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三權「土裡掘金」一塊地「接二連三」 鄧州孟樓:改革帳算出新收成

□河南日報記者 馬濤 河南日報通訊員 王娟 盛志國

7月24日,天氣悶熱,驕陽似火。在鄧州市孟樓鎮扶貧產業示範基地,5000畝的紅高粱、艾草長勢喜人,一眼望不到邊。該鎮軍九村周窪組58歲的周俊建戴著草帽,揹著手站在地頭,這裡有他家流轉出去的12畝耕地。

“咱孟樓鎮推行的土地‘三權’分置好啊,我可是嚐到甜頭了,俺家的地都漲了三次價了。”周老漢向省委政研室(改革辦)赴南陽市學習調研組的同志伸了三根手指頭,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線。

周老漢所說的“三權”分置,就是孟樓鎮先行先試,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把農民的土地通過流轉集中起來,依託土地“集中流轉——集中整理——集中再流轉”模式,形成“大方田”,吸引科技、資本、人才進入農業領域,推動農業發展的“接二連三”,土地收益成倍增值。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周老漢土地的三次增值。

第一次土地增值是在周老漢手中。

“改革開放初期,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大夥兒幹勁倍增,但孟樓地勢高、土塊硬、缺乏灌溉設施,種地全靠望天收。”周老漢說自己當時正是壯勞力,可看著眼前貧瘠的土地,總是唉聲嘆氣。

種地沒出路,村裡的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每年兒子兒媳回來幫我收莊稼的花費遠遠高於莊稼的收入。”周老漢說,他後來就私下進行土地流轉,一畝地一年二三百元錢。

2016年8月孟樓鎮開始推行“三權”分置,由政府出資成立了鄧州市農村土地開發有限公司,統一流轉全鎮土地。“把地流轉給政府,俺們放心,而且一畝地一年600元,比之前高了三四百元,誰會不樂意呢?”光土地流轉費,周老漢一年就多收入近5000元。

第二次土地增值是在鄧州市農村土地開發有限公司手中。

改革開放40年了,孟樓開始在土地增值上做文章了。“流轉了五六萬畝土地,搞什麼?怎麼搞?一定要規劃設計好。”為此,孟莊鎮黨委書記李爽可沒少費心思,最終,確立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為孟樓鎮農業產業發展作整體規劃,全鎮規劃出休閒農業景觀體驗區、糧食種植種業繁育產業區、設施農業及林下經濟產業區和水產試驗展示區四大區域。

隨後,他們又整合省市涉農資金一億多元。有了錢,放手幹,引丹工程把水引來了;以方田為主,打破村組界線,大型機械能進了;深耕深松、田間綠化……土地整治後劣地變好地。

曾經貧瘠的土地,如今成了“香餑餑”。鄧州市農村土地開發有限公司把包括周老漢家在內的土地,再流轉給承包者,每畝土地每年的流轉費用也漲到了800元左右。

第三次土地增值是在承包者手中。土地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水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想承包的企業蜂擁而至。

“我們的地,不是誰想承包就能承包的。”李爽自豪地說,想來流轉土地的必須是符合農業產業規劃,且未來能實現“三產融合”、高效綠色生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稻蝦混養基地來了。耿營村規劃了1000畝地,建成後年產小龍蝦160噸、優質水稻490噸。“如果按每畝地來算的話,年收入可達3000元。”耿營村黨支部書記周元強說。

襄陽市源盛園農業有限公司來了。他們流轉了1.6萬畝土地,種植紅高粱,每畝地一季的收入可達1500元。

艾草種植項目也來了。榮俊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3000畝地種植艾草,每畝地年收入1800元。

……

土地的價值在不斷上升,周老漢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沒了土地,他卻進了鄧州市白樓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工作,“40年前俺以為要在幾畝薄地上扒拉一輩子,誰成想如今俺一個老農民,竟然成了一個月月有工資的工人了。”周老漢得意地說。

記者手記

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在孟樓鎮採訪中,記者切切實實感受到“三權”分置帶來的好處:薄地變沃土,三產相融合,農民得實惠,同時也讓基層組織建設、脫貧攻堅、環境保護等一系列長期制約農村發展的難題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孟樓鎮正在大力推動農業發展的“接二連三”,實施三產融合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