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盛姓

百家姓——盛姓

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為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2000多年來的盛姓中國人,也是最為光榮的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為姓,姓奭。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為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 羌傳》也指出:"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為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為姓,成為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為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為盛姓始祖。

百家姓——盛姓

二、遷徙分佈

盛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盛國;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歷史上,盛姓先後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梁國(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等地形成望族,出現了許多名重一時的人物。其中,東漢時的廷尉盛吉、唐初的葛國公盛彥師、元代的詩人盛彧、明代的畫家盛林、清代的實業家盛宣懷等,都是盛姓的傑出代表。我國盛姓的始祖,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系出姬姓,召公奭支孫封於盛為燕附庸姓奭氏,後避漢元帝諱,改以國為氏,這一點,有充分的資料可資說明。關於盛姓的來源,以及他們跟周朝王室的深密淵源,歷來姓氏學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譬如《姓考》上說:"周穆王時盛國之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更詳細指出:"周同姓國也,為齊所滅。穆天子傳,盛姬之國也。公羊傳,成降於齊師,成者盛也,諱滅同姓,故言盛之,有司徒盛吉,汝南、梁國。"從上面的文獻,盛氏的來龍去脈,便一目瞭然了。

百家姓——盛姓

同時依照《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記載的:"望出汝南、梁國",則該稿是唐代的作品,可見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之時,這一支姬姓後裔主要是活躍於我國北方的河南和四川一帶。不過在更早的東漢時期盛氏人士的活動範圍已不僅限於河南、四川兩地,當時我國南方的雲南地方,也已經有了他們的蹤跡,當時跟名臣司馬相如有過一段淵源的盛覽,根據史載是葉榆人,也就是現在雲南省大理縣的人士。盛覽是以問作賦之法於司馬相如而在歷史上留名。據說,他本來很自負,有一次向司馬相如請教之後,竟然終身不復敢言作賦。盛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盛姓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東平,湖北之監利,安徽之涇縣,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雲南之隴川等地。盛性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盛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兩省多此姓,兩省盛姓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