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的體重、頭圍、身高的標準是多少?

馬博士健康團


嬰幼兒的生長髮育有一定的規律性、連續性和階段性,但又存在個體差異,也並不是直線性的。


嬰幼兒體重的標準

1、新生兒出生2-3天

有生理性體重下降,所以在醫院裡,每天洗澡後,會發現寶寶的體重變輕了,這都是正常的,7-10天后就會恢復到原來的體重。

2、0-3個月

體重增長最快,平均每月增長600-1000克,最少不低於600克。我家二寶第一個月增重350克,到第2個月就增重了2000克多,到第3個月又增重了1500克。所以,某一個月增重少,不用擔心,總體平均數據正常就可以。


3、3-6個月

每月增長600-800克,增重又開始放緩了,因為這個時候寶寶的活動範圍增大了,活動量增大,熱量消耗的多,就不像3個月之前總睡覺那樣胖的快了。

4、6-12個月

每月平均增長300克,增重進一步放緩,這時,寶寶爬行、站立消耗能量更大了。

5、1-3歲

平均每月增長150克,這個時期的寶寶走路、跑跳都很自如,活動量更大,只顧長本領了。

嬰幼兒身高標準

1、0-3個月

平均每月長3.5釐米,這時還不叫身高,準確來講是身長,在專業的地方躺著測量還算準確一些。


2、3-6個月

平均每月長2釐米,增高放緩。

3、6-12個月

平均每月長1-1.5釐米,增高進一步減慢

4、1-3歲

1歲平均長25釐米,2歲平均長10釐米,3歲平均長7釐米。

如果增長速度低於上述數據的70%,就認為是長得慢了。當然,身高受遺傳、環境、營養、睡眠、運動的影響很大。

頭圍標準

新生兒出生時頭圍平均為34釐米,第1年頭圍增長12釐米,1歲的時候是46釐米。


第2年增長2釐米,2歲時頭圍是48釐米,到5歲時大約是50釐米。

寶寶的頭圍也跟遺傳有關係,有很小的孩子頭圍很大的。

嬰幼兒的生長髮育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生長速度。有的可能一直生長得比較快,有的可能會遲滯一些,到後期有個迅猛發展。所以,父母不用糾結某個月的數據,只要我們照顧好寶寶的營養、運動和睡眠,不問結果、靜待花開即可。

以上就是我瞭解的,希望幫到朋友!如有疑問,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我是兩個寶寶的媽媽,也是經驗豐富的育兒問答達人,歡迎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信息。

凝媽悟語


嬰幼兒是指0~3歲的寶寶,這個階段的寶寶生長髮育迅速,合理營養對嬰幼兒一生的智力發育和體格發育至關重要。通過測量嬰幼兒的身高、體重和頭圍,可以簡單地判斷日常飲食和營養是否滿足寶寶們生長髮育的需要。

出生到1週歲的寶寶被稱為嬰兒,這個階段是生長髮育的第一高峰期,尤其是出生後的前六個月生長速度最快。從體重上看,出生後5~6個月寶寶的體重可以達到剛出生時體重的2倍,到1週歲的時候可以達到剛出生時的3倍。從身長上看(準確地說,由於這個階段的寶寶尚不能站立,因此以身長代替身高),身長是反映嬰兒骨骼生長的重要指標,一般嬰兒期的寶寶身長評價增長625px,1週歲的時候可以達到1875px,大約是出生時候的1.5倍。從頭圍上看,頭圍是反映腦及顱骨發育狀態的重要指標,出生的時候頭圍一般是850px,到1歲的時候可以增加到1150px。從胸圍上看,胸圍是反映嬰兒胸廓和胸背肌肉發育狀態的指標,剛出生的嬰兒胸圍小於頭圍,一般小1~50px,到1歲的時候會出現頭胸圍交叉,也就是頭圍與胸圍基本相等並開始逐漸超過頭圍。

1~3歲的寶寶被稱為幼兒,幼兒階段的生長髮育速度比嬰兒階段慢,但是比成人要迅速。體重一般每年增加2kg左右,身長一般在第二年增加11~325px左右,第三年增加8~225px左右,頭圍每年大約增長25px。

媽媽們可以對比下這個標準,看看你的寶寶達標了嗎?

張娜 營養學博士


馬博士健康團


  嬰幼兒是指0~3歲的寶寶,嬰兒即出生到1週歲的寶寶,此階段是寶寶生長髮育的第一高峰期,尤其是出生後的前六個月生長速度最快。瞭解嬰幼兒的體重、頭圍、身高情況,可以準確掌握寶寶的健康情況。那麼,嬰幼兒的體重、頭圍、身高的標準是多少?

  現作如下分述,可供參考:

  體重:新出生的孩子的正常體重為2.5~4.0kg。生後頭3個月嬰兒體重增加最快,每月約增750~900g;頭6個月平均每月增600g左右;7~12個月平均每月增重500g,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體重的3倍。健康嬰兒的體重無論增長或減少均不應超過正常體重的10%,超過20%就是肥胖症,低於平均指標15%以上,應考慮營養不良或其他原因,須儘早去醫院檢查。

  身長:嬰兒在生後頭3個月身長每月平均長3~3.5cm,4~6個月每月平均長2cm,7~12個月每月平均長1~1.5cm。在1歲時約增加半個身長。小兒在1歲內生長最快,如果餵養不當,耽誤了生長,就不容易趕上同齡兒了。

  頭圍:1歲以內是一生中頭顱發育最快的時期,測量頭圍的方法是用塑料軟尺從頭後部後腦勺突出的部位繞到前額眼眉上邊。小兒生後頭6個月頭圍增加6~10cm,1歲時共增加10~12cm。頭圍的增長,標誌著腦和顱骨的發育程度。

  另有以下預測公式可參考:

  寶寶體重標準測量公式:1~6個月時體重(公斤)=出生體重(或3公斤)+月齡×0.6(公斤);7~12月體重(公斤)=出生體重(或3公斤)+月齡×0.5(公斤);2~10歲體重(公斤)=年齡×2+7(或8)。

  寶寶身高標準的增長規律:足月兒身長平均為50釐米,出生後第一年大約增長25釐米,所以一歲時大約是75釐米;以後每年大約平均增長5釐米,因此2~12歲以後小兒身長(釐米)=年齡×5+75(釐米)。凡身高超過標準10%或不足10%者就算不正常。

  寶寶頭圍標準計算公式:頭圍的大小與腦的發育密切相關,頭圍測量可作為兒童智力發育的指標之一。 計算公式為:頭圍=身長(cm)*4/10+15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很多新手寶媽,對於怎麼帶寶寶不太瞭解,而且也不怎麼關注寶寶的頭圍身高體重,往往是任其生長,但是嬰幼兒從出生到六歲都應該密切關注寶寶的身長,體重和頭圍的標準。因為這不僅反映一個階段寶寶的生長狀況,也同時反映寶寶的健康狀況。


下面給大家兩幅圖,分別是七歲以下男童,身長體重,頭圍的標準和,七歲以下女童身長體重頭圍的標準。

這個只是數字版的,看看寶寶是不是在中位數,這裡的中位數指的是平均值,如果是剛出生的寶寶(男),兩個月體重在54.8到59之間,那就說明寶寶在中位數以上,如果低於54.8,說明這個寶寶體重在中位數以下,其實你應該密切觀察寶寶,一個月到兩個月到三個月一直到一歲,這一個,範圍如果是都是在中位數以下,也不要擔心,說明這個寶寶這是在均衡發展,如果都是在中位數以上,並且沒有超過兩個標準差,說明寶寶也是在均衡生長,如果某一個階段它不變了,或者是他從兩個標準差的範圍一直落到中位數,一直落到地兩個標準差,就說明寶寶這個階段餵養有問題,或者是其他一些方面干擾了他的生長的狀況。所以我們應該密切關注。

一定記得下載圖片收藏,這是最新版的標準!


國家註冊營養技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國家三級健康管理師


營養百事通


嬰幼兒是指0~3歲的寶寶,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嬰幼兒的身高、體重和頭圍,來簡單的判斷寶寶體格發育是否達標。

一、體重

嬰幼兒的體重是直接衡量日常飲食和營養是否滿足寶寶們生長髮育的重要指標,我們可以根據體重標準測量公式,來測量寶寶體重是否達標,

公式如下:

1~6個月時體重(公斤)=出生體重(或3公斤)+月齡×0.6(公斤);

7~12月體重(公斤)=出生體重(或3公斤)+月齡×0.5(公斤);

2~10歲體重(公斤)=年齡×2+7(或8)。

二、身高

身高是反映寶寶骨骼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可以根據身高標準的增長規律,來判斷寶寶身高是否達標:

1、出生後第一年大約增長25釐米

例如:標準足月兒身長平均為50釐米,所以一歲時大約是75釐米。


我們只需要計算,寶寶現在的身高減去出生時的身高,只要增長約為25釐米就算達標哦!


2、以後每年大約平均增長5釐米

例如:標準2~12歲以後小兒身長(釐米)=年齡×5+75(釐米)。

我們就按這個公式來算,用寶寶現在的身高減去出生時的身高,除以寶寶的年齡,約等於5釐米的時候,那麼寶寶身高增長就正常。


三、頭圍

嬰兒的頭圍是反應大小與腦及顱骨的發育狀態的重要指標,我們也可以通過頭圍標準計算公式,來判斷是否達標。

計算公式為:頭圍=身長(cm)*4/10+15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身長(身高)是指頭頂到足底的長度,代表頭部、脊柱與下肢長度的總和。身長(身高)受種族、遺傳的影響較為顯著,與短期的營養關係不密切,但與長期的營養狀況密切相關。

正常足月新生兒:男孩平均身長為49.9cm,女孩平均身長為49.1cm。

出生後第1年:身長增長速度最快,1歲時男孩身長約75.7cm,女孩身長約為74cm。

出生後第2年:身長增長速度減慢,全年身長增長11〜12cm,2歲時男孩身長約87.8cm,女孩身長約為86.4cm。

2歲後〜青春期前:平均每年身長(身高)增長約7cm。

體重是身體各部分重量的總和,是反映營養狀況的靈敏指標,也是臨床醫生計算藥物劑量和熱量供應等的主要依據。

正常足月新生兒:男孩平均體重為3.3kg,女孩平均體重為3.2kg。

出生後第1年:體重增加速度最快,1歲時男孩體重約9.6kg,女孩體重約為8.9kg,約為出生時體重的3倍。

出生後第2年:全年體重增加2〜2.5kg,平均每月體重增加200g,2歲時男孩體重約12.2kg,女孩體重約為11.5kg,約為出生時體重的4倍。

2歲〜青春期前:平均每年體重增加約2kg。

頭圍反映的是腦和顱骨的發育程度。特別提醒頭圍較正常值明顯偏大:要注意排除腦積水、顱內壓升高等情況。頭圍較正常值明顯偏小:要注意排除大腦發育不全、小頭畸形等情況。

正常足月新生兒:男孩平均頭圍為34.5cm,女孩平均頭圍為33.9cm。

6月齡時:男孩平均頭圍為43.3cm,女孩平均頭圍為42.2cm。

1歲時:男孩平均頭圍為達到46.1cm,女孩平均頭圍為達到44.9cm。

2歲時:男孩平均頭圍為達到48.3cm,女孩平均頭圍為達到47.2cm。

寶寶的生長過程雖然是連續的,但並不是平穩均勻增長的,每個寶寶的生長過程都是一段時間快一段時間慢的。出生後的第1 年是第一個生長高峰,身長(身高)、體重和頭圍在出生後的第1年增加很快。一年四季中不同季節的生長速率也有差異,有的寶寶冬季生長較緩慢,春季生長較迅速。疾病、萌牙、換季、環境改變、主要照看者改變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寶寶在某一段時間的生長。

評價寶寶的生長,不是隻觀察某周某月的某(幾)個測量數據,看增加增長了多少,而是要觀察整體的發展趨勢,看是否按照一定的速度在發展。


兒科醫生蝦米媽咪


判斷嬰幼兒體重、頭圍、身高是否達標,最科學的是通過WHO的生長曲線圖進行動態監測。


1 頭圍

在頭圍-年齡生長曲線圖中,孩子的月齡沿著底軸(x-軸),頭圍(釐米)沿著左側(y-軸)向上。

畫點時,在圖表下方找到代表孩子年齡的標記。順著線向上直到對應孩子頭圍的那條水平線。在交點位置,用鋼筆或鉛筆做一個明顯的記號。

在頭圍生長曲線圖上,與中間值曲線或多或少平行的散點模式表示大腦發育正常。

頭圍在 -2 低於 z 評分的孩子被認為患有頭小畸形。與此相反,頭大畸形是頭圍超過2,在 z 評分以上的情形。由醫師對那些頭小畸形或頭大畸形的孩子進行評估很重要。這可能會有重要的醫學意義,因為頭圍被認為粗略地代表著大腦發育。


2.身長

在身長-年齡生長曲線圖中,孩子的月齡沿著底軸(x-軸),身長(釐米)沿著左側(y-軸)向上。

畫點時,在圖表下方找到代表孩子年齡的標記。順著線向上直到對應孩子身長的那條水平線。在交點位置,用鋼筆或鉛筆做一個明顯的記號。

有些國家的孩子有身材矮小的趨勢,在身長-年齡生長曲線圖中會有規律地落到平均線以下。當使用世衛組織的生長曲線圖時,重要的是需要清楚,如果孩子的成長模式與中間值曲線平行,即便他們的身長/身高矮小,他們仍在正常曲線上成長。

當孩子的身長-年齡在 -2 z-評分線以下,就被認為是生長遲緩。如果在 2 歲以前進行營養干預,生長遲緩的嬰幼兒也許能恢復失去的生長潛能。不過,超過 2 歲的孩子如果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況,生長遲緩幾乎是不可逆的。


3 體重

在體重-年齡生長曲線圖中,孩子的月齡沿著底軸(x-軸),體重(千克)沿著左側(y-軸)向上。

畫點時,在圖表下方找到代表孩子年齡的標記。順著線向上直到對應孩子體重的那條水平線。在交點位置,用鋼筆或鉛筆做一個明顯的記號。

如果孩子的體重-年齡在 -2 z-評分線以下,則被認為是體重不足。-3 z-評分線以下的某個點表示嚴重的體重不足和營養不良,意味著孩子需要到醫院檢查。嚴重的體重不足可能是生長遲緩或病理性消瘦導致的,或兩者都有。



體重、身長、頭圍的測量應定期進行,以觀察可靠的趨勢。建議的測量時間間隔包括:

  • 嬰兒 (0-12 月齡):每 2 個月測一次
  • 幼兒:分別在 15, 18, 24 和 30 月齡
  • 3 歲以上:每年一次


二 測量方法

1頭圍

頭圍是在孩子頭部最大部分進行的測量。這種測量通常在 0-3 歲的孩子進行。

測量時應當使用不可拉伸的捲尺。捲尺通常是可彎曲的金屬量尺。測量時,捲尺儘可能緊貼著頭部最寬圍度纏繞。通常,此部位在前額眉毛上方 1-2 指寬到後腦勺最突出的部分。測量三次,取精確到 0.1 釐米的最大測量值。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頭圍是一種很重要的測量,因為它間接地反映大腦尺寸和發育。幾乎所有的大腦發育都在兩歲以前,因此繪製的頭部生長曲線可以作為幼兒大腦健康的通用指標。



2 身長

身長是為不足 24 月齡的嬰兒進行的線性測量。24 到 36 月齡的孩子,如果無法獨立站立,也可以進行身長測量(代替身高)。

身長是在孩子臥位(平躺)時測量的。測量身長最準確的方法是使用校準的身長量板。身長量板應當有一塊與板表面垂直的固定頭部擋板和一塊可移動的足板。

測量時,將孩子平放在板上,頭靠著固定擋板。確定孩子沒有穿鞋或戴帽子。有個助手也許可以幫助保持孩子不動並在板中間。讓孩子的腿伸直,調整活動足板,使孩子的腳底靠著足板。精確到 0.1 釐米記錄身長。

身長是孩子營養狀況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如果孩子長期營養不良,可能會表現出身長增長緩慢。


3體重


體重是在整個生命期都需要進行的測量,以幫助確定當前的營養狀況和趨勢。

幾種不同設備中的任一種都能準確測量嬰兒的體重。如果有盤式兒科秤,可以讓孩子躺下稱體重。這些兒科秤或為電子式或為含自身重量的槓桿秤,並可精確到 10 克。另一種選擇是吊秤。吊秤需要掛在一個穩固結構上(如建築椽子、門框),孩子懸在秤的稱重臂上。

測量時,確保孩子儘量少穿衣服並且沒人碰著孩子。在視線高度讀數,並精確到 10 克記錄體重。重複測量三次,去掉出現偏差的值,找到平均值。

如果沒有嬰兒秤,成年人的站秤也可以用來測量嬰兒體重。首先稱出成人的重量,然後讓同一個成人抱著孩子稱重。算出兩次重量的差值 – 這就是嬰兒的重量。


懸壺小兒科


最近剛好也有寶媽問:我家孩子和隔壁的孩子比,就是人家的看著比我們家的壯,是不是我們家長得不好啊,我特著急!婆婆還說我沒帶好

前兩天剛寫了這篇文章,以及發了對照表,你可以參考看一下!


其實,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發育特點,並不是越重越好,只要在正常指標內就好。

今天特地發這個孩子的身高體重頭圍表,大家可以自己對照下!

同時,也和大家說明下,這個只是大概,身高體重等還和很多因素有關係

比如:遺傳,姚明的孩子肯定和這個不一樣,會超長超重

營養均衡的孩子一般會比較均衡,營養過剩就長胖了,營養缺乏就長瘦了

另外,比如,最近

生病了,那肯定這段時間要差一點,因為生病期間營養沒更上,吸收不了啊

所以,達標了最好,如果麼有達標,超過的或者是沒到的,也別急,看下,分析下原因

我是一個育嬰講師,為大家分享孕婦、嬰幼兒餵養、營養、護理等知識,歡迎右上角關注我頭條號,覺得有用,歡迎轉發收藏!


育嬰講師徐芳老師


這個問題是很多父母容易遇到的問題,寶寶體重身高達不達標?有沒有發育遲緩?為什麼比別人家孩子矮?長得慢是不是缺鈣等等。

這裡溫馨提示各位,孩子自出生起,每次去社區打疫苗社區都有免費的體檢哦,只要正常,都沒問題。

而且,母子健康手冊後面都有孩子各月齡身高、體重、頭圍以及發育曲線,大家很方便就可以看得到。


只要孩子在正常範圍,都不必焦慮,每個孩子都有他的成長軌跡,堅持科學的餵養,孩子一定會健康成長!

以上回答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如有其他育兒問題可留言,也請大家動動小手關注一下我的頭條號支持我,更多育兒實戰經驗等你來,謝謝大家!


小泡芙媽媽


很多家庭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時,容易忽略一個小小的細節———那就是寶寶的

體重

。寶寶的體重對孩子的未來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新生兒

的體重和健康的話題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與體重正常的新生兒相比,體重過低或過高都會增加新生兒患腦癱的危險。研究人員認為,與以往科學家集中研究分娩的過程不同,腦癱的發生可能開始於

妊娠期

間,發表在《

柳葉刀

》雜誌上的這份報告稱,出生體重稍高於正常水平新生兒患腦癱的危險最低。另一項研究近期發表在文章表明,遺傳對新生兒的體重也有影響,而且會增加孩子患有心臟病和

糖尿病

的幾率。

上面的研究充分的說明了新生兒體重對寶寶的影響很大,那什麼會影響寶寶出生的體重呢?

1 初產年齡:初產年齡在30歲以下,新生兒出生體重隨孕婦年齡增加而增加,超過31歲則隨年齡增加而減少。

2 孕周:胎兒在母體中的時間太短或太長,均會影響新生兒出生的體重。孕35至39周,新生兒出生體重隨孕周增加:孕40周至43周,體重增加較慢;孕44周後,體重反而下降。

3 胎次及多胎:第二胎第五胎新生兒出生體重與第一胎相比,呈遞增現象,多胎新生兒體重一般都較低。

4 孕婦健康狀況:孕婦患高血壓、心臟病、腎病等疾患,新生兒出生體重低。如感染病毒或其它微生物,也會影響胎兒的發育。

5 孕婦嗜好:孕婦吸菸會導致新生兒體重低於正常體重。

6 胎兒性別:女性新生兒低於男性110克。

7 營養狀況:節食、偏食、挑食都會造成營養缺乏,營養缺乏及過剩都容易導致新生兒體重異常。

正如大家看到的影響因素,很多是我們無法更改的,比如年齡,孕周,胎次等,為了使您的寶寶出生時達到標準體重,重點就是我們日常的飲食,故孕婦們應儘量克服不良飲食習慣,科學合理的增加營養。比如我們發現有些低體重兒,是因為孕婦怕失去往日苗條的身材而減肥,尤其是節制肉食,造成胎兒發育不良;有的擔心胎兒過大會在腹部皮膚留下妊娠紋;還有由於妊娠反應較嚴重,擔心進食後不舒服,出現噁心、嘔吐等現象,而不吃不喝,結果造成妊娠貧血。這樣不僅導致孕婦心悸、頭暈等,還會造成胎兒慢性缺氧,而影響胎兒腦細胞和神經細胞的生長髮育。胎兒出生後若體重過低,不僅體力差,智力也差且反應遲鈍。

還有一種讓別人’’羨慕”的大寶寶,就是出生體重超過8斤的孩子,我們也叫他巨大兒,有母親們曾經自豪的說:我兒子生下就8斤多呢!而越來越多的研究告訴我們,出生時體重超過8斤的巨大兒寶媽們多數合併有妊娠期糖尿病,而且這樣的寶寶長大後發生成人疾病的幾率也很高。因此,妊娠期婦女要多為胎兒著想,科學合理的增加孕期營養,讓寶寶出生體重在合理範圍,否則將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在人類生命早期的1000天,生與養都至關重要,因此,要想讓寶寶健康,只關注孕期營養顯然是不夠的,為了讓媽媽們及時掌握寶寶的身體狀況,讓我們來看看新生兒體重增長怎麼測算的吧!我們先要知道寶寶的出生體重和進食量俗稱吃奶量,然後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如下:

1~6個月:出生體重(kg)+月齡×0.6=標準體重(kg)

7~12個月:出生體重(kg)+月齡×0.5=標準體重(kg)

1歲以上:8+年齡×2=標準體重(kg)

這樣就可以很好的預估出孩子的體重水平,但是,由於人的體重與許多因素有關,不同人體之間有差異,一天不同的時間內也會有一定變化,加之所處地理位置(如地心引力的原因)、季節、氣候、自身情況的不同,對體重也有一定影響,因而很難完全符合標準體重。也就是說,難以用一個恆定值來表示,而應當是一個數值範圍,我們把這個數值範圍稱之為正常值,一般在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以內的範圍。超過這一範圍,就可稱之為異常體重。超過標準體重+標準體重×20%就是輕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標準體重×50%就是重度肥胖。低於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5%就是輕度消瘦,低於標準體重-標準體重×25%就是重度消瘦。輕度肥胖和輕度消瘦屬於輕度營養不良,重度肥胖和重度消瘦屬於重度營養不良。(文章最後附圖)

最後提醒大家,寶寶合理的出生和科學的增長都決定未來健康,不要讓您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佈,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