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宋教仁和陳炯明是民國最不受歡迎的異類?

鷺辶


先說宋教仁,他是為中國憲法流血的第一人,實際上也是唯一一人。因為在整個民國時代,雖然民國法律寫著自由民主,實際上從袁大頭到孫大炮,再到蔣光頭,直到1949年為止,都沒有實施過真正的民主政治,也就是說,中華民國憲法,在袁、孫、蔣三人手裡,都沒有實現過。

關於這一點,毛澤東的認識是清醒的,他認為中華民國的失敗,就在於沒有民主。他的原話是:“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答黃炎培)

而在民國時期,提前有毛澤東這般認識的兩人,就是宋和陳。

民國初期,宋教仁是內閣總理制的實踐者,而這種制度倘若和平實現,就會出現袁世凱成為一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就好似英國女王與日本天皇一般,而國內各派政治勢力,通過議會選舉的良性競爭,產生一個總理來實施他的政治主張,就好似英國首相與美國總統一般。

體現這種思想的法律,就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毛澤東曾說過:“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性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

但事實是,宋教仁的領先意識,並沒有獲得黨內如孫中山、黨外如袁世凱的真正認可,最終遭致殺身之禍,而中國亦陷入武力爭奪江山的歷史舊模式。

至於陳炯明,他與孫大炮的分裂,在於護法運動爆發之後,北洋總統徐世昌在巨大壓力之下,宣佈辭職。而孫中山此前曾一再宣言,說只要徐下臺,他亦將同時下野。所以在徐下野之後,蔡元培、胡適等各界名流聯名致電孫中山,呼籲其實踐下野,但孫一口拒絕。由此造成朝野譁然——陳炯明由此懷疑孫的用意。

陳炯明的主張是什麼呢?他認為當時各個政治派別都說自己的主張是最佳選擇,但是實際真的是這樣嗎?與其空口白話,還不如像他這樣,先在廣東實行民主憲政的實驗,如果廣東做得好做得成功,那麼其他省份可以學習,最終實現一種叫做“聯省自治”的管理模式——在這個模式中,中國的省,就好像美國的州一樣。

(正因為宋教仁、陳炯明的政治主張不符合袁大頭和孫大炮的集權模式,袁和孫其實是一樣的,差別僅在於誰當頭而已,如此一來,宋、陳最終被打擊消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當時陳炯明與孫分手之後,很多政治勢力都希望他能加入自己的團隊。其中便有陳獨秀,他奉著共產國際的命令,勸陳炯明加入共產黨,領導華南革命。

呵呵!差一點喲。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宋教仁、陳炯明:有誰真正瞭解?我們都是聽別人給他們下的結論,給他們下結論的人出於什麼目的?有沒有為了什麼斷章取義?二人的資料很少,希望能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