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CEO李彥宏稱如果google回到中國,有信心再贏一次,百度真的能贏過谷歌嗎?

專業去眼袋


呵呵……

谷歌當年如何退出中國這個不好說,不過如果谷歌重返,短期內百度也許不是沒牌可打,但是長期來看百度若不深度改革,被谷歌打得滿地找牙只是時間問題。

百度的優勢其實很多專業答主都說了,比如用戶黏性,比如百度更熟悉中國用戶的需求。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百度本身是根植於中國的企業,而谷歌則是與世界聯繫的渠道。放在大一點的角度來看,即便現在中美關係出現波折,中國依然需要與亞洲、歐洲、非洲各國有密切的聯繫,谷歌所扮演的就是這種橋樑作用。中文信息目前只佔全互聯網信息的很小一部分,谷歌背後所代表的全球化力量根本不是百度能夠比的,這意味著谷歌只要重返,首先就會搶走百度的高端搜索份額,佔據急需與全球市場發生聯繫的這部分市場需求,這些可都是高附加值的市場。

而隨著中國開放的持續,中國依然會走全球化的道路。雖然美國試圖單獨建立一個體系割裂已有的全球化進程,不過中國需要也有能力至少參與某一部分的國際體系合作,即便是全球化2.0時代,過於本土的百度依然大概率無法與谷歌競爭。

百度最有優勢的是本土的低端市場,很多人拿百度的界面、跟蹤的信息說事,認為其符合低端市場的。然而,這一切肯定會發生變化,中國的低端互聯網市場目前規模龐大,但中國隨後即將逐步推動的大量變遷,比如城鎮化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提速、中間階層的擴大等等,這些都會削弱百度根植的低端市場。我們對比一下10年前的互聯網界面和今天的互聯網界面,我們其實可以看出用戶體驗本身的高度變動。

此外,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沒人願意被搜索的假冒醫療信息欺騙,沒人願意被搜索到的假冒商品信息欺騙,是人都不願意。在幾乎壟斷中國互聯網搜索服務的情況下,百度至今沒有對魏則西事件有真正的道歉,競價體系依然存在,假冒醫療信息依然遍佈搜索引擎,這些都是實打實的人血饅頭。不論是什麼樣的原因,百度如果還沒明白有些錢不能賺,那麼這個企業不僅無法贏得尊重,遲早還會被秋後算賬。

那麼百度能否走向國際?百度又不是沒嘗試過,比如百度就曾試圖進入巴西市場,結果逼得巴西人不得不在電視臺和大量網站上手把手教人如何卸載百度強制安裝的流氓軟件。你說百度的價值觀是不是有問題,你說這樣在國際市場上見光死的企業會真的不懼怕競爭?反正我是不信。

最後說一下價值觀的問題。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是完全遵守信念的,谷歌“不作惡”理念不錯,不過如果不是在美國健全的法治環境下,這個信條遲早也玩完。人文理念和法治環境相互有機結合才是谷歌口碑不錯的關鍵,讓谷歌既不想作惡(前提是知道什麼是惡)又不敢作惡。中國的IT企業在中國市場裡野蠻生長起來,法治就不提了,這幫純工科男出身的CEO的人文素養恐怕用“匱乏”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很多IT企業連什麼是“惡”、哪些錢不能賺都沒有明確的概念。百度的李總曾說“中國用戶在個人隱私方面更加開放,一定程度上願用隱私換方便和效率”這樣的渾話,很顯然他至今都不清楚這句話錯在什麼地方。百度是個縮影,他們其實折射出很多東西,正因為如此,百度足以令人厭惡。

不深度改革,百度沒有未來,如果改革不動,百度也不過就是一家比較大的企業而已。


怪蜀黍老囧曾


谷歌迴歸中國大陸,是最近互聯網界最大的事件,在涉及到與百度的競爭前景上,網絡的輿論幾乎一邊倒的傾向於支持谷歌。

我非常理解這種公眾情緒,這種公眾情緒來源於兩個反差,一是谷歌不作惡的企業價值與競價排名醫療廣告的百度價值的反差,二是被閹割的谷歌應用與互聯網管制下百度本土優勢的反差。

網民們希望谷歌迴歸後提供更好、更安全、甚至更道德的互聯網服務,這種期盼非常容易理解,但從商業模式上來看,谷歌的未來發展很不樂觀。

第一,從用戶黏性上來看,當年體會到有個gmail賬號就等於有了國際互聯網戶口,各種手機電腦等變得非常方便的人,是我們這些已經變成中老年的專業人士。90後和00後沒有過這種體驗,而他們才是未來互聯網用戶的主體。

第二,有人將谷歌的競爭劣勢歸結於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管制,當然有一部分這方面的原因,但並不很大。

例如亞馬遜就沒有被管制過,你經常在上面購物嗎?我本人還偶爾用下,主要是Kindle買正版電子書。

亞馬遜這個風靡海外的網站,在國內的應用非常少。谷歌和亞馬遜等國外網站在中國大陸的確有不接地氣的問題,中國網民更喜歡用淘寶、京東和拼多多。

第三,很多網友認為百度搜索的競價排名很不道德,甚至對百度的價值理念非常反對,對此我非常理解。

但同時也要看到,有什麼樣的網民就有什麼樣的應用,批評百度模式的人數不少,但在互聯網用戶中只是極小比例的高端人士,這些代表不了幾億的互聯網用戶。

第四,網民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先入為主性和排他性很強,習慣了一種東西就很難再換另外一種。

就連李開復也對谷歌重返中國大陸的商業前景做出了悲觀的預測,這恐怕是行內人比較普遍的看法。


奧卡姆剃刀


百度的問題不是贏過谷歌,而是在國內眾多IT巨頭創造的獨特環境裡,如何生存發展。上一次百度和谷歌在中國的競爭,發生在PC互聯網時代。現在已經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了,在中國這個特殊市場,百度面對了不小的壓力。谷歌回來,並不是直接和百度競爭,而是同樣要面對,中國的移動互聯網IT和手機巨頭們對流量與入口的控制。

谷歌2017年交了30億美元給蘋果,就為了把谷歌設置為蘋果手機的缺省搜索引擎。對谷歌來說,它交這筆錢,是因為被蘋果控制了APP的入口,實在沒辦法。好歹蘋果沒有推出自己開發的搜索引擎(可能是開發效果不夠好),谷歌還是佔據了蘋果手機的這個流量。

百度在中國,碰到的是更兇狠的競爭。各種“瀏覽器”紛紛各顯神通爬到了人們的PC與手機上,劫持了流量。例如上面的QQ瀏覽器,缺省的搜索引擎就是騰訊投資的搜狗。幾乎所有夠份量的IT公司都推出了自家的瀏覽器。360起家靠的就是360瀏覽器巨大的流量。

除了瀏覽器,還有各種火爆的APP。中國APP搶佔的不僅是人們的搜索入口,而且還包括用戶時間。當人們在APP中閱讀、發評論、聊天、看視頻時,百度或者谷歌在哪裡,重要麼?

APP中當然也需要搜索,例如搜電視劇。但是APP要麼自己做搜索了,要麼就會將百度給出的搜索結果更改之後,再展示給用戶。例如用戶搜“電視劇”,APP就會將自己推的熱門劇放在結果前面,百度給的結果在後面。只有一些低價值的冷門搜索,才用百度給的結果。這個問題,谷歌來中國,同樣會碰到。谷歌的搜索算法再精準,從APP入口進行的搜索也會被更改得對APP公司有利。

百度並不是要佔據搜索市場的多少百分比,而是需要發展出自己的超級APP、熱門應用。例如最近有起色的百度信息流。如果只在搜索市場和谷歌繼續鬥,其它APP公司會擠佔入口、將用戶時間佔光。同樣,谷歌也不是和百度競爭,而是在中國這個特別的市場,與一眾巨頭們共同合作競爭。

也許,谷歌會象給蘋果30億美元這樣,瘋狂地給出高價從手機商華為、小米、OPPO、VIVO那買入口與流量。那時百度如何競爭還真不好說了。

谷歌來中國參與競爭,不會是百度與谷歌的二人轉。舞臺將有眾多IT巨頭唱戲,搞得不好,百度和谷歌甚至都當不了主角,只能給巨頭當配角。


風雲學會陳經


我不能說Google一定能贏,但是說實話百度想要能夠堅守城池難度很大!

百度的優勢其實不明顯,百度的優勢總結出來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本地化優勢,百度本地化做得比Google好,這一點是毫無懸念的,尤其是在音、視頻方面,百度可以說比Google強很多;其二是百度有用戶習慣優勢,百度已經紮根中國市場很多年了,用戶習慣已然形成,改變起來並不是很容易。

被神化的Google,面臨著被過度吐槽的百度,在輿論以及用戶口碑上具有極大的優勢,對於很多互聯網深度用戶,比如互聯網行業從業者等,可能就會有很大可能性轉到Google平臺,當然對大部分用戶,比如不是很關心,或者很多對需求差異並不大的中老年用戶、青少年用戶來說可能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Google技術實力更強,這一點是毫無懸念的,生態系統更加成熟,加上Android的影響,如果說迴歸中國市場,Google在Android和Chrome上做點文章,就夠百度喝一壺,還不說Google搜索本身是很多人的最愛。再一點就是不論是各方面資源、財力Google都要遠勝過百度,這是百度的劣勢。

Google要面臨的挑戰

Google面臨的挑戰其實就是百度的優勢以及政策的限制,一方面來說Google在本地化不夠好,加上百度的用戶習慣已經養成,Google想要突破其實也不容易。

其次在政策限制上,谷歌要重新適應中國市場的遊戲規則,難度也不小。

但是作為一個一線技術從業者,同時也是Google多年的忠實用戶,還是非常期待Google的迴歸的,百度的種種問題真的已經不想在忍了。


EmacserVimer


外來的和尚難唸經,谷歌退出中國市場之前,其搜索市場佔有率最高只有29%,而百度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70%。在Google缺席的8年裡,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翻了一倍多。根據statcounter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7月,百度國內搜索市場份額佔比為73.84%,排名第一,其後神馬搜索市場份額佔比為15.00%;360搜索市場份額佔比為4.13%;搜狗搜索市場份額佔比為3.89%;而谷歌搜索在國內市場的份額為1.69%。谷歌若真的返華,留給谷歌的流量已經很少了,還要面臨用戶使用習慣差異及本土化運營等問題。

百度搜索雖然存在很多問題,包括此前負面新聞、商業模式轉型等,但由於受益於國內特殊的環境及長期植根中國市場,國人已經更習慣於使用百度,谷歌的本土化若運營不夠,會很難撼動百度的市場地位,不過它的迴歸肯定會動搖目前百度在搜索引擎市場上的份額,谷歌搜索的準確度及簡潔獨立性也是大家有目共睹。雖然它曾經退出了國內市場,但不妨礙其在全球發展得很好,市值已經突破8000億美元,在全球搜索引擎市場中份額達90.48%,在創新能力、商業模式、全球影響力方面都是百度所不可比擬的。

谷歌若能入華,在搜索及應用分發等方面會有利於市場的良性競爭,所帶來的業務競爭,可能改變國內目前的互聯網市場格局,提升我國科技企業的競爭力。


天方燕談


雖然捧谷歌批百度一直被認為是政治正確,但從現實來看,在谷歌離開中國八年之後在回中國市場,我並不認為谷歌就能掀起多大的浪花,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激活市場競爭,這對於中國市場用戶而言,我認為是一件好事兒。

從監管來說:

人日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Twitter和Facebook上刊文,歡迎谷歌重返中國大陸,但前提是必須遵守中國法律。所以監管這個事兒,谷歌是逃不掉的,所以在中國市場,谷歌進來的也是你懂的,而不是你所期望的那樣的。

從業務競爭來說:

1.搜索市場瓜分殆盡

從當前支撐谷歌營收的搜索來說,雖然我們看到有許多人對於谷歌搜索似乎頗有情結,但是落實到整個中國互聯網市場,我們卻能夠發現的是,當前的中國互聯網搜索市場,事實上已經幾乎沒有了谷歌搜索的“容身之地”。

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7月,百度國內搜索市場份額佔比為73.84%,排名第一,其後神馬搜索市場份額佔比為15.00%;360搜索市場份額佔比為4.13%;搜狗搜索市場份額佔比為3.89%;而谷歌搜索在國內市場的份額為1.69%。

市場份額格局彰顯的是當前中國搜索市場的板結化的現狀,市場份額更是無情的顯露出,那些說著愛谷歌搜索的人,事實上更多的扮演了精神股東的角色,並未給谷歌貢獻出市場份額。

並且,谷歌迴歸中國市場,也必然要面對由百度、360等培育起來的用戶使用習慣差異以及本地化經驗不足的現實。外來的和尚難唸經或將會成為谷歌中國業務的標籤之一。作為參考,此前微軟已經在中國的Windows 10版本中,讓百度取代自家的Bing搜索作為默認搜索引擎。

2.信息流缺乏內容核心

此前傳聞谷歌回中國市場,將推出中文信息流產品,但谷歌在中文信息流產品上,所面臨的現實亦是如此。

如我們所見,當前信息流正在成為各家爭奪的重點所在,此前,今日頭條在今年許下了“衝500億元,保300億”的廣告收入目標;百度更是將信息流視作了再造一個新百度的驅動力量之一。在這樣的現實下,谷歌若真在中國市場推出信息流產品,其也必將會面臨百度、今日頭條等產品的強力競爭。但從現實來看,谷歌在信息流的底蘊以及中文內容的積累上,並未擁有任何優勢,甚至可以說是出於嚴重不足的階段。

在最為關鍵的中文內容構建上,谷歌這位外來和尚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處於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狀態。如我們所見,信息流的競爭,一方面是算法推薦精度能否千人千面的競爭,而更為核心的事實上是滿足用戶需求的優質內容的競爭。

如我們所見,為了創造源源不斷的給用戶提供優質內容供給,百度和今日頭條們,都在以各種方式加大內容來源的供給。諸如百度為了打造信息流,近年來其在內構建了包括百家號、熊掌號、好看視頻、智能小程序等內容和服務體系,在外則是聯合權威機構實現優質內容接入,諸如百度先後與新華社、人民日報、央廣網等近2000家主流媒體、黨政機關、各類機構、優質自媒體及名人達成合作,實現了入駐百度內容生態,進行優質內容供給。

從現實來看,當前谷歌信息流所能提供的中文內容十分有限,但在中國市場,中文內容顯然是用戶的核心需求,沒有適合用戶需求的內容的源源不斷的供給,如何留住用戶,又談何信息流?

3.谷歌若能入華,面臨競爭的並不只是百度,而是整個中文互聯網

當然,多說一句,雖然當前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搜索這個事兒上,認為谷歌入華最直接的競爭對手是百度,不過從現實來看,在和百度競爭之外,其實谷歌若真能入華,其將會與整個中文互聯網競爭。無論是智能手機廠商還是雲服務廠商,都將面臨谷歌的競爭,並且我認為這比和百度競爭會更有趣。

說兩個簡單的業務競爭:

(1)雲計算,谷歌也是把雲計算作為了主要業務來發展,如果能夠入華,那麼雲服務也是可以近來的,谷歌的雲服務會和誰競爭?

(2)應用分發— Google Play;其實谷歌入華,心裡最不好受的可能是智能手機廠商們和應用分發服務商;如果谷歌能夠入華,那麼他或將能夠改變當前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對於安卓系統四分五裂的狀況,採取統一管理,帶來谷歌官方的Google Play,來搶佔應用分發的蛋糕,那麼這塊蛋糕,誰最受傷?

【鄰章】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科技自媒體,互聯網問答專家,專注於提供有深度、有態度的科技互聯網解讀,微信公眾號:TMT317;微信號:1301356174;歡迎關注!


鄰章


李彥宏真是有碧臉講這話,上次谷歌出走中國大陸,是百度贏它的嗎?誰都知道是政策問題,谷歌不願妥協,因此把公司搬到香港,把市場拱手讓給了百度。


我是上世紀90年代末知道google的。那時候上網還很不普遍,我們這些小白到網上都不知道上到什麼網站找什麼內容,後來從報紙的IT版的專欄裡,看到了介紹google,才覺得有個搜索引擎這麼神奇的東西,能用關鍵詞找到你想要找的任何內容,簡直是太神奇了、太方便了。 那個時候,李彥宏恐怕才剛剛大學畢業吧。當時,谷歌在中國的影響還不大,市場份額當然不大。

此後,搜索引擎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百度完全是模仿谷歌發展起來的。 谷歌在中國大陸會很多會顯示很多這邊法律不允許顯示的內容,而谷歌不願妥協,因此把公司遷到了香港。 百度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迅速做大,佔領了中國大陸80%~90%的市場。



問題是,百度在一家獨大的情況下作惡很多,比如臭名昭著的競價排名,使得莆田系醫院迅速做大,坑害普通患者,導致患者死亡。打開百度的頁面,頭幾頁廣告和正常搜索內容混在一起,讓你真假莫辨,說明百度為了商業利益無所不用其極。另外,百度圖書侵犯很多作家的版權,最後被迫關掉;百度還屏蔽很多內容,這也是隱性作惡。


反觀谷歌,搜索內容相對全面,並且投入了很多資金,做很多未來人工智能方向的投入,這才是真正大企業的作為。如果谷歌迴歸,我一刻也不會再用百度,李彥宏所謂的“有信心再贏谷歌”,讓他見鬼去吧!


迷樓


不會。(以下是客觀論事,請不要加入道德評判)


正如李彥宏所說的那樣,最早在中國推出搜索引擎的並非百度而是谷歌(百度本來就是學的谷歌),2000年穀歌就在中國開展業務,但百度後來居上,搶佔了谷歌大量的市場份額,直到2010年穀歌退出中國市場,百度的市場份額為70%,谷歌不到30%,確實是百度贏了谷歌。


國外的互聯網企業,真正在中國佔據主導地位的幾乎沒有,基本都是被中國企業打敗了。比如雅虎就輸給了新浪、網易、搜狐,易貝是輸給了淘寶,微軟的MSN(估計90後都從來沒聽說)是敗給了QQ,賣書的當當也曾戰勝國亞馬遜,而最近的案例則是滴滴將Uber趕出了中國。

對於美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原因,李開復曾經總結了四點:


1、過於短視。美國的互聯網公司都是跨國公司,他們確定市場優先級別的時候,通常是要看誰盈利多就優先考慮誰,這會造成戰略上的短視。中國市場對他們不過就是眾多市場當中的一個,投入力度可能遠遠不如中國企業。而對中國企業來說,中國市場就是唯一的市場,必須背水一戰才能存活,所以中國企業反倒是狼性更強的一方。

2、本土化運營不夠。每個市場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很多跨國企業的員工都抱怨,一些業務上的事情,需要層層遞交給國外的高層才能獲得通過,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行業,這樣的決策流程太慢了。比如李開復就舉了個例子:谷歌需要在政策、產品、數據中心佈局、用戶界面甚至首頁塗鴉等問題上獲得總部的審批。

3,忽視中國市場特殊性。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傾向於用一個統一的平臺來解決全球業務的問題,但中國市場不一樣啊,非常特殊,你用這個全球統一的平臺是很難符合中國需求的。舉例說吧,孔方兄就曾用過MSN,難用;用過WhatsApp,也難用;同樣的,網上搜索,其實仍然是百度比谷歌好用一些。

4、文化衝突。跨國企業喜歡將他們的文化(包括語言、交際禮儀)移植到中國市場的團隊當中,但這未必能獲得團隊的認同。


大家都知道谷歌當年為什麼退出,現在它迴歸中國市場不得不帶上緊箍咒,這樣的谷歌,你認為它相比百度有什麼優勢?情懷?還是用戶對於百度的厭惡?其實,大

家平時更多地還是罵一罵,真到使用的時候,其選擇只有一個標準:誰好用就用誰。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時間過得好快,谷歌公司離開中國大陸有八年了,這八年來,我國的互聯網發生了很大變化,中美關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就在這時,也就是8月6日,人民日報發推說,歡迎谷歌公司迴歸,但要遵守中國法律,由此引發廣泛議論,李彥宏本人也第一時間發聲,大度歡迎谷歌迴歸,並說這樣可以正面PK一次,再次贏下對方,可謂信心滿滿。

八年前的互聯網是PC互聯網時代,搜索是第一大流量入口,而那時候百度在本地化做的確實比谷歌強,所以市場份額也高。

八年後的互聯網早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現在是智能手機的天下,而且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盡歡谷歌是世界級互聯網平臺,但百度更瞭解中國,而且近些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積極佈局,成效顯著,所以即便谷歌此時迴歸中國,這讓競爭充滿了很大不確定性。



震長


如果說,當初谷歌不退出中國市場,一直和百度在競爭的話,可能今天很多人仍然會選擇百度;

但恰恰是因為當年百度一家獨大,爆出了那麼多的醜聞,今天谷歌回來了,那麼我想百度很難勝出了。

我的態度很簡單,只要谷歌回來,立刻放棄百度所有產品。

我不是什麼多有情懷的人,對谷歌並沒有特殊的好感,而且,谷歌在國際上同樣存在著收集客戶隱私等錯誤的行為。但是,和百度比起來,還是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普通人用搜索引擎,就是用來搜索有需要的信息。

一些專業人士,比如學者用搜索引擎,主要是為了查閱文獻。

對百度來說,你用來搜索有用的信息?你確信你搜到的不是廣告?中國每個人都知道百度在搞競價排名,把很多髒的臭的都搞到搜索的前排,最絕的就是莆田系的醫院,最近的案例就是害的魏則西病情延誤,最終去世。

當我們有別的選擇的時候,會去用這樣的搜索引擎?搞笑呢。

還有,我讀書時,谷歌還是能用的,那時候我寫論文查文獻,特別是外國文獻,用谷歌特別好用,各種期刊、引用,分分鐘搞定。後來,谷歌一走,就只能用百度學術了。

百度學術極為難用,要麼是找不到,要麼找到看不了。各種限制。

可憐現在的研究者,享受不到當年的順暢的學術環境了。

二、為什麼要選擇谷歌

谷歌也只是一個家企業,也是要盈利的,我對谷歌沒有任何道德上的賦予。

但是,起碼谷歌作為引擎,是靠譜的。

百度李彥宏大言不慚的說自己有信心在市場上戰勝谷歌?我們且不說,當年谷歌被迫退出中國市場,導致了百度坐大。我們就說香港,百度和谷歌同臺競爭,什麼結果?

結果很簡單啊,百度在香港的佔用率大概僅次於在大陸的佔有率,大概有個5%?剩下的90多都是谷歌。

其實,全世界除了大陸,谷歌的引擎佔有率都是90%以上。

你百度是有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更好的公益心?才能讓百度大言不慚說有信心去PK谷歌?

何況,百度既沒有好的產品——要捆綁、要暗搓搓的收費;

也沒有好的服務——不僅沒有服務,還要幫助奸商坑害消費者;

更沒有好的公益心——百度還有良心這個東西?

所以,不是我們要選擇谷歌,是因為可以不選擇百度。

最後,人家谷歌早就不是互聯網企業了,谷歌是全科技企業,是未來科技的公司,搜索?只是一部分而已,還有更多的科技產品。

所以,只要谷歌近來,哪怕谷歌的東西還像從前那樣,用起來不是那麼簡潔,但我都會選擇百度,至少不會被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