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數字中國,一場阿里雲引領的數位化革新風潮

驅動數字中國,一場阿里雲引領的數字化革新風潮

北京時間7月9日晚,在中德兩國總理共同見證下,阿里雲和西門子在柏林簽署備忘錄,攜手共同推進中國工業物聯網的發展。雙方將發揮各自的技術和行業優勢,打造領先的物聯網平臺,以支持德國提出的“工業4.0”等戰略舉措,助力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阿里雲和德國西門子的強強合作,具有多重象徵意義:這是全球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全球前三的雲計算公司和全球最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之間的合作,是數字化浪潮和製造業實力的相互融合。

這一合作的里程碑意義,在於再次確認和鞏固了阿里雲在全球雲計算和數字化、信息化領域的領先地位,讓阿里雲以產業AI為戰略,推進各行業數字化轉型,驅動數字中國的進程,進一步向縱深拓展。

為什麼是阿里雲?

據報道,本次合作主要涉及西門子的MindSphere產品,這是一款基於雲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通過本次合作,MindSphere在中國大陸將會部署於阿里雲,計劃於2019年推出,為中國企業提供先進的工業解決方案和強有力的服務。

西門子股份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颯表示,這一合作將助力中國這一世界製造強國應用“工業4.0”解決方案。而作為合作的另一方,阿里雲也具有足夠的底氣和實力,承擔這一重要平臺在中國全面部署的使命。

阿里雲脫胎於阿里巴巴——世界最大的、服務用戶最多的電商平臺。其淘寶、天貓、支付寶等國內電商平臺的購買、交易需求極速增長,應用傳統IT架構無法支持,就需要一個全新的技術架構來服務數億用戶。

以2008年研發的飛天系統為基礎,阿里雲於2009年正式成立。從雙11、淘寶、支付寶的峰值海量交易考驗,到服務鐵路12306、中國氣象局、藥監局等單位,再到成為國際奧委會TOP贊助商,阿里雲的技術得到了數以億次的實踐檢驗,越來越成為中國雲計算產業的一塊金字招牌

真金不怕火煉,阿里雲強大的實力,源自世所罕見的強大壓力。只有比別人更早地遭遇到問題,才能比別人更好地解決問題。

而阿里雲對行業的最大貢獻,並不侷限於其產生的強大、可靠的計算能力。實際上,通過在不同業務線和部門之間共享算力,阿里雲摸索出一套“中臺系統”的寶貴經驗,為眾多行業、部門連通“數據孤島”,解決重複建設,提升計算效率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案

例如,知名服裝廠商波司登和阿里雲合作,利用企業級互聯網架構技術搭建“零售雲平臺”,通過全局共享的庫存、用戶、交易和訂單四個業務中臺,做到了內部信息透明、即時的傳遞,降低了庫存不匹配帶來的損失,提升了會員忠誠度和復購率,從單純的技術支撐演變為企業盈利的“樞紐”。

如今,阿里雲重塑企業核心業務框架的客戶已經覆蓋了政府、稅務、人社、銀行、保險、石油石化、零售快消、汽車製造、互聯網平臺等眾多行業

阿里雲的產業AI戰略

阿里雲從2015年初開始推出AI產品,包括語音、圖像、人臉識別,智能語音交互,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能力,以定製形式向各行各業開放。阿里雲以產業AI為戰略,推進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工業和製造業領域,通過對浩如煙海的生產參數智能優化,AI開始實現以人類的智力和精力所不能及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阿里云為蘇州協鑫光伏進行整體智能改造和升級,通過大數據分析算法,提升生產品質,減少成本,提高效率,就是AI服務產業的一個經典案例。

2017年3月,阿里雲正式發佈ET工業大腦,在流程製造的數據化控制、生產線的升級換代、工藝改良、設備故障預測等方面開展工作,讓工業生產線上龐大的鋼鐵軀體擁有智能大腦。ET工業大腦力爭幫製造企業提升至少1%的良品率,意味著全行業一年可以節省上萬億的成本。

在農業領域,2018年6月發佈的阿里雲ET農業大腦,希望將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入結合,目前已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領域,未來還將很快在石榴、生菜種植中落地。

ET農業大腦已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週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幫助農戶農企“對症下藥”,服務生產成本管理、農產品安全、環保平衡、疾控預防等方面,幫助中國農產品實現更安全、更營養、更值錢的“三級跳”。

在服務行業,餓了麼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經採用阿里雲來調度180萬騎手。而這種智能調度技術,現在已經被用於為航班智能恢復、機場地勤人員調度、航空公司航線規劃等提供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打造智慧航空。

阿里雲2017年12月發佈ET航空大腦,由國內最大的機場首都機場率先引入,用運籌優化、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方法分配停機位,預計每天調度1700架次航班,幫助乘客節省5000個小時,大大提高航班中轉效率,從而降低延誤率。

在城市管理領域,阿里雲的能力最先在交通管理方面大顯身手。早在2016年,廣州交警就引入阿里雲人工智能以改善信號燈運行效果,試點結果顯示部分路段擁堵指數下降超25%。作為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統之一,阿里雲ET城市大腦在2017年底進入首批四家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

2018年6月,阿里雲ET城市大腦宣佈開放平臺AI能力,從智能交通管理拓展到醫療、城管、環境、旅遊、城規、平安、民生等七大領域,全面升級為整個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樞。

在政務雲領域,阿里雲近兩年來也在不斷攻城拔寨。中國第一個省級政務雲平臺“雲上貴州”,就是在2014年由阿里雲同貴州省合作建設,也成為了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基石。阿里雲參與建設的省級政務雲平臺還包括:河南、廣東、寧夏、甘肅、吉林、福建、安徽等。

阿里雲同時也幫助金稅、金關、金盾等信息應用工程提供技術創新。2016年起,阿里雲先後同國稅總局、北京市國家稅務局、海關總署、公安部等部門展開合作。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深入推進,更多事項可以在網上辦理,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就是這樣,在工業、農業、服務業、城市管理、政府服務等領域,阿里雲大放異彩,向各行各業開放雲計算和AI能力,引領了中國的數字化革新風潮。

阿里雲的理念:驅動數字中國

工業和製造業是現代社會的立國之本。人類的一部近代史,就是伴隨著兩次工業革命和正在進行中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而書寫的。

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分別依靠蒸汽和電力,為人類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解放了人類勞動,催生了以英、美、德等國為代表的歐美髮達國家。在亞洲,日本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成長為全球工業和科技的一極。

如今,依靠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

等信息技術,新一輪科技革命要在提供動力的基礎上,解決信息在不同地域、人群之間的自由流通問題,讓信息的流通和處理成為新時代像水和電一樣的基礎能力。

中國幾乎全部錯過了前兩次工業革命,不過我們抓住了信息技術大發展的契機,在互聯網時代逐步跟上了世界的腳步,誕生了BAT這樣的全球知名企業。如今,以阿里云為主要代表,互聯網科技巨頭開始用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優勢,反哺中國社會的各行各業,讓整個國家因為數字化轉型發生改變。

在籌建之初,阿里雲的理念就早已確立下來。是採用開源舶來品快速上手,還是走最艱苦的自主研發之路?就像全球三大雲計算廠商的其他兩家——亞馬遜和微軟一樣,阿里雲也選擇了最艱苦的道路,每一行代碼都浸透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心血和汗水。

沒有人可以義務提供技術支持,阿里雲不依賴也無法依賴外國技術。但正是依靠自主技術,構建自主研發的飛天操作系統,以及巨大的公共雲平臺

,才讓阿里雲今天有足夠的實力,依靠雲計算解決中國和全球各行各業的需求。

阿里雲在大規模部署、穩定性和彈性擴展方面,已經擁有全球大規模互聯網實踐錘鍊出來的實戰能力,是其他廠商無法比擬的。

也正是在這樣的技術願景支持下,阿里雲在2018年明確提出了“驅動數字中國”的口號,希望在推動全行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國家創新戰略、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有所突破。

在阿里雲和西門子的合作儀式上,中德兩國總理的共同見證,無疑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在全球化遭遇挑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摩擦加大,全球處於新一輪產業升級節點的大背景下,這次合作已經超越了單純商業上的意義。

正如馬雲所說:“今天很多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爭奪市場、爭奪流量、爭奪投資金額。未來應該爭奪在技術領域的創新。在核心技術上爭高下,是大企業當仁不讓的責任。”

一場阿里雲引領的數字化革新風潮已經來臨,此刻正是風起之時。以阿里云為代表,中國的數字技術企業開啟並推動了工業、農業等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而

一個全新的產業格局和世界格局,也即將隨之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