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抗生素會不會導致腸道菌羣失調?如何預防?

薇健康


抗生素使用大家非常謹慎,尤其兒童。但是細菌感染明確的情況下,那需要合理使用,儘量選擇窄譜抗生素,副作用少的抗生素。

兒童抗生素使用常見副作用

1、消化道症狀,如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

2、肝功能異常,尤其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黴素,阿奇黴素,羅紅黴素等。

3、皮疹,過敏性皮疹最為常見。

4、長期使用容易發生耐藥。

5、出現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嚴重菌群失調。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臨床特點

1、與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有關,甚至兩聯以上。

2、臨床症狀出現與抗生素使用有先後時間關聯。

3、常伴有發燒。

4、水樣大便,腹痛腹脹。

5、大便檢查出現白細胞,或者有血便。

如何預防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

1、首先不濫用抗生素,不要認為發燒不退就是有使用抗生素必要。

2、遇到發燒症狀,先可以檢查一下血液,或者大小便是否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

3、如有必要使用盡量選擇窄譜抗生素,而不是覆蓋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貴越好。

4、可以補充益生菌減少菌群紊亂,尤其推薦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布拉氏酵母菌。

5、抗生素能口服的不用靜脈,能局部的不要全身用藥。

6、如果出現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要及時停藥,針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進行治療。

總之,抗生素使用具有利弊兩方面,需要醫生權衡利弊。如果嚴重感染不進行有效抗生素治療,會導致 病情惡化,甚至生命危險,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抗生素使用過程中出現毒副作用,兒童可以補充點益生菌來減少抗生素使用過程中帶來菌群失調問題。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必刪,請聯繫本人)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症及嬰幼兒營養髮育及餵養諮詢。

與健康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注,點贊分享更是一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抗生素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的,比如說在治療感染性的腹瀉過程中,醫生會經驗性的使用抗生素,同時醫生也可能會開具腸道益生菌,比如:培菲康,米雅。給一個建議,如果醫生同時開具了抗生素和益生菌,建議不要一起吃,兩者要間隔開來。


認識人體的細菌

消化道連接外部環境與機體。其內存在複雜的多微生物生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對我們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產生重要影響。


動物(包括人類)已進化出多種機制來控制進入其消化道的細菌,這些機制大致可分為兩種:抑制細菌生長(如,唾液溶菌酶、胃酸和分泌防禦素)和建立物理屏障(如,黏液屏障)分隔細菌與宿主。


多微生物的群體(如腸道菌群)對這些防禦機制的耐受能力遠高於培養的單一細菌。這些菌群可協調應對環境刺激、抵抗抗生素及可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應答,因此能夠在極端條件下持續生存。


宿主控制細菌生長從來不是絕對的,腸道也絕不是無菌的。各腸段內腸道菌群的出現、組成和組織取決於抑制作用還是隔離作用佔優勢。在抑制菌群功能活躍的腸段內,細菌偶爾出現,組成不一且濃度較低。細菌與黏膜完全隔離,抑制程度較低時導致腸道儲存庫(reservoir)形成,細菌能夠在其中生長並達到較高濃度。細菌是這些腸道區域所固有的。


抑制和隔離機制的平衡取決於細菌促進健康還是引起疾病的演變影響。例如,植食性動物利用微生物來消化纖維素,纖維素很難通過其他方式消化。因此,消化纖維素的細菌是這些動物的瘤胃所固有的。另一方面,在反芻動物中,細菌降解產生的營養素在小腸內被吸收,而細菌在小腸中是明確的競爭者,因此會被抑制。所以,細菌在小腸內僅偶然出現,且濃度低。


同樣,結腸內細菌對於維持結腸的腸細胞健康,以及消化在小腸中未能被吸收的營養物質很重要。因此,結腸中的細菌濃度較高。

陳舟醫生,悟空問答簽約作者,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 ,醫學碩士,腎臟病專業。主要致力於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尿毒症,尿路結石,糖尿病腎病,IgA腎病,膜性腎病,FSGS,高尿酸腎損傷等疾病診療研究及腎臟健康科普工作。更多的腎臟健康知識,可以關注陳舟醫生,或者去網絡上搜索,我年底也會專門出一本關於腎臟健康方面的書《腎的那些事兒》,健康問題歡迎留言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