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真的是社會上的錢少了?

近些年,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真的是社會上的錢少了?

以往,只有7—11等少數便利店是全天營業的,但現如今,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明顯增多。就拿近日來說,我在一次加班到凌晨3點多的時候,路過便利店買早餐。這時候發現,街上還在開業的便利店不下7家。

當時,我一時興起就問起便利店的店長,為何這麼晚還在營業。他一臉無奈的說道:“沒辦法,如今生意難做,全天營業才能勉強維持生計……”事實上,這不僅這位店主,很多人的生意如今都異常難做。那麼,社會上的錢真的少了嗎?這些店主的生意出路又在哪裡?

近些年,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真的是社會上的錢少了?

實際上,社會上的財富並沒有減少,只是轉移了。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大家手頭的錢是差不多的。但到了70、80年代,新興起了不少企業,也出現了不少如今看來相當了不起的商人,我們暫且稱他們為“第一代淘金者”。這些人中有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房地產大亨潘石屹、新希望劉氏四兄弟等。第一次,財富轉移中,大部分資金其實都掌握在這些人創辦的企業裡。

而便利店、超市、服裝和體育器材專賣店等傳統零售生意,事實上也在第一次財富轉移中。大家會發現,那個時候,這些店主做生意相對於現在容易很多,靠一個店鋪的生意買房買車的人亦不在少數。

從90年代到如今,進行了第二次財富轉移。鋪天地相關人員表示:而這次興起的是淘寶、天貓、京東和餓了麼等互聯網企業,第一波的財富持有者(即傳統企業)的資金都轉移到了這些互聯網企業之中。打個比方,如今的很多服裝等零售店都不得不接入淘寶或京東等電商,很多餐飲店不得不接入餓了麼等企業,這些店都身不由己的被這些互聯網企業抽成。(注:鋪天地是國內首家快閃場地短時租賃平臺,致力於快閃店在國內的發展。)

近些年,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真的是社會上的錢少了?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第一次財富轉移中,傳統企業吸納了不少財富。到了第二次財富轉移,這些傳統企業的錢又開始轉移到了互聯網企業上。所以,不是社會上的錢少了,而是轉移了。而傳統便利店等傳統生意越來越難做的原因,主要是它們的錢逐漸轉移到了淘寶、美團等平臺上。

深層次看,我們能夠遇見的是,便利店等傳統生意會越難做。隨著新零售的線上線下結合來臨,未來所有的零售店背後都能見到阿里、京東、餓了麼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聲影,並最終被這些互聯網企業“扼住”喉嚨!

近些年,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真的是社會上的錢少了?

話雖如此,對於這些傳統零售店來說,它們的出路也只有擁抱這些互聯網企業,即使被抽成,這是沒辦法的事(零售店主應該深有感觸)。未來,經營不好的零售店會淘汰,剩下的零售店能賺錢,但是賺的錢不會像以前那麼多了,活得也不會像以前那麼滋潤。而這,可能就是新零售的終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