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探祕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說山西好風光

歲月如梭,時光流轉

斗轉星移間蠶食了太多的故事

但家鄉的味道卻是身上帶著的永恆記憶

內心沉澱著的特殊符號

無論走多遠,走多久都阻隔不了

那些“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歲月的沉澱中也愈發的流光溢彩

盤點|探秘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01

味香天下——山西老陳醋

老陳醋生產至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

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譽

不僅酸醇、味烈、味長

還具有香、綿、不沉澱的特點

老陳酸儲存時間越長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

在過去,山西人可謂是

“家家有醋缸,人人當醋匠”

山西人善釀醋,愛吃醋

素有“老醯兒”之稱

在山西民間也有無醋不成味之說

老陳醋歷經千年風雨,依然源遠流長

風味也更加醇厚、獨特

盤點|探秘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02

清香純正——汾酒

汾酒,中國傳統名酒,

有著4000年左右的悠久歷史

作為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

在中國酒文化發展中曾譜寫過無數次輝煌

汾酒工藝精湛,源遠流長

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回味悠長

今天的我們

幸運得還能品到千年之前的味道

盤點|探秘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03

酥軟香甜——太谷餅

太谷餅迄今已有150年的歷史

是譽滿三晉的傳統功夫小吃餅

享有“糕點之王”的美稱

具有酥、軟、香、甜的特點

酥而不碎,甜而不膩,香甜可口,久放綿軟

太谷餅為“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那首清脆悠揚的

“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

更是讓太谷餅的美名傳遍天下

盤點|探秘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04

栩栩如生——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花饃也稱“面花”

人們形容為“面上多彩世界,手中萬物乾坤”

花饃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色彩鮮豔,造型千姿百態

歷史人物、民間傳說

均可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

表達對祖先的祭祀

長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盤點|探秘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05

養生健體——八珍湯

八珍湯在太原地區傳承了已370多年

八珍湯俗名“頭腦”

具有滋補養生、補脾健肺的特點

太原有段陳述老字號的歌謠

“認一力的餃子,寧化府的醋,老鼠窟的元宵

六味齋的醬肉,雜割頭腦清和元”

早些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

俗稱“趕頭腦”,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盤點|探秘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06

譽滿三晉——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始創於隋朝開皇年間

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麻花硬麵和就,配料考究,味道酥香脆爽

狀如雙龍盤繞,色澤金黃油亮

隨著時代的發展

稷山麻花早已走出山西

在世界各地頗受青睞

購買稷山麻花者絡繹不絕

盤點|探秘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07

久負盛名——平遙牛肉

平遙牛肉,相傳起源於漢代

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嘉慶帝親更是賜平遙牛肉為“人間極品”

一道道已經傳承百年製作工藝

將味道緊緊的鎖在牛肉裡

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肥而不膩

瘦而不柴,醇香可口

據說昔日平遙牛肉出鍋時,滿城飄香

盤點|探秘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08

味淳見長——六味齋醬肉

太原市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

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的北京

是現存不多的200年以上的老字號之一

太原市繁華的柳巷與橋頭街交叉路口

從早到晚顧客絡繹不絕

肉質精良,油光閃亮,香味濃郁

肉皮焦而不硬,綿而不粘

白肉肥而不膩,紅肉瘦而不柴

六味壓三晉、香冠美群芳

不吃六味齋,不算到太原

盤點|探秘山西人舌尖上能“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過千山萬水,看不同的風景

遇見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食物

久久不能忘懷的還是家鄉的味道

不管你身在何方

不管是什麼日子

都歡迎你回家吃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