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人喜歡一個東西

怎樣才能讓人喜歡一個東西

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每個人每天都在做著“注意力”生意。

新媒體平臺上的文章用各種誇張搶眼的標題來吸引你將其點開;

商家們的廣告營銷策略不斷推陳出新,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

女孩子們每次出門前都要精心打扮一番;

潛意識裡,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你都希望別人認可你的產品;不管走到哪裡,你都希望周圍的人能夠喜歡你。

一個產品或者一個人能不能被其他人接受進而喜歡,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從客觀上來說,好的東西、美的東西,大多數人都喜歡;從主觀上來看,又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情人眼裡出西施。

那麼,如果在客觀條件無法改變,主觀因素很難預測的前提下,怎麼做才能讓人們更喜歡一件東西(或者是一個人)呢?

以下4個心理學發現,也許可以幫助你做到這一點。

01

多看效應

心理學家們通過幾百項研究,得出了一個非常堅實結論:一個人對一個事物越是熟悉,就越容易喜歡。

在多次實驗中,實驗人員讓受試者從若干件物品當中挑選出最喜歡的,結果受試者挑選出來的,都是他們熟悉的東西。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東西只要不是差到讓你反感的程度,總是接觸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喜歡。這個效應叫做“多看效應”。

就拿選擇伴侶這件事來說,伴侶的選擇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幾乎沒有任何規律和標準可以遵循。

但英國諾桑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薩克斯頓在他的文章《我們到底是如何選擇伴侶的》中指出,人們總是受到潛意識的支配,更傾向於選擇那些跟自己的家人在相貌上有更高相似度的人做伴侶。

文中講到,這裡所說的家人,不僅限於父母,還包括兄弟姐妹或者其他比較熟悉的親人。

在找到伴侶之前,我們接觸的最多的,就是我們的家人。因此,在眾多異性當中,長得像家人的異性更容易讓我們產生熟悉和喜歡的感覺。

當然,薩克斯頓也指出,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這種現象未必一定發生,只是從總體上來看發生的概率比較高。

有個推薦音樂的App,叫Spotify。這個應用最開始的推薦算法,是隻給用戶推薦沒聽過的音樂,但有一次程序出了Bug,會時不時推薦一些用戶已經聽過、甚至很熟悉的音樂,市場反應還不錯。但工程師們後來發現了這個Bug,並將其修復之後,受歡迎程度反而大不如從前。

這也印證了我們平時所說的,一開始看起來並不順眼,但吐啊吐啊就習慣了。

02

稟賦效應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Richard Thaler曾提出過一種心理學現象,叫做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已經擁有東西,評價會更高。

這有點類似於行為心理學中“所有權依戀症”的概念。當你擁有一個東西之後,無論它是有形的人、物品,還是無形的觀點、看法,你都會不自覺地更加珍視它。

當你在網上賣二手商品的時候,最開始設定的價格總是比它的實際價值更高;母校自己罵可以,別人罵就不行;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別人家的好...都是稟賦效應的具體表現。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人員把受試者分為三組,給第一組每人發了一個馬克杯,在把玩了一會兒之後,允許他們用馬克杯換取同等價值的巧克力,結果只有11%的人願意交換。

然後給第二組人發了巧克力,並在一段時間後允許他們用巧克力換取馬克杯,結果只有10%的人願意交換。

第三組是對照組,讓受試者在馬克杯和巧克力之間隨意挑選,發現選擇馬克杯和巧克力的人數幾乎是一樣的。

實驗結果表明,你先擁有了什麼,往往就會對它有過高的估值。

怎樣才能讓人喜歡一個東西

03

雞蛋理論

再進一步,如果讓人對一件東西有參與感或者對其付出勞動,更能起到這種效果。

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一家食品公司的蛋糕粉銷量很差,於是研發人員想盡了各種方法來改進配方,可客戶依然不買賬,讓食品公司相當頭疼。

後來心理學家歐內斯特發現,蛋糕粉之所以賣不出去,是因為它的配方太齊全了,導致家庭主婦們失去了“親手製作”的感覺。

他建議把蛋糕粉的蛋黃原料去掉,讓製作蛋糕的人自己加蛋黃進去,雖然增加了烘焙的難度,但這能讓家庭主婦們覺得,這可是我親手做的蛋糕!

建議被採納後,蛋糕粉的銷量果然大增。這個想法後來也被人稱為“雞蛋理論”。

類似的商業經典案例還有很多,比如,小米最初讓早期用戶參與到它的手機操作系統MIUI的功能體驗設計中來,獲得了第一批忠實的種子用戶,成為崛起的開始。

宜家傢俱讓客戶自己完成組裝,強化了產品的用戶體驗和品牌忠誠度。

“雞蛋理論”(或者“宜家效應”),表明人們具有一種行為特徵,對那些投入了大量勞動和情感的物品,會更加喜歡。

知道了這個道理,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很多年輕的媽媽們特別喜歡在朋友圈曬娃了。

04

MAYA原則

萬維剛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喜歡 = 熟悉 + 意外》。

文中講到,如果你一定要做點新奇的事情,最好能在其中加入一些熟悉的元素,在新奇和熟悉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這個觀點來自工業設計之父——雷蒙德·洛威,他曾為殼牌石油、灰狗巴士、空軍一號等多家企業做過產品形象設計,幾乎以一己之力左右了二十世紀美國人的審美。

洛威發現,在審美疲勞的時候,人們往往希望看到一些新奇的東西,但過於新奇又會讓人感到害怕而難以接受。

所以,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的設計既要大膽,又能被人所接受。這個原則被稱為“MAYA”(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的縮寫)原則。

有人在科研領域做過一個實驗,為了拿到科研經費,實驗人員把新奇和熟悉程度不同的多個課題研究交給專家組評審;

結果在這些課題當中,打分最低的恰恰是那些觀點是全新的課題,而最容易獲得經費的,是那些在已有成熟的觀點之上做出改良性創新的課題。

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風險投資領域,如果創業者的創業意向過於新奇和顛覆,通常投資人是不會出錢的,因為他們根本看不懂;

最容易拿到融資的,是那些已經在一個領域中被認為是可行的商業模式,用在一個新的領域。比如,把Airbnb說成是租房界的eBay;Uber被解釋為出租車界的Airbnb等等。

我曾聽過一種說法,如果你想加深女伴對你的感情,經常帶她去一些對她來說比較陌生的環境,是個不錯的辦法。想必也是這一原則的實際應用。

MAYA原則有點像“刻意練習”中所說的“學習區”的概念,心理學家把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分為“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三個層次,無論是刻意練習,還是生活、工作、娛樂,舒適區和恐慌區都不好,只有在“學習區”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最容易被人接受進而喜歡的東西,大多都是在熟悉和新奇之間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掌握了這些心理學知識,當你再面對喜歡的人以及挑剔的客戶的時候,應該知道該做些什麼了吧~

怎樣才能讓人喜歡一個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