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胡民族

東胡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強盛一時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關於東胡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起源簡介

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今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關於東胡的起源,文獻記載簡略而且混亂,因此長期以來研究者甚少。大體有以下幾種說法。

◆東胡之先為屠何說

唐人尹知章注《管子》稱:“屠何,東胡之先也。”此說與《逸周書》《管子》等書記載:東胡與屠何並列的史料相矛盾。東胡與屠何應為並存的兩族,屠何在今遼西,東胡則在今東蒙。屠何不能是東胡之先。

◆東胡之先為山戎說

張博泉《東北歷代疆域史》中說:“東胡春秋時為山戎,入戰國後統稱為東胡。”主此說者大都認為東胡之名始見於戰國。然據《逸周書》東胡之稱周初已經出現,《山海經》記載東胡出現於史的時間也不能晚至戰國,《史記——匈奴列傳》及《逸周書》更將東胡與山戎並列,因此,東胡與山戎應為並列的兩族。山戎在今大淩河流域上游,東胡則在今西拉木倫河流域,齊桓公破山戎後,東胡一度曾南下佔山戎之地,秦開破東胡,東胡北卻千里,復退至西拉木倫河流域,山戎可能有些入東胡者,但不足以說明山戎為東胡之先。

◆東胡之先為土方說

這個說法是近年才提出的。但土方的確切防衛一時還難以定論,也沒有更多足以證明土方是東胡之先的史料,只能作為一說留以備考。

從考古上看,東胡一族分佈在今西拉木倫河一帶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對東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學者都認為是夏家店上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分佈範圍為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以南諸地,一度曾分佈更西南些,這與東胡的活動範圍是一致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存在的時間是周初至戰國,也與東胡活動的時間相當。有人認為東胡始見於戰國是沒有根據的,史料證明東胡於周初及春秋已見於史。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中有殉犬的習俗,與文獻所載烏桓以犬殉葬相符合。夏家店上層文化諸遺址發現的銅版上的人形皆禿頂不蓄髮,與東胡各族“以髡頭為輕便”相合。銅版的人物形象經過鑑定屬於典型的蒙古人種,與人們對東胡語言的研究為屬蒙古語族相符。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前身是分佈在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富河文化,富河文化的時間距今大約五千三百年。它的文化特徵為:陶器器形簡單,紋飾為之形紋,石器多大型打製的砍砸器,細石器較多,是一種遊牧狩獵的文化。這一文化的存在及其和嚇家店上層文化的淵源關係,證明了東胡的先人在西拉木倫河一帶的活動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只是不知道他們當時的名稱而已。

東胡強盛之時,“控弦之士十餘萬”,以每戶五人出一控弦之士計算,東胡盛時的人口達到一百餘萬。這一百餘萬人的分佈範圍,大約東到遼河,南到赤峰附近,西到濼河,北到烏力吉木仁河。

◆歷史詳情

遊牧民族

東胡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遊牧民族。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朝(約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紀),就有東胡的活動記載。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在春秋戰國時,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在今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也就是今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

東胡從有史記載以來,一直是一個強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國和趙國的接觸比較頻繁。東胡曾打敗過燕國,燕國的東北從上谷(今河北懷來縣一帶)至遼東一帶,經常遭受東胡的侵擾。東胡和趙國也是戰事頻繁。匈奴剛剛興起時,也受東胡的敲詐勒索。燕國曾大敗過東胡,使東胡向後退卻一千餘里。燕國便從今河北懷來直到遼寧的遼陽一帶修築了長城,以防東胡。並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以防禦東胡的南下。趙國的大將李牧在擊敗匈奴的同時,又一次戰敗東胡。

匈奴的冒頓單于剛即位時,東胡恃強向匈奴索要寶馬、美女,冒頓單于採用麻痺敵人的做法,對東胡的要求一一滿足。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之際,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從此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東胡各部成為匈奴的種族奴隸。當然,東胡各族並未就此消亡,如後來退居烏桓山的烏桓族和退居鮮卑山的鮮卑族,就是東胡主要的部落集團。

東胡族系

東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東胡、烏桓、鮮卑以及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 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髮、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

史書記載

柔然出自於鮮卑,《魏書·蠕蠕傳》中記載:“蠕蠕(即柔然),東胡之苗裔也。”。庫莫奚和契丹也是出於鮮卑,庫莫奚,《魏書·庫莫奚傳》說它是“其先,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契丹原先與庫莫奚、宇文兩個部落一起遊牧後從鮮卑分離出去,自號“契丹”,遊牧於潢水(今西拉木侖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帶。室韋,《北史·室韋傳》載:“室韋,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室韋)”。“蒙古”一詞最早見於《舊唐書·室韋傳》,傳中稱它為“蒙兀室韋”,是居於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一個部落,是室韋部落聯盟的一個成員。《遼史》中所載的契丹語和蒙古語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學者沈曾植,經過用鮮卑語和蒙古語相比較之後,說“蒙古語與鮮卑語相去無幾”,從地域上看,鮮卑起源於今額爾古納河東南的大鮮卑山,而後來的室韋的活動地區也在額爾古納河這一帶,可見鮮卑、契丹、室韋、蒙古都是屬於東胡這一族系的。

◆考古發現

考古人員在東北地區老哈河流域發現過不少東胡的遺址。從出土的隨葬物和兵器等物件來看,多為青銅製品,說明了東胡處於青銅時代,其中出土的雙側曲刃青銅短劍,與中原地區銅製形制完全不同,它具有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據認為是具有典型特徵的東胡早期遺物,另外,從遼寧朝陽十二臺子出土的銅飾具和人面形銅飾牌,也被認為是具有典型特徵的東胡早期遺物。1958年在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南山根出土一批銅器,其中最具特徵的青銅短劍,雙側曲刃的特點雖仍然保存,但有的刃部已成直線型,而匈奴的劍,刃部一般都是直線型的,這說明東胡早期文化逐漸受到匈奴文化影響。從出土的動物骨骼有豬、狗、羊、馬、鹿、兔等來看,說明當時東胡的畜牧業很發達,而且還兼狩獵;從出土的農業工具有石鋤、石鏟等來看,說明當時的農業也有所發展,但在社會經濟中未必佔有重要的地位。從東胡活動地區出土的戰國時代各國的貨幣來看,說明東胡與中原的經濟聯繫較多。 東胡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後來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都使用它,如現在的蒙古族語言,它就源自東胡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