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聽見吳曉波——你的書單決定了你的過去和未來

我第一次對閱讀有記憶是10歲那年,我讀的第一本讀物是繁體字版的三國演義,這是文革前的舊物,破舊不堪,躺在一個大木箱子裡,和雜物混攪在一起,好像等了我很多年。就是這本書,讓我喜歡上了大骨剛硬的文字,對婉約溫潤的文字不以為然。和很多人一樣,在唸大學之前我的閱讀是非常枯燥的,以教科書為主,而我是1986年進的大學。那段時間正是中國出版非常活躍的一個時期,詩歌是那個年代年輕人的最愛。我記得謝冕編過一套朦朧詩選,讓人讀起來非常上癮。而那個時候在大學裡最流行讀的書就是存在主義,我們這一代人讀了很多存在主義的書籍,如尼采、薩特。我們這一代人受他們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每天聽見吳曉波——你的書單決定了你的過去和未來

我在上海讀書,而女朋友在杭州,大學四年沒有條件談戀愛,所以大學四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復旦大學的圖書館裡面度過的。我是學新聞的,課程比其他系的學生都要輕鬆,所以就在圖書館讀書,一排一排的讀,從一樓一直讀到了閣樓。復旦的閣樓是向研究生和博士生開放的,本科三年級的時候我就到閣樓上去讀書了,那時候的閱讀是一種激情閱讀,集中在哲學、歷史和文學方面。我大學學的是新聞,專業的書沒有印象多少,但我看張鵬舟的所有作品,就是他辦大公報時的所有作品,印象很深,因為從這兒你看到的是這個職業的氣節和敏銳性。

每天聽見吳曉波——你的書單決定了你的過去和未來

新聞是很容易做的平庸的一種職業,特別是你做的時間越長,抱怨和不平衡就會越大,老是會覺得得不償失,但一旦停止了寫作,你就沒有了你的價值。做媒體的很容易陷入這樣的情緒裡,但是我當了十多年的記者,一直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因為我在大學裡讀過這樣的作品,我知道一個好記者應該怎樣讓自己留下來。當年的許多政治人物,都煙消雲散了,但我們仍然能夠記得這些作者的名字和作品。這些作品幫助我們建立一種職業和人生的價值觀。對我影響大的經濟學著作有兩本,第一本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因為當時想要進入新華社,而新華社的招聘都是會從實習生中選撥,而我沒有在那兒實習過。所以他們考我就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從此我開始了十三年的記者生涯。此外一本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曼昆的思考和他的創作技巧讓我很著迷,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我讀過很多經濟類的書籍,如韋爾奇的管理書籍,長尾理論等等,但是從三十年的人生週期來看,這些書都還不如一本三國演義大。

每天聽見吳曉波——你的書單決定了你的過去和未來

我後來成為了一個專業從事企業案例和經濟史寫作的財經作家,在這個領域中有兩個頂尖高手,美國的理查德·泰德羅和英國的伊爾·弗格森,他們都出生於而是世紀六十年代,年富力強,泰德羅的《影響歷史的商業七巨頭》讓我見識到了歐美財經作家的寫作高度,伊爾·弗格森的創作更出名《貨幣的崛起》《巨人》等都堪稱精品,他在構建一個宏大題材時的從容以及偏見武斷,在當代非虛構類作品中很是罕見,他的寫作非常迷人。華人經濟學家最喜歡的是張五常的作品,當初讀到他的《賣桔者言》時,感覺這樣的手法來寫一本經濟學書,實在很有趣,後來我寫《激盪三十年》時便懇請張五常為我題寫書名,他在西湖邊茶樓裡鋪紙研墨一口氣連寫了十幾遍,那股認真勁讓人敬佩。

每天聽見吳曉波——你的書單決定了你的過去和未來

我向他請教做學問的辦法,他說問題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做學問要選重要的入手,選擇不重要的事情下手很容易斷送學術生涯。這段話值得送個所有的年輕朋友,我現在每年買兩百本書,也就是每年多一個雙室書櫃。如此的多的書籍也讓我的居室擁擠不堪,望著這些新舊不一的朋友,我感慨我們並沒有生活在一個單調的年代,也許沒有一個國家的人,也沒有一個年代的人,尤其是歐美人像我們這樣吃著五穀雜糧,為了追求寸籍的進步。我們願意接受所有的文明形態,這是一個轉型年代的特徵,我們在思想上左突右衝,起慌亂和驚心宛如物質形態的所有景象。

每天聽見吳曉波——你的書單決定了你的過去和未來

中國的成長高度並不以所謂的全球第一高樓為標誌,而是以我們的思想為標誌,我們的書單決定了我們的過去,同時也指向了一個遼闊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