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劉伯承被稱爲戰神?

360度精彩歷史視頻


劉伯承可以稱為軍神,稱戰神則值得商榷。說劉伯承既是軍神也是戰神的人,更說明這些人根本不懂中國革命戰爭史。其理如下:

一是劉伯承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者,並擔任總參謀長一職。是周恩來所依靠的主要軍事決策人。但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潮汕最後失敗,說明劉伯承不是戰神,比朱德差遠了;

二是劉伯承軍事理論堪稱一流,但將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一人不是劉伯承,而是朱德,彭德懷和林彪等人。作為建軍最為艱難的初創階段,劉伯承沒有參加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反圍剿鬥爭,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認識停留在滯後階段;

三是劉伯承是留蘇伏龍芝軍事學院的高材生,這使得劉伯承成為留蘇派的軍事倚仗者而受到重用,儘管劉伯承主觀上沒有這個意識。劉伯承學成歸國後,被派到中央蘇區,擔任紅軍學校校長之職,向學生講授軍事理論。後主持軍委總參謀部工作。1932年10月出任紅軍總參謀長一職。在此期間,曾撰文評論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遊擊主義,批評彭林只會打游擊戰和運動戰,而不會打正規戰。並被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所利用,將毛澤東排擠出中央紅軍的領導層;

四是劉伯承在毛澤東離開軍事領導人的崗位後,他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了紅軍第四次反圍剿的鬥爭,並取得巨大的勝利。但他發現,朱周和彭林都是運用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也即運動戰才打了勝仗。這個時候劉伯承才醒悟,毛澤東是正確的,而他自己則被所謂的“留蘇派“所利用。此刻,劉伯承才義無反顧地回到毛澤東的革命路線上來,並自覺抵制反對王明的錯誤路線。所以說劉伯承很聰明,也很有智慧,人品高尚;

五是紅軍飛奪瀘定橋劉伯承和林彪在認識上有差距。此時,劉伯承率軍在江左岸,林彪統軍在江右岸。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給二位領軍大員下達死命令,命二位夾江奔襲瀘定橋。林率右岸軍一天一夜走了240華里,飛奪瀘定橋。而劉所率的左岸軍則晚了9小時才趕到瀘定橋。這說明劉伯承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認識有點滯後;

綜上所述,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實事求是地講,劉伯承是我軍的軍神,但不是戰神。能夠稱為我軍戰神的只有彭德懷,或許還有林彪和粟裕。


上帝右手903


劉伯承元帥被稱為“軍神”,不是“戰神”,不過這兩個詞對他來講沒有本質差別。在我看來,劉伯承元帥是堪比孫武的軍中之神,因為他是罕見的文武全才。

劉伯承元帥在解放軍中是公認的第一“儒將”,他低調謙虛,鋒芒內斂,不是那種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將帥,但實際上,劉伯承是一個罕見的文武全才,他既是統兵作戰、才華橫溢、軍功卓越的傑出將帥,也是我軍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堪稱當代孫武。

劉伯承是四川開縣人,早年生活艱辛,立下拯救萬民的宏偉志向。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劉伯承毅然決定參加革命,他剪掉鞭子,參加川軍,投入革命洪流。

當時有很多親朋好友反對他參軍,認為不如當一個普通百姓,好好過太平日子,劉伯承慨然到:“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

男兒本自重橫行,風雨武林顯顏色。

劉伯承加入川軍後,一直以智勇雙全著稱。他不僅作戰勇猛,還熟讀兵書,《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等兵家名著爛熟於心,而且操守嚴格,為人清正,從不沾染黃、賭、毒等惡習,這在當時的軍閥部隊中簡直是一股清流,劉伯承也因此被同學們稱為軍中“菩薩”。

真正給劉伯承帶來“軍神”稱號的是他一次戰鬥負傷的經歷。

1917年,在進攻豐都的一次戰鬥中,劉伯承眼部受傷,因治療不及時,右眼眼球徹底潰爛,必須手術去除,劉伯承在他人介紹下,找到一位著名的德國外科醫生執刀。

這位德國醫生是一名軍醫,曾經參加過一戰。對他而言,這只是一個小手術,但問題是劉伯承是眼睛受傷,距離腦部太近,如果使用麻藥,可能會影響腦神經,留下後遺症,要知道指揮打仗可全是靠腦子;如果不用麻藥,手術會非常痛苦,常人根本無法忍受。

劉伯承擔心麻藥影響大腦,便決定不用麻藥。

德國醫生醫術高明,但性格十分高傲,他見過的傷病員太多了,還沒有人能在不打麻藥的情況下接受手術,所以他根本不相信,眼前這個看似儒雅文弱的人能忍受這種痛苦。

但劉伯承堅持不用,德國醫生只好動手了。

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劉伯承咬緊牙關,全身汗如雨下,承受著難以想象的痛苦,竟然沒有發出過一聲呻吟!即便是見多識廣的德國軍醫也感到無比震驚。

動完手術,醫生向劉伯承表達了由衷的敬佩,他說:你是我見過的最堅強的軍人!

劉伯承微微一笑,答道:大夫,這不算什麼。你不過才割了74刀,還不到100刀呢!

醫生大驚失色,眼前這位中國軍人竟然在心中默數自己的刀數,這是何等的毅力和勇氣!

當然,這段故事起初無人知曉,劉伯承也沒有跟他人提起,他不是愛炫耀的人。

不久之後,這名醫生偶遇川軍部隊的一名高級將領,他問起劉伯承的近況,並向對方繪聲繪色講述了當初動手術的事,還把劉伯承稱為中國“軍神”。打這以後,劉伯承“獨眼軍神”的美名才得以揚名四海,堪比古代刮骨療毒的關羽關雲長。

劉伯承的軍事指揮水平在解放軍所有將帥中至少是前5(其他4名是彭德懷、林彪、徐向前、粟裕),只不過他的謙虛低調讓他不是那麼引人矚目。

劉伯承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接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他深知系統化的軍事教育是軍隊正規化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因此,新中國剛剛成立後,劉伯承便急流勇退,主動辭去軍政職務,創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承擔起“培養更多粟裕一樣將領”的重任,為我國軍事教育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被稱為“我軍院校的開拓者”和“我軍院校之父”。

劉伯承元帥勇於擔當重任,投身軍事教育事業,這充分體現了他超前的戰略眼光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職位升遷、利益得失在他眼中都無足輕重,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

劉伯承元帥贏得了全軍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尊重和敬佩。陳毅元帥把他比喻為當代的孫武、吳起,稱他“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美國軍事家傑米·卡洛奇更認為他是“20世紀全世界六個偉大軍事家中的一個,而且是其中最神奇的一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注意歷史細節,在人民解放軍1948年整編的四大野戰軍中,第一野戰軍(西北)彭帥、第三野戰軍(華東)陳帥和第四野戰軍林帥(東北),都是司令員兼政委,軍政一元化領導,惟獨第二野戰軍是軍政兩元化領導,史稱“劉鄧大軍”。二野解放大西南的戰略任務完成後,劉帥主動申請去南京軍事學院辦學,是非常睿智的。

(川軍時期)

劉伯承元帥在參加南昌起義後,前往蘇聯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這個科班出身,一方面使他成為紅軍中少見的、系統的軍事專業人才(黃埔是速成班性質);一方面也被習慣劃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隊伍,在政治上是比較敏感的,這裡只敘不評。劉伯承元帥的“軍神”稱號來自於1916年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爭中,他率領“川東護國軍第4支隊”在攻打豐都縣城時右眼中彈,在手術時為了不影響腦部神經,堅持不用麻藥,被主刀的德國醫生驚歎為“軍神”。

實際上,這個名詞並不符合劉帥的氣質,軍神這一稱謂大多指軍人精神層面的強悍,而劉伯承元帥是當之無愧的軍事家和謀略家,從後來的戰爭史實來看,用“戰神”來讚譽更加貼切些,判斷敵情準確、戰鬥佈署周密、指揮藝術靈活。在江西蘇區即擔任紅軍總參謀長,在長征途中兼任紅軍先遣隊司令員,主席只佈署大的戰略方向,而所有的戰鬥細節和前敵指揮都是劉帥完成的,從二佔遵義到四渡赤水,從金沙江到大渡河,川軍出身的劉帥在紅軍轉戰雲貴川期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紅軍時期)

擔任八路軍129師師長期間,曾經組織了著名的七亙村“疊伏”戰鬥,即違反一般的軍事常識,在同一地點兩次伏擊日軍,連日軍都不得不折服八路軍戰術的靈活多變,這次戰鬥在新版《亮劍》中有所展現,李雲龍的角色定位就是擔任主要伏擊部隊的772團副團長。第129師的首任政委是張浩,這是黨內的傳奇人物,林彪元帥堂兄林育英的化名,可惜英年早逝,主席親自抬棺,足見歷史地位。第129師從開闢太行山根據地開始,八年抗戰,從14000人發展到晉冀魯豫軍區的40萬大軍,劉帥居功至偉。

解放戰爭中打響了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第一槍,率12萬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將戰火點燃到國民黨統治區的中心地帶,東脅南京,西震武漢,迫使蔣介石不得不調動30萬精銳部隊回防,雖然中野打得很苦很難,卻保證了華東野戰軍和陳謝兵團在中原的戰略展開,三路人馬互為犄角成“品”字型佈陣,終於取得了逐鹿中原的最後勝利。


(八路軍時期)

淮海戰役殲黃維、渡江戰役佔南京,新中國第一任南京市長。而後奉命從湘西秘密進軍川東南,在席捲大西南的戰役中,僅有兩個兵團20幾萬人馬的第二野戰軍殲敵高達90萬人(第四兵團劃歸四野指揮,另指揮四野兩個軍),活捉宋希濂,消滅胡宗南,使蔣介石企圖以西南為反攻基地的計劃徹底破產,劉帥高超的指揮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至。

(解放戰爭時期)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6年逝世。《悼伯承》一文中總結到:“劉伯承同志是我黨我軍的大知識分子,大軍事家,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在國內外屈指可數”,所言非虛。

隻眼閱盡天下兵,一代戰神劉伯承。


度度狼gg


嚴格意義來說,劉伯承應該被稱為“軍神”,當然稱為“戰神”也不是不可以。其實,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軍神”的並不多,三國時期諸葛亮曾經稱曹操為“軍神”,明朝初年的劉基也曾被稱作“軍神”,還有民國早期的蔡鍔,這些人都是響噹噹的名人。

劉伯承元帥雖被稱作“軍神”,但他在十大元帥中是比較特殊的一位。

▲:1939年夏,劉伯承師長(右)

他的特點在和其他人比較起來,還是非常明顯的,除了軍人必備的氣質以外,他還帶有一絲的書卷氣。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有了書卷氣,打起仗來就不狠了。相反,他的這種書卷氣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的名號。

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後來考秀才,又上講武堂,再後來到蘇聯上高級步校,最終畢業於伏龍軍事學院,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對他的後半生影響頗深。

▲:1951年,劉伯承親自為學員上課,講述蘇聯戰爭史

他的這種書卷氣,以及自己對於軍事理論理解的造詣,主要在以後的戰爭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日軍在1942年對太行山的“五一大掃蕩”,當時的重點是太行山南部129師師部,劉伯承帥本部四晝夜艱苦奮戰勝利突圍。

而時任日本最高指揮官的岡村寧次在後來的回憶中滿臉欽佩的說,當時的掃蕩日軍有一萬五千多人,而劉部只有兩千人左右,並且,只有劉伯承集團沒有受損。

這裡就體現出劉伯承“軍神”的素養了,那麼,到底他是怎麼在這次掃蕩中全身而退的呢?

首先是準備的早。劉伯承派出的偵查分隊在5月初就報告,日本的小分隊化裝成中國人分組配翻譯進行訓練,根據經驗斷定日軍大規模的掃蕩即將開始。

6月9日,日軍開始行動,而劉伯承未卜先知,提前完成了準備工作,所以敵人自然就撲空了。

展現軍神的另一特點,當時劉伯承對日軍的掃蕩戰術有著充分的分析,最終得出結論,敵人使用的戰術的就是鐵壁合圍。

所謂鐵壁合圍,就是對襲擊目標進行第一次合圍,如果發現有突圍的情況,緊接著實施第二次包圍。

劉伯承當時根據日軍出兵的不同方向,在地圖上標了不同的“利害變換線”,同時對突圍也有上中下三種方案應對。

上就是找到敵人合圍的最後縫隙,在敵人接近變換線時跳出去;中是利用小股部隊襲擊日軍,製造縫隙帶領司令部機關跳出去;下是一邊打,一邊向深山裡退。

基本上,整個抗戰過程中,劉伯承從未失過手,每次都能帶領部隊跳出日軍的鐵壁合圍。

劉伯承打仗的特點與其他人也有不同,他打仗謹慎、多謀、精確,這也來源於他的勇敢、鎮靜、周密思考,以及非常重視偵查工作。

他為了準確利用“利害變換線”,經常親自到前線陣地上去,有的時候近的連敵人的鬍子都能肉眼可見。

可以說,劉伯承的運籌帷幄來源於知己知彼,來源於對戰場態勢的正確感悟。

他的這種感悟時常令人羨慕,朱總曾評價他,智、信、仁、勇、嚴,有古代名將風範。而陳老對他的評價又是另一個畫風,“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這樣的評價已經非常高。

而最讓世人稱讚劉伯承為軍神的,卻是戰爭以外的一件事。

▲:1957年春,劉伯承和夫人汪榮華遊覽黃山後小憩

當時,戰火紛飛,劉伯承眼部受傷需要治療,他擔心麻藥會損傷腦部神經,就堅持不用麻藥,讓主治醫師沃克直接手術。

手術完畢以後,劉伯承竟然清晰記得手術刀數,並把數字準確告訴了主治醫師沃克,當時包括醫生在內的所有隨從人員,無不欽佩。

這就是“軍神”中的“神”的由來。與人們口口相傳的關羽刮骨療毒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說,人們把劉伯承成為“戰神”,主要是欽佩他一生刻苦勤奮孜孜不倦,完成了從一名普通士兵到元帥的進步,實乃一位“儒將”;更欽佩他在戎馬倥傯中完成不朽鉅著《合同戰術》;還欽佩他出奇制勝、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超乎古代名將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



小小嬴政


劉伯承這個人軍事理論的底子好,而且軍事經驗非常豐富。

劉伯承是1892年的,比毛主席大一歲。20歲的時候,劉伯承進入軍校學習。同年,他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7年之後,在北伐的時候,他已經是武漢國民政府了第15軍軍長,這也是當時中共第一個在國民革命軍中擔任軍長的人。

之後便於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人發動了南昌起義。此後,他前往蘇聯留學,先進入了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後到了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


可以說劉伯承是為說不多參加了辛亥革命、討袁護國,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等一系列重大戰爭的人。在當時的軍隊之中,估計只有朱德老總才有這麼豐富的軍事經歷。


劉伯承其實被稱為軍神,或者“獨眼龍將軍”。

這其實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故事的,畢竟《軍神》可是上過小學課本的選讀課文的。

據說在第二次反袁戰爭的時候,劉伯承那時候才22歲,在攻打豐都的時候頭部連中兩槍,右眼受了重傷。在這種情況下,肯定劉伯承肯定要動手術的。

我們知道那個時候,醫術最好的通常是外國人。

所以劉伯承就找到了一個德國醫術給他動手術。

可是,我們知道動手術是需要麻醉的,而右眼的手術如果麻醉大腦,可能會傷害腦神經。

因此,劉伯承便沒有用麻藥,堅持完成了手術。

當時的德國醫生這樣說“你不是軍人,而是軍神!”

至於劉伯承的軍事成就其實非常多的,最有名的就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是極為冒險的軍事賭博。畢竟當時的大別山早已經不是十幾年前黃麻暴動的大別山了,沒有多少群眾基礎。老百姓都被國民黨殺怕了,所以老百姓一見到軍隊就整村整村的往山裡跑,連找個人問路都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走不走到不好說,能不能紮下根跟不好說。很多人會問,那為什麼要千里躍進大別山呢?其實就是當時的西北戰場和山東形勢不樂觀,需要一支部隊進入蔣介石的心臟地帶,來吸引國軍,緩解其他地方的壓力。

劉鄧大軍突破黃河防線,實現了千里躍進大別山。不過損失也是極大的,劉鄧大軍幾乎損失了一半的人員,全部的重武器。當然,這也限制了後來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

不過從整體上而言,他們在大別山能夠牽制大量的國軍有生力量,使得其他戰場的形勢能夠逆轉。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當之無愧的軍神!!

參加中國革命前的事就不多說了,護國戰爭中右眼中彈,在沒有麻藥的狀況下刮骨療傷一聲不吭,被德國軍醫稱作軍神!

1927年8月1日,以參謀長身份參加南昌起義。之後去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學成後回國出任紅軍總參謀長。長征前由於左傾錯誤路線在中央的統治,劉伯承受壓制無太大作為。

劉伯承真正開始發揮作用是在長征突破四道封鎖線後,作為紅軍的開路先鋒,開始了充滿傳奇的一生。

紅軍過湘江後,直趨貴州。劉伯承指揮先頭部隊在湍急的烏江上架橋,保證大軍順利通過。四渡赤水中更是毛澤東的左膀右臂,兵指昆明、奔襲金沙江渡口,堪稱紅軍時代的特種作戰。在大涼山彝族區與其首領小葉丹之舉,保證了紅軍順利過境,傳為美談!

值得一提的是強渡大渡河。作為前敵總指揮帶領紅一團從安順場渡口用僅有的一條船強渡成功,繼而與紅四團夾江西進,成功奪取瀘定橋。在當年石達開陷入絕境的地方硬是為紅軍闖出一條生路!!

紅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會師後,堅決擁護黨中央關於北上抗日的主張,在逆境中與朱德一道忍辱負重,與張國燾的分裂行徑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為推動紅四方面軍北上起了重要作用。

抗戰爆發後出任129師師長,轉戰太行山,神出鬼沒,沉重打擊了日本鬼子的同時極大的發展了自己。到抗戰結束,129師從參加抗戰時的9000人發展到30萬人!

解放戰爭打響第一槍,首先率部攻克長治,繼而轉戰平漢線,所向披靡,殲敵數萬,在軍事上有利的配合了中共在重慶的談判。全面內戰爆發後,劉伯承率部轉戰黃河以北廣大地域,殲敵數十萬,配合其他戰場挫敗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1947年7月,根據黨中央的戰略決策,劉伯承率部十餘萬眾從太行山出發,在無後方支援的情況下連續作戰,千里躍進大別山。繼而與東面的華東野戰軍內外線協同作戰,縱橫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大量殲敵,建立根據地,實現了黨中央設想的最好前途——站穩腳跟!

淮海戰役中,劉伯承指揮新組建的中原野戰軍與全副美械裝備的黃維兵團血戰,一舉將其全殲!1949年4月,劉伯承參與指揮渡江戰役,千里追擊,切斷浙贛線,解放贛東北、皖南、浙西、閩北等廣大地域。12月,率部進軍西南,又一個千里躍進,殲滅改編國民黨正規軍、土匪等共90餘萬人。

建國後,劉伯承提出組建軍事學院的意見並出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發展瞭解放軍諸兵種齊全的院校指揮體系,培養了大批中高級軍官,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做出了深遠的影響。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我只知道劉伯承被稱之為“軍神”,而沒有聽說為戰神的。

劉伯承早年參加討袁護國戰爭之豐都戰鬥中一隻眼睛不幸被子彈擊中,這顆子彈從頭顱頂射入,從右眼眶飛出。劉伯承改頭換姓來到重慶臨江門一所教會醫院治眼傷。給劉帥治眼傷的是位德國醫生,當得知要用麻藥時,劉帥拒絕使用麻藥(使用麻醉藥會損害大腦神經,對以後打仗有影響)。劉帥在不用麻藥的情況下堅持做完了手術,並清楚地數醫生割了72刀,德國醫生非常佩服劉伯承,稱他為“軍神”,當代的關羽。



至於戰神這個稱號,沒聽過。劉伯承打仗確實很厲害,在川軍時已經是師長了,土地革命時期任紅軍總參謀長,抗戰時期任129師師長,解放戰爭任中原野戰軍司令員,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在十大元帥中排名第四。


歷史軍魂


糾正一下,劉伯承元帥被稱為“軍神”,這個軍神稱號其實和軍事能力無關,而是德國醫生稱讚他骨頭硬,因為他做眼部手術堅持不用麻藥。但是劉伯承元帥的軍事能力無疑是出類拔萃的,他一生的戎馬生涯也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劉伯承,四川開縣(今重慶市開州區)人,少時讀舊學,稍大亦讀新學,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底子,為他日後成為軍事理論家打下了基礎。

1912年,劉伯承自重慶將校學堂畢業後進入熊克武的川軍第五師一路升至團長、旅長。在這期間他經共產黨員楊闇公介紹入黨,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1916年的護國戰爭中,劉伯承眼部受傷,為了避免麻藥影響腦神經,劉伯承在做手術時堅持不用麻藥,震撼了主刀的德國醫生,稱讚他為“軍神”。而在十二年後的井岡山,也有一位軍人做出了同樣“刮骨療毒”的壯舉,他就是毛主席的愛將——張子清。

1927年,劉伯承在領導瀘順起義失敗後,頂著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的空頭軍長的頭銜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赴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順利畢業後成為一名系統接受現代軍事教育的優秀指戰員。長征中,劉伯承擔任開路先鋒的角色,他率領先遣隊一路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並於小葉丹歃血為盟順利渡過彝民區,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

抗日戰爭中,劉伯承擔任129師師長,他指揮的設伏七亙村,智算神頭嶺,都是足以寫入軍事教科書的經典戰例。解放戰爭中,劉伯承率領中原野戰軍南征北戰,先後取得邯鄲戰役、上黨戰役、隴海戰役、定陶戰役、豫北戰役、魯西南戰役等一系列勝果。1947年,顧全大局的劉伯承元帥率中野千里挺近大別山,開啟外線作戰,緩解了各個解放區的經濟壓力,為戰略大反攻拉開了序幕。

在率軍取得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勝利後,劉伯承率二野一路解放大西南,肅清了國民黨的殘餘勢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系列戰役中,劉伯承的老長官熊克武成功策反了劉文輝、鄧錫侯等川軍高級將領,並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成為了劉伯承的下屬。

建國後劉伯承功成身退,致力於軍事教育和軍事理論研究,他的著作《劉伯承兵法》是我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教材。1955年,劉伯承被授予“元帥”軍銜。

劉伯承元帥輝煌的軍事生涯足以證明,無論戰神,還是軍神,他都是當之無愧的。


林屋公子


劉伯承元帥(1892年一1986年,重慶開縣人,是身經百戰,久經沙場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有古儒將之風。為什麼劉伯承元帥稱作戰神?這是他.數十年戎馬生涯,赫赫戰功鑄就的。辛亥革命時,十九歲的劉伯承進入重慶陸軍將校學堂速成本學習,劉伯承糸統的學習軍事理論課程,熟讀中國古代兵書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1916年3月討袁護國鬥爭中,劉伯承組建護國軍第四支隊有兩千多人,在攻打豐都戰鬥中劉伯承身受重傷,一粒子彈從頭頂入右眼飛出。劉伯承轉展轉來到重慶一家教會下屬的私家診所做眼科手術。德籍醫生沃克醫術高超脾氣特大對患者非打即罵。劉伯承承來時傷口化膿做了兩次眼科手術。由於傷勢嚴重,醫生打算實施全身麻醉。劉伯承從醫生口中得知痳醉藥會傷害大腦神經,靜靜地沉思一會兒堅決要求不用麻藥作手術。第一次手朮比較簡單劉伯承安然穩坐。第二次手術做了三個多少時。劉伯承肌膚不跳,面不改色沉雄堅毅。醫生見劉伯承手捏之椅柄己汗水滴下就問:"痛乎?"劉伯承笑著說:"七十餘刀,小事耳!"醫生驚問:"何由知之?”劉伯承說:"每割一刀,餘暗記一數,定無誤也!”洛克醫生驚得目瞪口呆連聲說:"您不僅是一個標準的軍人,而且是一位軍神!"洛克醫生稱的"軍神"是指劉伯承堅毅性格說的,但劉伯承幾十年戎馬生涯證明,他的卓越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是無愧於"軍神”稱號的。1926年5日經楊闇公和吳玉章介紹下劉伯承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為側應國民革命軍北伐,劉伯承,朱德發動瀘州,順慶起義阻止四川軍閥東下,保衛武漢國民政府安全,一代名將守孤城成為佳話,被武漢國民政府授預暫編十五軍軍長職務,這是共產黨員在大革命時期取得的第一個軍長職務。一九二七年劉伯承參加南昌起義後進入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一九三十年學成回國後協助中央軍委委員周恩來日常工作,進入中央蘇區後任中央紅軍總參謀長,協助周恩來,朱德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反革命圍剿。紅軍長征後任選遣軍司令員,渡烏江取尊義,協助毛主席四渡赤水,二佔尊義甩掉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賭截。抗日戰爭暴發後任一二九師師長,開避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了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神頭嶺,響堂鎮,晉東南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等戰鬥把游擊戰術發揮到爐火純青地步。日軍大本營專門召集三百位專家研究如何破解劉伯承的游擊戰術。解放戰爭後,劉伯承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帶領劉鄧大軍千里越近大別山,直搗國民黨腹地危脅南京,把戰爭引進國統區內,拉開戰略進改序幕、。毛主席稱讚是歷史的轉折點。1947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振霖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任總前委書記。淮海戰役六十萬對八十萬,殲敵五十五萬人,大大加速瞭解放戰爭在全國解放進程。在整個解放戰爭第二野戰軍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隊二百三十萬人,四大野戰軍中僅次於三野居第二位。一九五十年十一月,劉伯承辭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職務放下軍權,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做了七年院長兼政委,為我軍培養了大批高中級軍事指揮人才,為我軍現代化和正規劃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朱德稱讚劉伯承俱有"仁,\\信,智,勇,嚴軍人品質,有古名將之風為國家不可多得將才。”在十大元帥中,劉伯承元帥即有數十年戰爭實踐,又有軍事著作,留下390萬軍事著作和190萬翻譯作品,是當之無愧的軍神,戰神比孫武略勝一疇。









關東俠客


我的家鄉抗日時期號稱“小延安”,有號“鋼鐵濮範觀”,劉鄧當年即活動於此,有兩個關於“軍神”故事自小能詳,一是村裡有位老人給他當警衛員,有一次行軍宿營於野外,警衛員沒經驗,把鋪設在樹上,劉師長叫他搬個梯子去,他就楞住了,上哪找去呀,對不?幹警衛不合格,解放後復員回村。另一個居說是他的房東,說劉師長終日穿著個油哄哄的棉衣,騎著頭矮小的黑馬,見人挺親的,就是話聽不太懂。

長大後看了他的回憶錄,方知元帥軍事學養非我凡夫俗子所及,他是多高的一座山哪,縱吾等一生研究學習,亦萬不及一。比如國人都佩服的眼睛手術,為了保護神經,硬是讓洋醫生生拉了一回,這是在書中才有的故事呀,手術完,洋大夫大為驚歎,呼為軍神。是啊,他在我軍正然神一樣的存在。1962與印接戰,他在研究了印度前沿佈防後,制訂了一個敲頭截尾,剖腹擊背的戰術打法,大獲成功。老將一出手,著法果然精妙絕倫。抗日戰爭時期,作為129師的師長,針對我軍敵強我弱的客觀實際,大擺麻雀戰陣,弄得日寇狼狽不堪,有那會繪畫的士兵,後來回國還專門結集出版,據其說,一草一木皆是信號,麻雀戰可是大有章法,絕非亂戰。大規模的麻雀戰法,即有撒豆成兵之妙,厲害呀!

再見了大別山。千里挺進大別山,不知何時開始有了學術爭議,只見一群呆鳥在那七嘴八舌,你們也不看看,是次戰略進攻,殲滅了多少敵人。我來算一下子,從1947年8月7日至27日這二十多天是躍進階段,無後方作戰,面對敵人數十萬大軍重重追擊堵截,渡過數條大河,消滅敵人一百多個旅,成功進入大別山區。期間陳謝東逼鄭洛,西叩潼關,成功於豫西展開,迫敵陝北戰場敵人南撤增援。華東野戰軍、山東、陝北軍民成功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第二階段,在大別山完成戰略展開,苦鬥兩月,殲敵6800人,解放縣城23座。第三階段,中原三軍品字已成,直逼武漢和南京。第四階段,內外線結合,成功站穩腳根。中原三軍共殲敵19萬人,解放縣城一百多座。雖說是劉鄧損失大些,但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戰略態勢,徹底打亂了敵人的戰略部署,並有效殲滅了敵人,這能叫不成功?想什麼哪?

此戰軍神最大的貢獻,就在耿耿赤忠,對黨忠誠,不惜以身伺虎。這才換得其它方向作戰大收穫,用偉人的話講,中原三支大軍越戰越勇,它們滾大了,健壯了,這就是革命的本錢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