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樹增資大幅下調,和晶科技到底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智慧樹增資大幅下調,和晶科技到底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三個月內,和晶科技(300279.SZ)對智慧樹的增資方案從增資7億元,驟降至增資1億元。雖然官方給出的說法是“具體的增資條款未能達成一致”導致方案出現調整,但真實情況到底如何?結合和晶科技近期的資本運作,及智慧樹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來看,此次增資方案的調整,或許“沒那麼簡單”。

2月22日,和晶科技發佈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暨股票復牌的公告。在公告中其表示,“擬以現金方式對環宇萬維進行增資,實現對環宇萬維的控股,擬增資金額不低於7億元”。

但在3個月後的5月22日,和晶科技發出關於對北京環宇萬維科技有限公司增資暨關聯交易的公告,顯示“經公司與環宇萬維的原股東多次協商溝通後,就具體的增資條款未能達成一致,最終確定由公司、袁勝軍等環宇萬維的創始團隊、其他投資方共同參與本次增資”。其中和晶科技向環宇萬維增資1億元,取得環宇萬維4.71%的股權。6日後和晶科技再發補充公告,對本次增資的環宇萬維經營情況及估值合理性作補充說明。

從7億元增資方案大幅下調至1億元,甚至還需發佈補充公告。此次和晶科技增資智慧樹,中間到底有多少信息值得推敲?藍鯨教育整理公開信息發現,此次和晶科技下調增資金額,或可從資本和業務兩個層面去探究原因。

為何從“7億”到“1億”

從資本層面來看,藍鯨教育整理和晶科技歷次增資智慧樹的公開披露信息,發現智慧樹的估值正快速增加。

和晶科技自2014年下半年起,從最初估值7000萬,到最近估值19億,不足四年的時間內估值翻了27倍。

在估值高速增長的同時,其並沒有在營收和淨利潤上給和晶科技足夠好的反饋。

智慧樹增資大幅下調,和晶科技到底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如圖所示,智慧樹最近四年營收基本做到了大幅增長,但同時其淨虧損也在逐年增加。

和晶科技自2014年起,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一直處於大幅波動的狀態。尤其是2017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2993萬元,貨幣資金為2.57億元。在該年業績本就一般的情況下,和晶科技想要給智慧樹再增資7億元——其將從何處抽調巨資給智慧樹“輸血”?

一位對和晶科技有深入瞭解的教育投資人向我們指出,“增資7億元在邏輯上講不通”。

2017年1月24日,藍鯨教育曾推送一篇名為《智慧樹袁勝軍:多年虧損後,2018年一定盈利》的文章。智慧樹董事長袁勝軍向教育行業透露了三個信息:“第一,智慧樹2018年肯定會盈利;第二,目前智慧樹已服務了12萬家幼兒園所;第三,從2017年8月起,智慧樹不再為渠道商提供簡單的推廣補貼。”

就是這三點,引起了該投資人的注意。“目前全國幼兒園不過25萬餘所,智慧樹披露的這個數字,已能佔全國一半的市場了”,

該投資人指出。在他看來,若真的佔據了全國一半幼兒園所的市場份額、取消分銷商補貼,“在這種情況下,增資7個億要用來做什麼?”

這位投資人表示,“若其披露信息屬實,和晶之前給智慧樹投了不足7億元,就已拿下全國一半的市場份額,也做出了盈利預期模型”;那這次想增資7億,“難道是要苦練內功,進而拿下全國100%的市場份額麼?這不現實”。

“我個人覺得一開始這7個億可能是要用於併購利潤的”,該投資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他看來,和晶科技2017年的經營現金流和貨幣資金無法支撐這7個億,且其實控人股權質押比例已達70%多,“目前來看能弄到7個億的渠道幾乎不存在”。因此不得不將7個億下調到1個億。

“7個億可以併購得到一個淨利潤在5000-7000萬之間的標的”,該投資人指出。在智慧樹自有利潤不足的情況下,“將其當做一個平臺、利用標的整合產生利潤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他說道。在與這位投資人溝通時,其表示“我個人推測此次增資的原因可能只有兩個——要麼智慧樹出現問題,要麼和晶要有併購上的大動作”。

各方數據顯差異

從業務層面出發,智慧樹的產品到底行不行?

藍鯨教育與數位幼教行業工作者深入溝通,他們普遍認為目前家園共育賽道主要是三家公司跑得比較快:智慧樹、掌通家園和貝聊。但據IT桔子數據顯示,貝聊的總融資額為1.33億元。單純從體量看,明顯小於智慧樹和掌通家園(智慧樹總融資額約11.6億人民幣,掌通家園總融資額約9.31億人民幣)。

智慧樹增資大幅下調,和晶科技到底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如圖,智慧樹官網顯示目前其幼教雲平臺每月在線活躍人數達1100萬人。但這一數據,與和晶科技5月28日發佈的增資補充公告中,披露的經營數據不同。

智慧樹增資大幅下調,和晶科技到底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另據艾瑞數據和易觀數據兩個第三方平臺抓取的數據顯示,智慧樹及和晶科技補充公告中部分數據,與兩家第三方平臺提供的也並不相同。

現在,我們以和晶科技補充公告為準,601.8萬人(年度月活平均值)÷11.82萬所(覆蓋幼兒園數量)≈51人(每個覆蓋的幼兒園月活用戶平均數量)——按此計算2017年智慧樹覆蓋的每個幼兒園,平均一個月共有51人使用智慧樹APP,覆蓋率有限。

如今業內,以掌通家園、智慧樹為首的形形色色的家園共育平臺使用效果到底如何?

儒靈童董事長萬愛明對藍鯨教育表示,“目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家園共育平臺,更像是教育管理和信息傳遞的一個載體”。

在他看來,所謂的家園共育平臺,最重要的是提供優質內容,讓家長對產品的認可度提高、產生信用價值後,從而形成產品的名譽及後續的變現能力。

沒有作為先決條件的“優質內容”,後面的都是“空中樓閣”。如果僅做成一個信息傳遞的平臺,提供的內容沒有讓家長感受到對孩子教育有意義,就無法產生轉化的動力。

“幼兒教育是系統化的思維,絕不是K12那種知識的給予”,萬愛明分析道。“幼兒教育更多的是情感的傳遞、家長的陪伴、老師的觀察和家園之間的統一”,因此家園共育平臺需成為支撐幼兒教育的骨骼,而不是單獨拿出來的一個產品。“將產品與教育割裂開,就永遠無法實現教育本身的價值”,他說道。

因此無論是哪一個家園共育平臺,都不應以技術主導去做幼兒教育,而是應利用技術支撐教育。“中國今天的幼兒教育中,知識和技能的部分在幼兒園差不多就能完成,不需要平臺”,萬愛明表示。但他認為,“行為習慣、素質教育、品德教育乃至情感培養,都需要家長的配合和陪伴。此時需要家園共育平臺輔助,但平臺永遠是工具,內容才是主體”。

家園共育平臺的價值不能否定,但已不適合如今素質教育的需要。“家園共育平臺真正要解決的,是‘70-80%的家長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消費者’的錯誤觀念。平臺需要提供真正優質的目標、方法和內容,成為幼兒教育目標落地的驅動”,

他說道。

最後萬愛明表示,互聯網思維可以解決和降低家長的煩惱,但不能在根本上改變和解決幼兒教育裡面德育、習慣、性格、情感的落實。“幼兒教育的‘育’,當下的家園共育平臺解決不了,但這些平臺最根本的任務就應該是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