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特稿|感悟一座山

五月的井岡山,層巒疊翠,杜鵑花妍。

祖國的名山數不勝數,然而,沒有哪座山,能像井岡山那樣,與中國道路、中國命運聯繫得如此緊密。

久有“凌雲志”,嚮往井岡山。中宣部在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舉辦培訓班。有幸參加學習,毅然決然選擇去井岡山。實地教學、體驗式教學與專題講座相結合,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那座山,回望那個星火燎原的年代,切切實實感受到了: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

井岡山,中國共產黨人永遠的精神家園!

七一特稿|感悟一座山

一條路

黃洋界有一條狹小、蜿蜒崎嶇、盤山而上的山間小路。山間小路西連井岡山大隴村,可抵達湖南的酃縣,這就是著名的“朱毛紅軍挑糧小道”。

大革命失敗之後,黨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先後舉行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這些起義照搬俄國十月革命模式,以攻打大城市為主要目標,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挫折和失敗。

毛澤東是大革命失敗後將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的主要倡導者。秋收起義受挫後,毛澤東引兵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羅霄山脈中段、湘贛邊界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羊腸小道,山路彎彎。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組織學員開展體驗式教學,一行行身穿紅軍軍裝、頭戴斗笠、繫著紅絲帶、打著紅旗的隊伍,沿著“朱毛紅軍挑糧小道”揮汗如雨、奮力前行……

井岡山是當年紅軍的軍事根據地。它處在寧岡、酃縣、遂川、永新四縣之交,東西南北方圓“共計五百五十里”,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當時的軍糧全靠寧岡、永新、遂川三縣輸送。而寧岡素有“一年耕而三年食”的盛譽。寧岡土地革命分田後,獲得糧食豐收。寧岡工農兵政府徵收土地稅以來,縣裡的農民踴躍交糧,短時間籌集稻穀數十萬斤。

七一特稿|感悟一座山

羊腸小路情深深。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中寫道:“至於紅軍給養,米暫可從寧岡土地稅取得,錢亦完全靠打土豪。”“現在正從寧岡搬運糧食上山。若有充足的給養,敵人是打不進來的。”按照湘贛邊界黨的鞏固軍事根據地的決議,1928年12月間,邊區紅軍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挑糧運動。

前委動員部隊到山下運糧上山,供給傷病員和留守在山上的老弱病殘人員,軍首長和各級幹部帶頭挑谷。

從井岡山到寧岡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確實難走。每到挑糧那天,天一亮就出發,趕到挑糧的地方,有的用籮筐,有的用口袋背,裝稻穀的工具不夠,有的脫下褲子,把褲腿紮緊裝滿糧食搭在肩上……

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軍中領導,都參加了挑糧上山運動。他們的行動,給紅軍官兵帶來極大的鼓舞。“毛委員背糧上山”“朱德的扁擔”,一時傳為佳話。

作為學員參加體驗式教學活動,走在蜿蜒崎嶇的挑糧小道上,雖沒有負重背糧,已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邊走邊想,當年領袖與官兵一樣,身背肩扛挑糧上山,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是有說有笑吧?還是偶爾吟誦幾句古詩?

在當天的學習筆記中,寫下這樣的感受:“朱毛紅軍挑糧小道”,留下了官兵一致的優良作風,記載了共產黨人甘苦與共的生死相依,胸有信念的毫不畏懼,高瞻遠矚的勇往直前。蜿蜒崎嶇的挑糧小道,與新中國的康莊大道緊密相連……

一盞燈

井岡山時期,生活環境十分艱苦。天冷的時候,許多士兵還穿兩層單衣。從軍長到士兵,一律是一天五分大洋的油鹽伙食費,有時連油鹽都吃不上。毛澤東在前委給中央的信中說,“好在苦慣了。”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幹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井岡山的歌謠,既唱出工農紅軍樂觀的革命精神,也是缺吃少穿狀況的真實寫照。

茨坪,地處湘贛邊陲,四周崇山峻嶺,是當時井岡山四周最大的村莊。坪,是指大山之間較為寬闊的平地,有田地耕種,有集市貿易。井,也是指山間平地,與坪相比,面積次之。再小的平地,就叫坑。

茨坪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重要機關的駐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來到茨坪。1928年7月到1929年1月,中共井岡山前委、紅四軍軍部、軍械處、軍官教導隊、新遂邊陲特區工農兵政府公賣處,先後設在這裡。

紅軍撤離井岡山後,茨坪革命舊址群被國民黨反動派燒燬。現在的舊址是上世紀60年代初恢復重建的。

毛澤東在茨坪的舊居,一間房子臥室兼辦公室。就是在這間陰冷潮溼的房子裡,毛澤東常常工作到深夜。他給中央寫的報告,即《井岡山的鬥爭》一文,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在茨坪舊居寫的。在這部著作中,他以一種嶄新的理論,闡明瞭“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指明瞭中國革命勝利的方向。

七一特稿|感悟一座山

毛澤東同志用過的油燈、硯臺和給中央起草的報告的部分復原手稿。

舊居房屋靠近窗子的位置,擺放一張簡陋的桌子,桌子上放著一盞油燈、一塊硯臺、一支毛筆和數頁手稿。

望著那盞小油燈,眼前浮現出一幅圖景:在井岡山漆黑的夜晚,那盞小油燈發出的豆粒般的光亮,不就是照亮工農紅軍前進道路的火炬嗎?不就是點燃中國革命燎原之火的火種嗎?

當時,湘贛敵軍對井岡山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軍需給養十分困難。當時點燈用的是茶油,井岡山的茶油很短缺。部隊對晚上點燈用油都有明確規定,各機關晚上辦公只能用一盞油燈,油燈可以點三根燈芯,連部晚上值班可以留一盞油燈,只准點一根燈芯。毛澤東是紅四軍黨代表、井岡山前委書記,他為節省用油,晚上辦公和寫作始終只點一根燈芯。

後來,當時井岡山的“山大王”,後來成為紅軍將領的袁文才安排毛澤東居住茅坪。毛澤東茅坪舊居,坐落在茅坪村中央的老中醫謝慈俚家的樓上。樓上有一個八角形的天窗,故稱八角樓,是毛澤東的臥室兼辦公室。

在八角樓,毛澤東召開黨政軍民的各種會議,晚上,便在油燈下奮筆疾書。在這裡,毛澤東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這部光輝著作。1928年11月下旬,《井岡山的鬥爭》報告,也是在這裡最後完稿。

依舊是那盞小油燈,靜靜地擺放在桌子上。八角樓現在擺放的床架、辦公桌、茶几、靠椅,均是當年原物。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樓的燈光通通明,毛委員就是(那)掌燈的人,照亮中國革命的萬里程。”望著那盞小油燈,井岡山民歌彷彿迴響在耳畔……

1929年4月,紅四軍主要負責人收到中共中央2月9日發出的《中央給潤之、玉階兩同志並轉湘贛邊特委信》,史稱“二月來信”。此信是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起草的。當時的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形勢估計過低,甚至懷疑紅軍在農村發展的可能性。“二月來信”在紅四軍官兵中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回答“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就成為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1930年元旦之際,紅一縱隊司令員林彪分別給毛澤東、陳毅寫了一封信,既向軍部和新前委祝賀新年,也對時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悲觀情緒。1月4日晚上,毛澤東在古田賴坊村協成店,給林彪寫了一封長篇回信,原來的題目是《時局估量和紅軍行動問題》,發表時改題目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信中,毛澤東勉勵紅軍指戰員振作精神,克服悲觀心理,激起在農村創造大片紅色割據局面的熱情,迎接革命高潮的到來。毛澤東深刻闡述了“以農村為中心,以農村根據地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思想,它用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描繪革命的前景:

“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這是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光輝文獻。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位一體”紅色政權理論的基本思想趨於成熟,標誌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形成。從此,中國革命走上正確道路,進入了嶄新的境界。

從一盞小油燈,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把一個政黨從黑暗中引向光明,把一個不屈的民族引向正確的獨立解放道路,該是怎樣的堅定和自信?

毛澤東是黨和人民的領袖,也是思想家和詩人。在井岡山艱難困苦的歲月裡,毛澤東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寫出那麼多有關井岡山的詩文,以寬闊的胸懷、堅定的信念,描述革命前景的美好藍圖,該是怎樣的雄才偉略?

七一特稿|感悟一座山

書中得來終覺淺。那些曾在書本上看到的黨史,那些耳熟能詳的黨史人物和英烈,那些井岡山時期的故事揭示出的真理,在眼前變得鮮活起來……

一座碑

在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習期間,恰巧看到當日的《人民日報》,“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專欄刊發文章,題目是《盧德銘:秋收起義鑄豐碑》。文中敘述到:

盧德銘,1905年6月9日出生。經孫中山面試、推薦,被黃埔軍校破格錄取。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9月,盧德銘率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總指揮、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委員。

秋收起義受挫後,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會議上,毛澤東主張放棄攻打長沙,把起義軍轉移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認為再攻長沙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這一意見,對於會議統一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最後通過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決定部隊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

9月25日拂曉,起義軍從蘆溪出發南進。當行進到山口巖時,後衛第三團遭到敵軍伏擊。在這危急時刻,盧德銘挺身而出,率領一個連的兵力前往增援。他指揮部隊搶佔制高點,用猛烈的火力還擊敵人,同時指揮被打散的第三團官兵迅速向前衛部隊靠攏。在這場惡戰中,盧德銘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毛澤東對盧德銘深為賞識。當聽到噩耗時,痛惜不已,他悲憤地大呼:“還我盧德銘!”

盧德銘是向井岡山挺進中壯烈犧牲的紅軍將領,其實,井岡山時期,犧牲的烈士豈止盧德銘一人?

七一特稿|感悟一座山

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

幹部學院組織學員來到井岡山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沿著石階緩緩而上,只見紀念大廳正門上方,鐫刻彭真書寫的“井岡山根據地革命英烈永垂不朽”一行金色的大字。

紀念廳莊嚴肅穆。四周牆壁,掛滿了英烈的頭像。聽著授課輔導員講述烈士事蹟,端詳烈士的圖片,他們都是那麼年輕,犧牲時大都二十幾歲……

湘贛敵軍對工農紅軍實行殘酷圍剿。敵人叫囂道:“茅草要過火,石頭要過刀,人要換種!”井岡山的窮苦百姓,愛戴紅軍,支援紅軍,“最後一碗米拿出作軍糧,最後一雙鞋放在擔架上,最後一個娃送去上戰場……”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與人民大眾的血肉聯繫,驚天地、泣鬼神!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井岡山斗爭時期,邊界六縣一山犧牲的烈士共有4.8萬人,其中能知道名字的15744人,其餘的3萬多烈士都沒有留下姓名。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內,有一座“無字碑”,是獻給無名烈士的。一位井岡山時期的老紅軍,原空軍副司令員譚家述中將,用自己的工資積蓄,採購北京房山漢白玉加工而成後,送到井岡山,寄託一個老紅軍戰士的情懷和對3萬多無名烈士的哀思。

這座漢白玉“無字碑”,匯聚了中國革命先烈的不朽英魂,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不怕犧牲、以身報國的高尚情操。

有一位井岡山時期的女戰士,自稱“革命的倖存者”,她叫曾志。她早年入黨,在衡陽一帶從事革命活動。她參加了湖南起義,跟隨郴州第七師上了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時,曾志與後方留守處的同志負責削竹籤、送信、救護和送飯。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不得不送別人撫養。她曾任後方總醫院總支書記,先後在廈門、延安、上海、武漢等地為黨工作。

曾志在“文革”期間遭受迫害。1977年恢復工作後,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為蒙冤幹部平反做了大量工作。1998年6月21日,曾志去世。她生前立下遺囑,不舉行告別儀式,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部分骨灰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

在井岡山小井紅軍烈士墓一側的斜坡小路旁,見到了一塊不大起眼的三角形狀的石碑,碑上刻著“魂歸井岡 紅軍老戰士曾志”。這是曾志生前的夙願,回到井岡山,默默陪伴當年一起奮鬥而英勇犧牲的戰友們!

井岡山的烈士紀念碑也好,無字碑也好,還有曾志的墓碑也好,都是無數共產黨人用生命和鮮血凝成,都把堅定的理想信念鐫刻在了碑體上。

井岡山,培育了革命火種,哺育了一大批治黨、治軍和治國的開國元勳。在授予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就有5位,大將軍銜中有3位,上將軍銜中有14位……

一座座紀念碑、墓碑,就是共產黨人心中不朽的精神豐碑!

一棵蘭

七一特稿|感悟一座山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時期,紅軍將士、地方幹部和人民群眾,為了實現革命理想,抱著“為主義犧牲”的信念,同反動派進行了殊死搏鬥。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珍藏著許多英烈的故事。馬奕夫身堵槍眼、楊開明壯烈犧牲、張平華滿門英烈、肖勁塞腸衝鋒、謝開甲寧死不屈、劉真慷慨就義、曾寶華全家護印、吳月娥縱身跳崖……

1929年1月,湘贛敵軍對井岡山實施第三次“會剿”。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圍魏救趙”,以打破敵人重圍,解決紅軍給養困難。當時,有一位紅軍女指戰員,已經懷孕在身,並跟隨部隊行動。2月1日,紅四軍主力進駐尋烏縣吉潭圩的圳村。第二天拂曉,敵軍乘我軍人困馬乏之時,突然包圍了軍部駐地。危急關頭,這名女指戰員帶領警衛排突圍,把敵軍引向自己。天亮時,紅四軍衝出包圍,這名女紅軍受傷被捕。

敵人把她押解到贛州,脅迫她供出紅軍的情況,並勸降她。她說:“共產黨人從來不怕死,若要我低頭,除非日頭從西邊出,贛江水倒流!”兇殘的敵人使用了吊打、踩槓子、插竹籤、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各種酷刑,始終一無所獲。

2月12日,她被敵人殺害於贛州市的衛府裡。她犧牲時,年僅25歲。兇惡的敵人還把她的頭顱懸掛在贛州城門示眾。

這位女英烈名字叫伍若蘭,她是紅軍軍長朱德的妻子。

伍若蘭是紅軍中一名優秀的宣傳員。她寫得一手好字,是當時紅軍隊伍中的“書法家”。為了保證外出執行宣傳任務,她通常身挎兩支手槍,紅軍戰士私下都叫她“雙槍女俠”。

史沫特萊曾記敘過朱德對伍若蘭的回憶:她在農民中真是無人不曉,是個堅韌不拔的農民組織者。演講富有魄力、才智,大腳,體格非常健壯,頭髮挽在後面,黑黑的皮膚上有些麻點……可是一雙大眼睛閃爍著智慧和果斷的光輝。……後來被國民黨抓住,折磨她很久,才砍下了頭……

朱德得知伍若蘭犧牲的噩耗,仰天長嘆,萬分悲痛。他把一條白色毛巾系在手臂上,長達一個月,以此緬懷他的結髮妻子。

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員長重上井岡山。臨下山時,什麼也不要,只帶走了一盆井岡蘭。朱德還為井岡蘭寫了一首《詠蘭》詩。詩中寫道:“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旁;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朱德深情表達了對夫人的愛憫和依戀。

井岡山幹部學院組織給學員上了一堂“井岡山革命先烈後代暢談井岡山精神”的現場交流課。這堂課,邀請來了袁文才烈士的孫子、井岡山幹部學院教師袁建芳;王佐烈士曾孫、井岡山中學教師王華生。兩位烈士的後代,介紹了他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表達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還有,曾志的重孫子蔡軍,現在是井岡山幹部學院後勤部門的司機,他是一名駐港部隊的轉業軍人。在香港迴歸祖國那一天,是他駕駛第一輛軍車,進駐香港……

還有,井岡山老紅軍、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女兒甘公榮,是一名工商銀行的退休職工。她介紹了自己的爸爸,作為將軍回鄉當農民,把所有積蓄都花在了為井岡山老百姓修路、築渠、架橋上的故事。她的媽媽、甘祖昌的妻子,就是那位被大家親切稱作“老阿姨”的龔全珍。龔全珍捐資助學的事蹟,感動了全中國,成為全國道德模範、201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甘祖昌將軍、妻子龔全珍及他們的家人,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成為全國第一屆文明家庭。

下課後,學員們與井岡山英雄和先烈的後代交談,與他們合影留念。陣陣暖流,在每一位學員心中激盪,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井岡山精神的魅力所在。

短暫的學習生活結束了。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門前寬闊的馬路兩側,種植著整齊的、高大的水杉樹。它們像梭鏢刺向雲天,又如疆場的戰士,列隊接受檢閱。回望井岡山,碧空如洗……

井岡山,是一座光榮的山!

井岡山,是一座偉大的山!

七一特稿|感悟一座山

本文照片 侯增文拍攝

本文刊於2018年6月28日《吉林日報·東北風》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