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主力師團戰鬥力怎麼樣?

第一軍情


1937年10月的漳河戰役,國軍虎將關麟徵率領第52軍轄鄭洞國的第2師和張耀明的第25師,還有第三軍兩個師,在漳河南岸擊退了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1938年5月的蘭封會戰,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近三萬餘人在河南蘭封孤軍深入被第一戰區程潛14個師所圍困,由於桂永清部龍慕韓臨陣脫逃,錯過了圍殲土肥第14師團的機會,蔣介石勃然大怒處決了龍慕韓,桂永清也被撤職查辦。

第14師團的日軍17個主力師團之一,組建於日俄戰爭末期,1920年進入西伯利亞企圖干涉俄國革命,在俄尼古拉斯夫斯克第三大隊被俄羅斯游擊隊包圍遭到虐殺,700多人喪生,120多人被俘。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爆發後,第14師團和第11師團增援上海,戰後回國修整,七七事變爆發後在土肥原賢二率領下部署在華北一帶,1938年在漳河南岸與關麟徵指揮的52軍和第3軍展開拉鋸戰,雙方均損失慘重,土肥第14師團最終撤退至漳河北岸。

淞滬會戰爆發後,日軍成立了華北方面軍,下轄第1軍和第2軍,土肥第14師團編入第1軍,1938年徐州會戰後華北方面軍負責追擊國軍撤退部隊至河南蘭封,第14師團作為策應合圍部隊。但華北方面軍根本不聽大本營命令,下令土肥第14師團繼續向蘭封以西挺進、追擊國軍後撤部隊孤軍深入而被圍,蔣介石下令第一戰區司令官程潛必須給予全殲,先後投入了14個師15萬人的兵力,由於桂永清、龍慕韓等部的作戰不利,土肥第14師團憑藉著重武器為寺內壽一第2軍的增援贏得了時間,最終圍殲計劃失敗。

第14師團作為日軍17個主力師團之一,享有裝備、人員補給優先權,抗戰爆發初期,日本國力旺盛,這17個師團幾乎都是滿員編制而且配置有大量的重武器,戰鬥力相當強悍,對於裝備落後而且缺乏訓練的國軍,蘭封會戰在河南平原地帶以5比1的兵力確實很難取勝。而同樣是主力師團的第五師團太原會戰以半個師團的兵力曾一路擊潰國軍三十幾個師,在崑崙關戰役國軍首支機械化部隊第五軍在圍攻處於防守狀態的第五師團第21旅團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見抗戰日軍主力師團戰鬥力的強悍了。

但二戰後期孫立人的新一軍和廖耀湘的新六軍全副美式裝備時,橫掃緬印所有日軍;同樣面對美軍強大的火力,日軍主力師團在南太平洋地區一切都是炮灰,而第14師團兩個步兵聯隊在塞班島附近島嶼遭到了美軍的全殲。


賽門軍略


目前託很多抗日神劇的科普,讓我們都知道了日軍師團的這個編制。一般來說,日軍的編制分為近衛師團和主力師團兩種。其中第1到第6師團被稱為第一等主力,而第7到第20師團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之後成立的,所以被稱為二等主力。

在這之後新成立的部隊和重新配置的老部隊,戰鬥力和武器裝備都比較低。在一等主力師團當中,第2師團因戰鬥力頑強,又被視為精銳中的精銳。這第2師團曾在中國戰場參加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全面侵華戰陣,太平洋戰爭等多次戰爭,可謂罪惡累累。

然而在被調入參加太平洋戰爭後,第二師團卻被美軍一張給打殘了,而且作戰對象全是一些毫無經驗的美軍新兵。在著名的瓜島之戰中,日軍先後投入了,第二師團一部,第二師團主力,第38師團一部和一些工兵部隊。這些部隊當中除了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兵外,還有不少的韓國人。反觀美軍投入了日後聲名在外的陸戰第1師,要知道當時的陸戰第1師還是匆忙平湊起來的,大部分都是剛剛完成整訓的新兵,其中數量極少的軍官還被調入其他部隊訓練新兵。到了戰役後期投入的陸軍164師團,25師團和陸戰第2師基本都沒多少作戰經驗。

日軍一方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美軍一方都是整裝待發的新兵,但打出來的交換比卻讓人大跌眼鏡。在地面交戰中,日軍陣亡1.4萬多人,傷殘致死者為2.5萬多人,美軍方面雖然都是新兵上火線,但僅僅陣亡了1592人,傷殘4200多人。

而之所以造成如此高的戰損比,跟日軍太過輕敵分不開,因為每次美軍的攻擊都被日軍低估了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往往在衝鋒中,日軍使用日俄戰爭期間的全團衝鋒式的作戰方式,始終衝破不了美軍兇猛的火力網。此外,日軍的後勤也出現了重大問題,很多士兵因為缺乏彈藥和糧食,戰鬥力大幅度減弱,日軍攻擊部隊往往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才能趕到美軍早已埋伏好的地點,被美軍乘機包了餃子。所以戰後,號稱日軍最精銳的第二師團3個聯隊長全部被打死,兵力損傷大半,之後再沒有能力恢復,而美軍從而鍛煉出了天下聞名的陸戰第1師,徹底拿到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扭轉了戰略局勢。(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首先,欺負中國軍隊是沒問題!

日本的戰術很簡單:炮兵轟,步兵衝。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不上,就再炮兵轟。還是不行,就上毒氣!

就是在如此簡單的戰術指揮下,日軍步兵靠著優勢火力支援和制空權的配合,用手裡的三八大蓋和小鋼炮愣是打下半個中國。

沒辦法啊,小鬼子就是欺負你火力不行。而且,我軍兵員素質也不行。好不容易有幾個機槍火力點,還沒打幾分鐘,就會被小鋼炮"點名"。勃朗寧,馬克沁,都是日軍小鋼炮重點照顧對象。打掉我軍火力點以後,日軍的歪把子就在戰場上稱王稱霸。



而且,我軍還缺少對付日軍的薄皮坦克的武器。很多戰士都沒接受過針對日軍坦克的訓練。使得日軍裝甲部隊在我國橫行霸道。

其實,日軍主力師團在美軍和蘇軍面前只有被完虐的份!

諾門坎戰役中,蘇軍已經教會了日本人如何做人。雖然,蘇軍由於有蒙古軍隊參與,整體傷亡大於日軍。但是,日軍確實被蘇軍打怕了。1945年,蘇軍橫掃東北地區的日軍,這證明了日軍確實是欺軟怕硬的東西。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17個甲種師團中,至少有6個被盟軍全殲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是對日宣戰以後,才開始擴軍。所以,美陸軍大都是新兵,匆忙組建的(例如,瓜島戰役中,消滅日軍第二師團的美軍陸戰一師)。而日軍甲種師團可是百戰之師!

但是,美軍每次與日軍師團作戰,都是日軍陣亡人數最多。有三四個師團運氣好,都沒見美軍面。其他師團的雖然沒被盟軍全殲,但也被打殘了。



總之,日本敢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主要是因為少帥一槍不放讓出東北。助長了日軍囂張氣焰,同時,又留給日軍大量物資!三十萬東北軍,擁有最大的兵工廠,竟然如此無能!在抗戰這件事上,三萬粵軍可比三十萬東北軍強!

沒有九一八,就不會有艱苦抗戰14年!日軍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尸位素餐的軟骨頭!


勇戰王聊歷史


有網友問:日軍的主力師團戰鬥力怎麼樣? 我們就用實戰舉例吧,在39年諾門坎戰役,朱可夫指揮1個裝甲集團軍對戰日軍第23師團為主力的部隊,近半年,最後蘇軍損失25000人,日軍損失19000人。

在沖繩,58萬美國海陸空部隊對戰,日軍第24師團和第62師團,美軍出動1500多艘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和登陸艦,還有2500多架戰機轟炸機,與日軍大戰3個月。美軍損失5萬以上,日軍損失9萬人。在硫磺島,美軍3個師激戰日軍第109師團1個月。

在佩裡硫,美軍2個師大戰日軍第14師團1個聯隊,美軍損失近萬人。在菲律賓戰役,日軍所有彈藥為2000噸,非常缺乏彈藥。戰鬥從1944年秋天激戰到1945年8月,美軍重創了日本多個師團,日軍損失30萬,但是美軍的各種傷亡也有13萬以上。

在英帕爾戰役,英軍出動了2個集團軍參戰,美軍飛機起飛超過2萬架次,日軍帶著2個星期補給參戰,結果打了5個月以後,日軍因為後勤徹底崩潰。最後,日軍3個師團被重創,聯軍損失2萬多人。

在著名的瓜島戰役,日軍後勤線被完全切斷,最後1萬噸物資,只有2噸上島,結果日軍損失的2萬多人,有15000人是餓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就靠這點物資,美軍5萬人在最後幾個月的反攻當中,還是被日軍頂住了,才有了後來的瓜島撤退。

塞班島日軍第43師團為主力,大戰美軍3個師,最後日軍4萬人全滅,美軍損失16000人。關島戰役,美軍出動640多艘軍艦,1000多架航母艦載機和5個師一舉殲滅了在關島的日軍第29師團。美軍損失6000人,日軍損失1.8萬人。

隨後,美軍在提尼安倒以損失2200人,全殲了5000日軍。這是太平洋戰場最經典一戰,美軍僅僅耗時9天,就解決戰鬥。

在布干維爾,日軍第6師團為主力從1943年一直對戰美軍和澳軍到1945年8月。但是由於長期封鎖,斷絕補給近2年的,日軍最後只剩下了23000人,其餘8500人陣亡,9800人餓死。聯軍只傷亡4000人。

在巴布亞群島,3.5個月時間,35000美軍和澳軍擊敗了日軍,此戰美軍澳軍各種損失18500人,日軍17000人,損失12000人。

1943年聯軍發動新幾內亞戰役,日軍第18軍的4個師團參戰,美軍澳軍為7個師和1000多架戰機。美國海軍首先封鎖了日軍補給線,隨後利用艦炮和艦載機封鎖了日軍在陸上的所有交通線。到1945年8月,日軍第18軍的4個師團只剩下13000人,大部分都已經餓死在新幾內亞內陸。

以上戰鬥,基本就是日軍師團在整個太平洋戰爭的損失情況。美軍切斷日軍後勤,發動跳島戰役,發揮出了決定性的作用。


深度軍事


主力師團也就是指的是17個常備師團,也就是甲種師團。其是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採用四四制編制,戰鬥人員約15,000至20,000人,加上師團部等非戰鬥人員共28000人左右。 由於其組成為歷經日俄戰爭以及一戰並未裁徹的部隊,成軍時間久且歷經大戰爆發前在中國發生的大小戰事,戰鬥經驗以及訓練上相對紮實,對日軍來說是其組成中列於首位之作戰主力,所以戰力不可小視。



很多人說甲種裡面第四師團最弱,其實不然。(第四師團主要是被日本自己人和中國作者黑慘了)個人認為甲種師團裡真正最弱的是四國的第11師團或第12師團。11師團日俄戰爭在東雞冠山堡壘群面前碰的頭破血流,128和淞滬會戰與國軍兩次交手戰績也都不佳,氣的大本營拿下上海之後立刻把它丟到關東軍去與蘇聯對峙了。



而第12師團,從1936年就駐東北,一直沒離開,1944年調臺灣。在臺灣投降,所以一直沒打過什麼仗。在128事變中,抽調過幾個步兵大隊(四個步兵大隊,下屬四個聯隊每個聯隊抽出一個大隊)編過一個旅團來上海助戰,但是表現一般。吳淞口登陸,跟張治中過了招。好歹一個旅團也正面衝擊了下第五軍的防線,只能說是勉強可以了吧。(混成第24旅團最大的問題是送給國軍了廟行大捷…以及還給日本送了個爆彈三勇士)



所以除了11和12師團以外(比較一般),其餘15個師團基本都可圈可點,戰力異常強悍!


李三萬的三萬裡


作戰永遠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

如何解釋?日本甲級師團,與國軍在中國國內戰場。一個甲級師團,國軍要調動3個軍。才能保證不潰敗。而不是取勝。是國軍戰鬥意志不行嗎。

我們比較一下美軍重新武裝後的,孫立人將軍的新38師滅日軍18師團,傷亡比例不到日軍1/5。

具體一個小例子,新38師,搜索連遭遇日軍18師團一個大隊(步兵營)。

美軍武裝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 1943年10月20日,對日軍甲級師團第18師團發起攻擊。上午11時,新38師搜索連在行進途中與日軍的一個大隊遭遇,雙方几乎同時向對方開火。從前,日軍一個營的戰鬥力相當於或超過中國軍隊一個師。

所以,此次戰鬥一開始,日軍根本沒把中國士兵放在眼裡,立即發起衝鋒。

他們做夢也沒想到,此時的中國軍隊已今非昔比:

搜索連配有迫擊炮12門,反坦克炮3門,輕重機槍25挺,300餘名士兵人手一支美製“湯姆遜”衝鋒槍。戰鬥一打響,手持“三八大蓋”的日本人便被密集的子彈打得血肉橫飛。戰損比國軍1,日軍7-8,就是日軍死7-8人才能消耗新38師搜索連一個士兵。

中國士兵只是裝備差,作戰意志,完勝垃圾武士道的日軍。

不盲目自大,不妄自菲薄。


王慶偉


日軍戰鬥力最強的師團應當是最早成立的第1—6野戰師團連同警衛皇宮的近衛師團。這7個師團一直被日本陸軍視為老牌師團,裝備優先保障。

每個師團編制1.5萬—2萬餘人,裝備步槍9500支、擲彈筒580具、輕機槍540挺、重機槍104挺、輕重型野戰炮64門、步兵炮44門、輪式和履帶式車輛1000輛、戰馬5000匹。

不僅僅裝備雄厚,除近衛師團外,其他6個野戰師團官兵因為屬地不同,當地民風對戰鬥力也有著很大的影響,越是出身貧困區域的官兵就越顯得愚頑兇悍。

第1師團組建於東京,除了打響過甲午戰爭第一槍後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就再沒參加什麼大的戰役。九一八事變後,第1師團作為關東軍骨幹卻沒參加什麼大戰,相比之下戰鬥力並不是太強。1944年菲律賓戰役,第1師團與美軍剛一交火便折損大半,剩下的全部竄進叢林,接到投降令時僅剩800多殘兵。

第4師團組建於日本商業氣氛最濃的大阪,充滿生意人氣息的部隊自然戰鬥力也十分有限。1939年第4師團由關東軍奉調到諾門坎,多數士兵居然聲稱身體有病走不動,每天行軍還不到20公里,等到了戰場戰役已經結束。日本陸軍部為此十分惱火,隨即將該師團南調到戰事正酣的華中戰場。結果還是消極應戰,沒打過什麼像樣仗。看著爛泥扶不上牆,陸軍省也沒什麼好辦法,乾脆塞到印尼和泰國擔任守備部隊。等到日本投降後,該師團隨之解散。

真正凶悍的是第2、 3、5、6師團!

第2師團組建於日本東北部氣候惡劣、民風彪悍的仙台。九一八事變時是日軍在中國東北唯一一支整建制部隊,為奪佔東三省立下汗馬功勞。只可惜在1942年瓜島之戰中遭遇美軍封鎖,很多人因為疾病和飢餓而死,最後僅有數千名瘦骨嶙峋的官兵撤出。因為元氣大傷,從此以後第2師團再沒什麼大的戰績。

第3師團組建於民風不太強悍的名古屋,從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開始直到1945年在湖北投降,一直戰鬥在中國戰場,算得上是華中日軍的主力部隊。

第5師團組建於武士道傳統最強的廣島,在中日戰爭中先後同中國軍隊70多個陸軍師交手,從北面的平津到進入山西攻陷太原,再到華東進攻徐州,後來又從大亞灣登陸攻佔廣州、從欽州登陸攻佔南寧,可謂是中日戰爭中作戰範圍最廣的一個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第5師團飛兵直取新加坡後駐防於此。後來因為海運線斷絕,第5師團再也無法動彈直到戰爭結束。

在南京大屠殺中欠下血債最多的第6師團組建於以貧困和民風嗜賭著稱的熊本。早在1928年就製造過濟南慘案,全面抗戰爆發後,第6師團從1937年到1942年一直在華中戰場作戰,其兇橫殘暴位列各師團之上!1943年第6師團南調布干維爾島,同樣遭受美軍攻擊、封鎖兩年以上,有一半人死於戰火,剩下的逃入叢林以野果為食,無心戰鬥但求苟活。後來接受投降時,被美軍在叢林中發現的不少人奄奄一息到只有眼珠子還在轉動。

由此可見,日軍主力師團所謂的勇猛兇悍往往建立在對手孱弱的基礎上,一旦失去後勤保障,其野蠻鬥志會被迅速挫敗而喪失戰鬥力!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師團是日本部隊獨有的奇葩番號,屬於戰役級單位,以下依次為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和小隊等戰術單位。日本在日俄戰爭之後共保持了17個常設師團,但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組建了很多新的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一數字達到峰值 ,原來的常設師團只分兩種,即馱馬師團和挽馬師團,不過後期就比較紛雜了,什麼特設師團,治安師團都面世了,兵力編制和裝備也不盡相同。

從表面上說 ,日軍師團的戰力根據人員編制分為甲、乙、丙三類常見的師團,其中甲種師團滿編時應有兩個旅團,含四個步兵聯隊、騎炮工輜四個特種聯隊,每個步兵大隊下轄多達六個中隊 ,師團總兵力多達23000到25000人,再加上臨時配屬部隊,可近三萬人。利用單兵素質和裝備優勢,一個甲種師團可以與國軍數個主力軍周旋。

但是甲種師團未必全是主力師團,還要看兵員素質和整體戰力發揮,比如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十三,第十八,第一一六等師團等,才算是甲種主力,戰力更勝一籌。不過這種優勢是相對的,欺負裝備低劣的國軍可以,碰到優勢火力的美軍也白瞎。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問得很傻,不管你是什麼樣部隊,關鍵問題你遇到什麼樣對手,日本關東軍,在最牛掰時候,被朱可夫打得屁滾尿流,但是在中國,小日本就橫行霸道,所以說,戰爭最關鍵取勝,是看對手是誰,如果對手將領,武器,士兵素質都比你牛掰,我看這仗,怎麼打呢?,只能認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