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專注「高大上」會產生新的城市病

——訪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

過去六十多年,地球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2018年城市人口已佔世界人口的55%,到2050年預計將有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來,城市將是人類生存活動的主陣地。

對中國而言,城市化還有更長的路要走。8月1日,在第二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就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路徑方式等相關問題,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採訪了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

城市要以人為本 增強包容性

記者:如何理解城市變革與發展要以人為本?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李鐵:我們的城市發展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在城市的建設上,我們更多地注重表象,更多地關注“物”而非“人”,注重城市建築形態的改善,關注視覺形象,關注所謂的現代化的投入水平,同時包容性太差。

舉個例子,比如北京南站,雖然硬件很好,但是對人的服務不夠好。北京南站座位不夠多,大量的空間都被商業設施所佔據,意味著把更多的空間讓步給商業活動,而不是為旅客服務。管理體制上也有問題,管理主體不夠明確,相比之下,首都機場的管理好一些。

從城市治理和管理宗旨上,以人為本、以人的服務為本,我們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城市包容性特別差,比如,我們有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有將近16個百分點的常住人口在城市享受不到均等公共服務,這說明我們的城市在人的治理上還存在著巨大偏差。

包容性差還體現在城市生活的不方便。比如說,一個好的城市,在半個小時之內可以滿足一切的消費需求。可是在我們的城市,出門要開車,否則做不到。我們的社區檔次都很高,但是周邊比較接地氣的服務很少。本來有一些小攤小販、菜市場,也在城市治理過程中清掉了。

所以,城市病也有好幾種。人口太多、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空氣汙染是城市病,但因此而減少服務人口,造成生活極為不方便,也成了一種城市病。

我們要明白,城市不僅需要所謂的高端人口,而且高端人口本身也需要有人為之提供服務。我們主觀上認為,城市應該更加乾淨整潔,按精英思維,把城市定位成“高大上”,忽視了在城市生活的人到底有哪些需要。

城市成本過高,服務跟不上,會產生一系列的頑疾。如果不能增加城市的包容性,還想在這種“水至清則無魚”的城市環境繼續“高大上”,那還會產生新的城市病。所以,要把眼光放長遠,以人為本,真正去解決人所面臨的問題。這個“人”,不是指所謂的精英階層,而是在城市生活的所有社會大眾。這是我們在城市建設管理中面臨的根本問題。

城鎮化是啟動內需的重要手段

記者:您有一個觀點,城鎮化是啟動內需的重要手段。怎麼理解?

李鐵:我們可以看到,城市房地產發展很快,但是買房子的人裡有多少農村人口?過去的農民,在城裡掙到錢了,會回村裡蓋房。現在80後、90後的農民工賺錢了,都要在縣城買房,理由是要給後代好的教育等等。

如果2.8億農民工、7300萬城鎮間流動人口,要在城裡定居,解決了公共服務問題,他們就可能把自己的短期就業行為變成長期消費行為。這就會長期帶動消費需求。

當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交通基礎設施跟著調整,就會帶來城鎮基礎設施需求,從而帶來投資增長。也就是說,人口結構、居住等行為的變化,帶動消費和投資。

城市化還將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如何看待城市化和鄉村振興的關係?

李鐵:啟動城鎮化,一方面可以拉動內需,另一方面也助力鄉村振興。過去我們的城鎮化造成另一個問題,城鄉二元結構的固化。我國存在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政府對資源強調動能力等制度特點,這讓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城市的快速發展,但也造成了區域間、城鄉間利益結構的固化和較大的城鄉差距。

目前農村的資源是一種僵化狀態。城鄉之間的土地、戶籍不能流動,房子不能買賣、戶口不能遷徙,怎麼帶動發展?只有將大量的農村人口引入城市、城鎮,才能提高農業的人均資源佔有率,才有可能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資源產出效率。不實現現代化規模經營,鄉村怎麼能振興?

若是鄉村振興一味依靠政府補貼,將過多的資本投入到沒有效益的農村,不僅不能帶來鄉村振興,反而會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也不能吸引更多有活力的社會資本進入鄉村,推動建設發展。

只有農村人口大量減少、進入城鎮,才使得城鎮和非農產業有能力對鄉村進行支持。只有城鄉要素相互流通,才能帶動城市資本去尋求鄉村發展的機會,才有可能使農業收入增加,帶動鄉村的服務發展。

城市發展模式需轉變 成本需降低

記者:您講過,房地產曾經在城市發展中起到過重要作用。但是,今後不能再讓城市發展依賴於房地產發展。那麼,應該怎麼去調整?

李鐵:在過去,房地產對拉動內需、帶動工業發展、搞好城市建設以及改善住房條件起到過重要作用。所以,房地產在城市化進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但是,以房地產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模式,帶來了金融風險和債務風險。它的最大問題在於大大提高了城市成本。當一個城市經過房地產的運作後,在這裡從事工業和服務業,投資成本會大幅提升。所以,要求地方政府必須轉型。

轉型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降低發展成本?其實並不是沒有路徑可循。工業企業不一定都要搞產業園模式,規劃時,可以不去把資源全部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可以利用集體土地直接進入開發合作,初始成本會大幅降低。

在行政管理體制上,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激發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活力。在都市圈,可以利用這個空間大幅降低住房成本。如果16歲~45歲的潛在勞動力進入城市,勞動力將大幅增加,也會給城市增添活力。

記者:最後,此次論壇在成都舉辦,關於城市發展,您有什麼建議留給成都?

李鐵:首先,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把城市的發展路徑延長,不要把城市發展看成一個短期過程。

這次來成都,還是看到了一些新變化。比如天府新區,有了一些新的進步。建議是能不能不把所有焦點都對準城市的核心,我們更希望周邊的中小城市也能發揮作用,來疏解城市功能、承擔經濟產業結構,同時通過這些中小城市的發展,降低城市中心的房價。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徐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