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龔文浩236


無法理解,這不是認識字就可以懂。而是心性修行方面。

四句教,是打開儒家傳承鑰匙,不過每一個時代,讀懂的人不會太多。因為,天地運行有規律,開悟的人出現,也是天地造化,絕非努力可得。

生而知之,是為上。

學而知之,是為次。

孔子說自己努力學習聖人之學就很好,所以,後來者都努力學習吧。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屬於生而知之,我們無法複製。

王陽明提出心學,屬於學而知之,探尋了很多年。突然一日,明白了,在貴州龍場悟道。

今天的我們,估計天生大智慧的神人,靈通轉世的存在,幾乎很少吧,那只有多參悟,多實踐,多努力了,通過自己努力證入知行合一,絕不是文字儒層面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書,終究內心不悟的存在,這個文字大儒以朱熹為代表,文字儒成就極高,卻不開悟,終究成不了孔孟之心性傳人,王陽明就不同了,文字儒成就沒朱熹厲害,不過開悟了,內心通達孔孟之心,一燈照亮千年黑暗,繼承儒家心髓,提煉出四句教,王陽明的水平實際遠超朱熹幾萬年努力。智慧的成就,非努力讀書的可得。

一切都是緣分,當今談知行合一的眾多專家,學者,一開口評價王陽明心學是唯心主義,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

一邊提倡我們要知行合一,一邊說王陽明是唯心主義者,這是因為內心不悟,卻又鸚鵡學舌,裝明白人。

如此這般的大師,終究難以驅動華夏文明前進,不阻礙就萬幸了!





豐富多彩談國學


最簡單的解釋:你內心深處的良知告訴你該如何做的時候,你毫不猶豫地去做了,就是知行合一。反過來不斷的按良知去行,會使你的良知不斷光明迴歸那個本來的自己。

注意:1.明白什麼是良知(與生俱來的道德判斷力,更是一種與生俱來對世界的認識和方法論)

2.如果由知到行的過程中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和計較都會影響你的行,那麼你的良知還不光明。

3. 知行合一就在生活中修行,事上磨,心上練,就是在你的一言一行一閃念中磨練自己。生活工作即修行(修證自己的行為,迴歸那個未出孃胎時的自己)。

4.知行合一的最終結果是“良知光明”,迴歸本我(即是無我),你的清淨本性。也就是“致良知”。

5.成就自己良知的著力點在於“不為自己求一絲一毫,關注當下的每一時每一刻,從點滴做起,仰望星空,腳踏大地,用自己最純真的良知去幫助社會與大眾,心懷全天下眾生,心底無私天地寬,無私則無畏,遇魔斬魔,去實現你對世界的人生價值,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具體可以參見本人空間關於陽明心學

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理論脈絡。


思維閃電


在王陽明那裡,知是良知,良知是知善知惡;行就是行動或作為。把良知付諸行動,在行動中考問善與惡,這便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陽明先生可能做到了,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在功利主義面前,要讓他們或她們做到“知行合一”該有多難啊!尤其是那些利慾薰心的官吏們就更是難上加難,但請放心,官吏們口頭上是可以唱出來,特別是對著普通民眾,他們是可以用“知行合一”的標準來指導和要求廣大民眾的。


黃山一片雲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是念,念念持善而踐行,修(陰)行(陽)兩端合體而成元。元行無所不通無所不達名享,無往不利又利它名為利,一心住持念念不失當下即三世,修一體守中庸兩端不離稱之貞。故陰陽合,良知行,元享利貞。


常樂清淨之悟空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心行合一,一定能行。

人生是修行,勞動中練功。

知行合一處,道法自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