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超級工程!伶仃洋上將「漂」起一座特大懸索橋

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

這是一座完全漂浮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兩邊的錨索從海里伸出,共三跨全飄浮體系,主跨1.666公里,橋上八車道,可滿足時速100公里的汽車滿負荷行駛。

又一個超級工程!伶仃洋上將“漂”起一座特大懸索橋

8月5日,在位於深圳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沙盤上的“深中通道”模型,而這座完全漂浮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則是深中通道項目中的伶仃洋大橋。

正在建設的深圳至中山通道,起自深圳機場南側,向西跨粵港澳海灣在中山市馬鞍島登陸,是繼港珠澳大橋後,又一個集“隧、島、橋、水下樞紐互通”於一體的世界級跨海交通基礎設施工程。

“工程方案為東隧西橋,其中海底隧道全長6.845公里,全部採用沉管,沉管長5.035公里;橋樑工程全長17.129公里。”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宋神友說。

工程建設正緊鑼密鼓。5日,東人工島工程鋼殼管節試驗段開始製造,目前正推進智能製造生產線改造、升級工作。

作為又一個超級大工程,與港珠澳大橋毗鄰,深中通道為什麼要設計成東隧西橋方案?將突破哪些工程技術?

“深中通道所處地理位置獨特,建設涉及通航、航空限高、水利防洪、環保等諸多行業,建設條件異常複雜。”宋神友說,深中通道工程方案論證長達八年,共完成60餘項建設條件、關鍵技術、設計參數等專題研究工作,從工程安全、海洋環境、工期和造價等方面綜合比選,最終推薦了東隧西橋方案。

又一個超級工程!伶仃洋上將“漂”起一座特大懸索橋

深中通道工程由人工島和橋隧組成。由東向西,依次設置了東人工島、機場樞紐互通立交、海底隧道、西人工島,以及伶仃洩洪區非通航孔橋、伶仃洋大橋等七座大橋及引橋,橋型涵蓋斜拉、懸索、孔橋、鋼珩梁以及橫門互通立交。宋神友介紹說,經全球招標,丹麥COWI公司提交的設計方案,其平衡和諧的理念和簡潔大氣的造型,成為深中通道項目設計的基礎參考方案。

設計文件顯示,2017年6月28日,深中通道項目初步設計獲得交通運輸部批覆,設計時速100公里、雙向8車道,橋樑寬度40.5米,隧道建築限界淨寬2×18.0m,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Ⅰ級;設計使用壽命100年。

業界普遍認為,深中通道建設難度不亞於港珠澳大橋工程,有幾個特高難度的分解項目甚至超過後者。

“項目起自深圳機場南側,要限高;穿越7條航道,跨(穿)越航道的橋樑橋面超高、隧道深埋;海底隧道是世界首例雙向8車道沉管隧道。” 談到項目面臨的一系列高難技術,宋神友說,完全漂浮在海中的伶仃洋大橋難度空前。大橋是全離岸結構,兩個錨碇位於海中,國內外罕有類似案例供參考,因此設計施工經驗不足,橋樑建設面臨挑戰。

伶仃洋大橋地處珠江口開闊水域,是強颱風頻繁區。“大橋設計為超大跨徑三跨吊全飄浮體系懸索橋,橋樑結構柔、阻尼比小,同時橋面超高,主樑的顫振檢驗風速高達83.7m/s,橋樑的抗風問題突出。”宋神友認為。

橋輕且高,風大,荷載重。這座完全漂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將如何從海中浮出?技術攻關進展如何?宋神友透露,圍繞項目技術特點和難點,管理中心從結構理論、設計方法、技術標準、材料、施工工藝、智能製造、裝備、檢測方法等各方面組織開展20餘項專題研究工作,形成了項目專用的技術標準體系,為項目在較短的週期內完成施工圖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中通道是國務院批覆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確定實施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也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建成後將是直連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唯一公路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