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鈴:運營商搭上BAT,這事不只是「握手言和」那麼簡單

響鈴:運營商搭上BAT,這事不只是“握手言和”那麼簡單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想看運營商熱鬧的人終究開始失望,運營商回過頭擁抱互聯網公司開始過得滋潤起來,尤其最近兩年如火如荼的實體流量卡的推出,讓運營商與互聯網進入了蜜月期。

毫無疑問,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之間走向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最近,流量卡這門生意上又舔了新動作,中國移動聯手百度推出了流量產品“百度卡”、“百度包”,對百度內容資源進行定向優惠。

在三家運營商中,由於“穩坐釣魚臺”,移動與互聯網結合的熱情並不如聯通、電信那麼熱切,這次的積極合作,要的似乎不只是流量推銷那麼簡單。

讓運營商擁抱互聯網的理由,又有了更多

隨著互聯網公司業務的演進與運營商經營思維的變化,所謂管道之爭已經逐漸變成偽命題。就如私人溝通用微信,工作溝通用釘釘,同一個用戶可以歸屬不同的產品。對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而言,各自佔領同一批用戶的不同方面即可,並沒有必要形成競爭。

流量卡代表著運營商與互聯網在各自的地盤上佔有同一撥用戶、相互賦能,沒有所謂的管道之爭。而讓運營商擁抱互聯網的理由有很多,但移動與百度的合作,卻呈現出一些新的緣由。

1、運營商不堪其擾的規則藩籬,或可通過互聯網公司走出

過於聚焦管道衍生出一個特殊問題:規則藩籬。目前,僅一個省級公司往往有千萬級別的用戶數、接近六位數的規則,它們之間還相互交叉關聯(例如消費達到一定額度送寬帶等)。

加上開通、繳費、客服等業務規則與資費套餐規則環環相扣,最終構成一張包含幾千萬行代碼支撐系統的、梳理不清的網絡。

運營商的規則變得越來越龐雜,給運營商帶來沉重的系統負擔。而如果換個思路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進行“內容端運營”,從斤斤計較如何設定規則到聚焦如何通過互聯網手段從用戶端運營獲益,運營商就有了走出規則藩籬的機會,至少不會再增加新的“麻煩”。

2、5G的本質是“去差異化”,運營商更需要提前謀篇佈局

與3G、4G不同,5G已經成為共識,運營商在5G時代會在差不多的時間採用差不多的技術,聯通的3G領先、移動的4G領先,在5G時代可能不會再出現。

同一種技術、同樣的終端,5G的競爭從一開始就是同質化的競爭,其結果,就是運營商之間的差異化開始消失、品牌弱化,消費者只關心屏幕上是不是顯示的5G滿格的信號,而不關心是誰在提供服務。

高同質化的未來,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手伸到用戶前端,通過品牌風格鮮明的互聯網公司(尤其是BAT)來保證自己的差異化變得十分重要。

3、中國版“去網絡中立”,既有中立性又有靈活性

儘管參議院投票贊成保留網絡中立法案,但由於不太可能得到眾議院或白宮的批准,美國這個施行多年的法案最終還是會被廢除,運營商將從中立的服務提供者,變得可以傾斜原本要平等的網絡帶寬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隨著互聯網公司需求的多樣化,去網絡中立也成為一種順應趨勢的行為。

而在我國,由於運營商肩負著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務,它們短期內還不應當去中立化,但運營商又與互聯網公司有合作的需求,由此,類似移動與百度一起推出流量卡的方式,就成了合乎國計民生、同時兼顧企業長遠發展的解決辦法。通過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運營商既能夠保證服務的中立性,又能夠在靈活服務上有所動作。

運營商+互聯網,最終要做的反而是“慢生意”

運營商既有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的必要,同時其最終目的也殊途同歸,那就是“慢生意”。

1、“慢生意”的運營商才能走得更好

雖然都面向C端用戶,但互聯網是追逐用戶需求的波段操作,潮起潮落看誰搶佔先機,而通信網絡的發展主要依賴技術的進步,是被動的,並非“以客戶為中心”的行當。

互聯網公司一波波來了又走,產品更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但沒有大改變的通話、短信業務仍然活得滋潤,被微信代替也被證明是不必要的擔心。這樣的“慢生意”恰恰是運營商的立身之本,與互聯網靠得最近的聯通有激進的改革但這些年業績始終沒有大的起色,反倒是略顯保守的移動一直一家獨大。

2、運營商盯住的,是BAT的“慢氣質”

雖然BAT表面上都在快速擴張,但它們成功的原因都離不開對核心產品的堅守,阿里的電商、騰訊的社交、百度的搜索和AI,這與運營商做通信基礎設施長期沉澱核心用戶十分類似。即便是被稱作“沒有夢想”、四處短線投資的騰訊,社交這個命根子也絕不會放手,不斷打磨微信與QQ兩個“老產品”。

而移動選擇百度的原因,可能也在於二者“慢生意”的某種契合。愛奇藝8年孵化而出,百度金融經歷多年發展得以獨立運營,與Dropbox(該公司市值已有120億美元)對標的百度網盤在虧損中堅持下來,這些都是“慢”的體現。長線操作的移動,找上長線操作的百度,並不意外。

3、流量卡混戰中,移動看上了百度的“慢”

流量卡的合作是“慢”需求的集中體現。在移動與百度的合作中,這種“慢”體現為三個觸點:

A、深耕讓百度各系產品積累了一大波使用習慣十分穩定的用戶,這符合已有數量最龐大用戶群體(不差人)的移動對高淨值用戶的需求。

B、相對於騰訊遊戲場景(大王卡主打流量方向),百度的場景覆蓋可能更為全面。最近百度APP推出的智能小程序進一步把百度系在移動端的能力從百度APP推及幾乎所有的互聯網應用場景。而更多場景,更符合流量卡覆蓋更多種類人群的需求。

C、百度APP 5月底日活達到了1.5億,該數字比Q1財報高位增長了10%,百度產品這種由慢積累帶來的高位增長特徵可能更適合移動做長線生意的一貫特徵,那些風口產品可能不太符合移動的胃口。

流量卡大戰,恰恰要走出流量入口思維

除了成為運營商擁抱互聯網的結果,流量產品本身也是運營商之間相互競爭的手段,而走出“流量入口”的思維,卻是流量大戰首先要做的。

1、流量高原後,慢生意更需要“慢流量”

移動互聯網的總人口,目前年均增長在5%以下,過去通過流量卡的方式短期爆發式聚攏用戶變得不太可能,利用流量卡給“慢工出細活”的產品賦能更為恰當。

以百度為例,其搜索+信息流的內容生態在資訊領域處於頭部位置,高位增長的用戶量使得流量卡的引入並不只是為了帶來移動的流量用戶,更主要的目的是創造產品打磨的空間,例如更低的流量成本,更精確的用戶分類(來源於手機號),為百度移動端產品帶來更多想象空間。既然本身就是做“慢生意”,“慢流量”的意義可能更大。

2、生態式流量取代入口式流量登上臺前

按某些媒體的說法,今日頭條系產品通過故意的“人性”弱點揣摩獲取成癮式流量快速崛起。而騰訊系產品則是入口+分發的模式,用微信和QQ導流,分發給各類場景下的小弟(尤其是遊戲)。

而流量高原後,入口的增長陷入停滯,單一入口的風險開始變大,這時候“生態式”流量開始進入臺前。百度的內容運營就是如此,其搜索、信息流、獨立短視頻、外圍長視頻、智能小程序等各自有各自的流量,但又統一於百度移動端生態相互共享。

與移動結合推出流量產品,百度這種生態式流量能力可能變得更強,來自移動的用戶群體分佈廣泛,他們被流量卡定向導流至各個感興趣的入口,最終又匯成百度生態體系的流量。

總之,運營商搭上互聯網企業尤其是BAT,不是一場有意為之的握手言和,而是運營商發展大趨勢+移動互聯網發展特定需求下的一種必然,流量卡/流量包則是這種必然的落地實踐。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6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