意安排,還是無意。但是,這三個人中的後二個,都看得出,單純善良。人有時就是太聰明,太執著於自己的追求,以至於忘記了自己不過是一個人,經常犯錯的人,有侷限的人,自我封神的結果是,成為歷史上的笑柄。

02

打破:廣告牌帶來的危機

最天才的上访 最美好的结局|麦读人文

米爾德萊德忘記了,警察有警察的侷限,執著於一定要抓住兇手;威爾比受困於疾病,忘記了不可自殺,給家人帶來的痛苦,或許遠遠超過了病死;迪克森忘記了,他歧視別人,別人也歧視他。前夫查理,也忘記了自己對兒女的責任。確實,這不電影裡,沒有一個人是高大上的,但最終,你可以發現,廣告牌打破了小鎮微妙的平衡之後,危機一個接一個,生機也伴隨而來。

第一個危機是,警察對廣告商施壓,廣告商人雷德(同性戀者)並未接受壓力。但後來警方壓力加大之後,他試圖妥協,以提前支付租金的方式,試圖終止廣告合同,但被無名者及時送來5000美元租金擊敗。第二個危機是米爾德萊德自己因為傷害勸說她的牙醫,被調查。第三危機是米的閨蜜被抓。這些衝突,到了警長自殺之後,就更激烈。

第四個,迪克森在得知警長自殺後,把廣告商毒打後從二樓扔下去,正好被一個手拿咖啡的黑人看到。第五個是米爾德萊德自己在商店,遭到一個流氓的人身威脅。卻卻是威爾比警長的遺孀偶然到達,救了她。第六個是,米爾德萊德的三塊廣告牌被燒了,開始電影裡隱射是迪克森燒的,沒想到,後來發現是前夫查理燒的,可見查理也有很大壓力。

電影衝突最激烈的是,米爾德萊德基於前面的衝突,索性在夜晚把警局給燒了,恰好迪克森在警局裡面讀警長給他的遺信。

威爾比死前給三個人寫了信,自己的妻子。給質疑他的反對派米爾德萊德,給他的同事迪克森。給妻子的,可以理解,除了愛,就是解釋。給米爾德萊德的,是再次解釋了警察的侷限,以及自己為米爾德萊德付了一個月的廣告牌租金,這個恐怕理解為對她追尋兇手的支持,以及對自己死後恐怕對米爾德萊德帶來壓力的緩釋。警長對同事迪克森的鼓勵勸導,讓他用愛,而不是仇恨去生活工作,而這時,恰好是米爾德萊德來火燒警察局。迪克森被燒傷,但他冒火救出了米女兒的案卷。

侏儒的偽證救了米爾德萊德,但依舊沒有得到米爾德萊德的尊重。但她答應和他一起吃個飯,還他的人情,可惜在飯店遇到了前夫,前夫帶了年青情人動物園女郎也在這裡吃飯,對比之下,米爾德萊德覺得很沒面子,二人的較勁還在繼續,米在言語之間,顯然仍有對侏儒的歧視,但侏儒離去說我也有尊嚴的一席話,觸動了米爾德萊德,這是第一個緩解的訊號;動物園女郎從書籤上看來的一句話,憤怒只能帶來更的憤怒,貌似上帝對米爾德萊德說的,她放下了手中本來準備砸前夫的酒瓶,變為祝福,希望前夫查理善待動物園女郎。

03

和解:愛與包容永遠是最終的解決方案

最天才的上访 最美好的结局|麦读人文

其實,聖經裡一直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我在帶主日學時,發現孩子們對父母最大的意見是,爸爸愛生氣,媽媽愛嘮叨。

憤怒往往會帶來仇恨,恨的對面是愛和包容。第三個包容來自迪克森冒著生命危險,在酒吧蹲守,繼續偵查案件,貌似有所突破,取得了嫌疑人的DNA,並探訪米爾德萊德,告知她不要放棄追尋。讓米爾德萊德,感到

溫暖,並自己想燒掉三個廣告牌。

可惜,這個嫌疑人是一個強姦犯,但是作為軍人在境外乾的事情,不是米女兒案子的罪犯。迪克森和米爾德萊德都很失望,憤怒無處發洩,迪克森提議要不就去幹掉這個在境外強姦的壞人,(這個人恰好是在商店威脅米的人,但迪克森不知道),在自己“替天行道”的路程中,米爾德萊德告訴迪克森,導致他毀容並差點死亡的火燒警局,是她乾的。

不料,迪克森說,其實大家都知道,只是不願意追究而已。米爾德萊德的心這時,就像被一點點累積的包容和愛觸動,到了沸點,忽然覺得,自己這樣去殺那個境外強姦犯,是不是對的,起了懷疑,問迪克森也一樣,兩人決定在路上再討論是否去殺人,影片就結束了。留了一個開放的結尾。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苦難,疾病、征戰,猶如在馮小剛的《1942》裡面,質問大災難的時候,上帝在哪裡?這個問題和二戰之後說,奧斯維辛之後,談宗教是殘忍的一樣,很難有讓人滿意的答案,但人自己往往是災難主要原因之一

讀歷史和讀聖經都可以得出一樣的結論。電影裡,米女兒的死,她責任也很大,在電影裡,她犯了故意傷害罪、偽證罪、縱火罪,以及最後一個尚未決定的,殺人罪。警長威爾比也是維持小鎮種族歧視文化的幫助者之一。迪克森的罪更不用說。

當然,你可以提出,那為什麼神沒有阻止?為什麼沒有在地上實現完全的公平正義。這個問題,顯然不是我所能回答的,但神學家有很多答案。我想說的是,愛是具有神的光一樣性質的,包容也是愛的一種。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以種族,職業、性別取向、國籍去歧視別人,種下的是仇恨,但很可能會走向災難,希特勒不也就是一個種族歧視者,最後走向種族大屠殺。

《三塊廣告牌》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我倒不是很在乎,我感嘆的是,美國社會的多元化之後,確實已經不是以前的美國,塞繆爾亨廷頓寫的,我們是誰?他認為美國社會是白人清教徒為核心的文化為根基的,現在顯然已經被淡化了,以前號稱是熔爐,以核心文化融合別的文化,但這幾十年,尤其是二戰之後,熔爐變成了多元化,最後,核心文化就似乎不存在了,存在多個核心,所謂馬賽克,這個趨勢,難以扭轉。

會不會有一場新的洗禮來融合?山巔之城,是否最後變成世俗之城?電影裡最有意思的是,白人小鎮來了一個黑人警長,這個黑人警長,似乎更包容和有愛。能讓人和平相處,心裡又沒有憤怒仇恨的,只有用愛和包容來化解,而這點,沒有宗教顯然是很難的。我也希望三塊廣告牌上,第一塊寫上: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第二塊寫上,你們應當悔改;第三塊寫上:(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電影裡的歌曲,異常優美,包含深意,整個電影的畫風緊張,歌曲卻如天音繚繞,提醒我們:不管有多少苦難,但人類社會中存在的美好公義,以及對美好公義的追求,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