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發、華夏、工行等多家銀行被罰 監管層2月開罰單307張罰金過億

來源 / 人民網

春節期間各地“1號罰單”密集而至。3月2日,銀監會官網發佈新餘監管分局2018年第1號行政處罰,九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新餘分行肖峰因利用本人消費貸款買賣信託產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給其警告處分,並罰款人民幣5萬元。另外,2月23日,內蒙古銀監局公佈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內蒙古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虛假資產轉讓違規,被內蒙古銀監局罰款30萬元。

除銀監繫統外,央行在春節期間也沒有“手軟”。2月23日,央行濟南分行連開三張罰單對3家機構進行處罰,其中不乏浦發銀行、華夏銀行等大行。這3家機構分別是華夏銀行濟南分行、浦發銀行濟南分行以及山東高速信聯支付有限公司。3家機構因違反支付結算業務均被警告及罰款。其中,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對浦發銀行濟南分行警告並罰沒36.52萬元,對華夏銀行濟南分行警告並罰沒6.68萬元,對山東高速信聯支付有限公司警告並罰款7萬元。

春節期間各銀監局罰單密集,縱觀2月份罰單,信貸違規成重災區。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28日,各地銀監局和銀監分局下發的罰單總計307張,罰金超1億元。罰單涵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另外還有一些信託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其中,19家銀行陷“假黃金”詐騙案被銀監會罰款5250萬元,罰款金額最多。

在307張罰單中,涉及貸款違規的罰單共計100張,佔比約1/3。在這些罰單中,違反審慎經營原則信貸資金迴流並繳存承兌保證金、違規發放貸款、放鬆風險管理和授信條件、虛增存貸款規模、信貸資金流向股市樓市等成為銀行接罰的主要原因。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監管層正在用“天價罰單”昭示強監管風暴力度。金融去槓桿、防風險料成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焦點,金融去槓桿仍是未來數年宏觀經濟領域的主要任務之一,遵循“穩中求進”原則的金融秩序整頓或貫穿全年。

根據銀監會官方信息顯示,2018年1月份銀監繫統對相關違規違法機構開出497張罰單,罰沒金額超過8.98億元。這其中不乏包括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法貸款案、郵儲銀行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等大案要案。

從近期曝出違約案例類型來看,主要涉及的領域包括信貸、票據、信披違規、違反審慎經營、挪用資金等幾類。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從目前曝出的違規案件來看,大都是很久以前發生的違規案例,有的甚至是好幾年前的存量案件。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發生在銀行業內部的亂象必將明顯改觀。但是當前在嚴厲查處存量案件的同時,一定要標本兼治,嚴防“鑽空子”增量案件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