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輕煙拒浮塵 宋人焚香六場景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焚香,與點茶、插花、掛畫,同是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宋人怎麼焚香呢?文字說來終覺淺,還是看宋畫吧。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劉松年《山館讀書圖》局部)

在南宋劉松年(傳)的《山館讀書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讀書人的案頭放置著小巧的香爐,那是因為宋人讀書時有焚香的習慣。

許多宋詩也描繪了這樣的文人習慣,如陳必復的《山中冬至》:“讀易燒香自閉門,懶於世故苦紛紛。”戴復古的《贛州上清道院呈姚雪蓬》:“短牆不礙遠山青,無事燒香讀道經。”陳宓的《和喻景山》:“而今已辦還山計,對卷燒香愛日長。”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趙佶《聽琴圖》局部)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劉松年《聽琴圖》)

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兩幅宋人的《聽琴圖》,一幅傳為宋徽宗趙佶所繪,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另一幅傳為劉松年所繪,現為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藏。

兩幅《聽琴圖》都畫出了一張香幾,香几上放著一隻香爐,顯示宋人在欣賞音樂時,也會焚香渲染氣氛,正所謂“約客有時同把酒,橫琴無事自燒香”。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李公麟《西園雅集圖卷》手卷)

而宋徽宗的另一幅作品《文會圖》,畫的是文人雅集、宴會的圖景,圖中繪有一塊大石桌,上面放了一隻黑漆古琴,以及一個青銅香爐。

傳為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卷》,描繪了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等名士的一次雅集,圖卷中蘇軾正在作畫,畫案上也放了一個精緻的白瓷香爐,“爐煙方嫋,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於此”。燒香是宋朝文人宴客雅集時必不可少的點綴,宋人說:“今日燕集,往往焚香以娛客。”這叫做“燕集焚香”。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劉松年《攆茶圖》)

“煮茗燒香了歲時,靜中光景笑中嬉”。點茶與焚香同為宋朝士大夫的雅道,烹茶之時怎能沒有焚香?我們在劉松年的《攆茶圖》可以看到,僕人在烹茶,全套茶具已經搬出來,主人則與賓客坐在書案邊題字作畫,書案上一隻古香古色的青銅香爐正飄著縷縷輕煙。

這情景,恰如陸游《初寒在告有感》詩所形容:“掃地燒香興未闌,一年佳處是初寒。銀毫地綠茶膏嫩,玉斗絲紅墨瀋寬。俗事不教來眼境,閒愁那許上眉端。數檽留得西窗日,更取丹經展卷看。”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馬遠《竹澗焚香圖》)

宋人閒居時也有燒香的習慣,這叫“燕居焚香”。許多宋詩都寫到燕居焚香的生活趣味,如楊萬里的《二月十三日謁西廟早起》:“起來洗面更焚香,粥罷東窗未肯光。”

蘇軾的《三月二十九日》詩:“酒醒夢迴春盡日,閉門隱几坐燒香。”陸游的《初夏》:“床有蒲團坐負牆,室無童子自燒香。”南宋馬遠有一幅《竹澗焚香圖》,畫的正是文人雅士閒居獨處時的焚香。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宋佚名《調鸚圖》)

在宋朝女性的閨房中,香爐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李清照的幾首小詞都寫了女性生活中的焚香:“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瑞腦,即香料;金獸,即香爐。從宋人佚名《調鸚圖》,可以看到宋人閨房裡的桌几上陳設著香爐。

想過一種風雅的審美生活嗎?不妨像宋人這樣給你的客廳、書房、閨房、庭院放一爐清香。

一缕轻烟拒浮尘 宋人焚香六场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