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拳即是功,此功即是拳

此拳即是功,此功即是拳

有朋友和我說一些軼事,比如某太極拳大師做了膝蓋手術,某密宗活佛裝了心臟起搏器,怎麼理解呢?我不是說過嘛,看書要腦袋上再長一隻眼,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得跳出自己的框框,別自己把自己給糊弄了,就好辨別事物的真偽了。岳飛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能跳得出小我窠臼的才是明白人。

一定找沒人的清淨地方練拳,而且要反反覆覆一遍又一遍地練。你先是換了勁,但是腦子裡還有條條框框,這是規矩,規矩不可易,最開始很重要,時時處處用規矩檢驗,錯了趕緊調整,慢慢就融會貫通,短的一年多,長的兩三年,把規矩都消化了,漸漸進入自由王國,此時身體裡的變化日盛一日,這就是盼頭。

此拳即是功,此功即是拳

練形意拳也是如此。我說過樁是靜止的拳,拳是活動的樁。一開始站三體式,規矩都在裡頭,靜的時候規矩不會錯,慢慢在劈拳和崩拳裡頭找。打拳一開始得象太極拳那麼打,儘量慢一點,為什麼?找規矩嘛。你想今後在激烈對抗中都不壞規矩,一開始就得慢。慢裡頭規矩不錯,慢慢再快,快慢都不壞規矩則入門矣。

此拳即是功,此功即是拳

無論形意拳還是太極拳,拳就是功,功就是拳。有些門派會有些串來的內功功法,有輔助作用,但最原始的那個內功,其實就是拳。大約練出來的也不說,孫祿堂先生說了,如今多數人練不到人家那個境界,也沒辦法檢驗,所以也不信。最起碼我明白的,這個拳打到一定程度身體裡頭就變化了,其實就是內功修養。

此拳即是功,此功即是拳

說這個是提醒有心人不要本末倒置,去找什麼奇功大法的,你現在練這個就是那個法,如果沒練出東西來,大約一是功夫沒下到,二是沒練明白。現代人對下功夫定義與傳統不同了,一般人覺得我練一個小時還不行嗎?其實真不行,而且強度也不一定夠。太極拳最少要連著打十遍,每天練兩次,這還是最起碼的。

此拳即是功,此功即是拳

身體裡有了變化,自己得了好處就能做到了。練明白了就能把拳融入到生活裡,這樣舉手投足、待人接物也都把拳練了,這才叫入港,也可以彌補時間的不足。練武術的人可以喝點酒,不過抽菸真不好。不過有些老輩人也抽菸,也不耽誤他出功夫,可能健康長壽上會受點影響,老了大約肺上會出問題,早早戒了好。

此拳即是功,此功即是拳

練內家拳的外在表現就是精神,要是整天蔫了吧唧的這精氣神豈不是白練了。年輕人不用練也精神,走路都是一挺一挺的,過了二十七八就走下坡路了,腰就開始往下塌了。我們練內家拳,二十幾歲精神,七八十歲還精神,象孫存周先生,老了都被稱作“帥老頭”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