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灣區」這麼牛爲何?

在人類工業文明崛起之後,世界超級城市群大多分佈在灣區。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帶地區。美國的兩大灣區分別是紐約和舊金山灣區。美東的紐約灣區,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製造業中心,人口達到6500萬,佔美國總人口的20%,製造業產值佔全美的30%以上。

數據顯示,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灣區”這麼牛為何?

美國西部的舊金山灣區總人口數在700萬以上,硅谷就在這一區域之內,這一灣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發中心。東京灣區,則以先進製造業、金融和化工業為主,GDP佔日本全國的40%。東京灣還集中了日本最優良的港口群,包括了橫濱港、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橫須賀港等六個港口,年吞吐量超過5億噸,是日本與全球的“貨物通道”。“灣區”為什麼會這麼“牛”,無一例外都成為各國的經濟中心?

數據顯示,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灣區”這麼牛為何?

最直接的原因是瀕臨大洋的地理優勢,這意味著發展工業,或者必要生活資料運輸會享受最低的物流成本。在工業時代的物流成本優勢,奠定了灣區的產業先發優勢。之後,無論產業如何變動,灣區都能夠順應變革,一直保持著在一個經濟體內的領先位置。比如,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是世界公認的知名三大灣區。它們最初勃興於人類工業時代之初,但到了21世紀,它們依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地帶。得益於改革開放,珠三角最初也是成為了“世界工廠”,然後隨著轉型升級的推動,這一地區正發生一場翻天覆地的鉅變,“中國製造”開始向著“中國創造”邁進。

數據顯示,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灣區”這麼牛為何?

此外,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長三角相對珠三角,其實有著縱深更大的腹地、更發達的工業基礎以及更完善的文教衛資源,但如今,在很多領域,珠三角卻早已一騎絕塵。這背後的根源在於地區的“先發優勢”。以IT製造業為例,它最顯著的特點是產業鏈極長,比如手機整機廠,它需要數千家供應商。硬件製造巨大的固定投資,意味著它們無法輕易遷移,最終形成在一個地區不斷積聚的“主動循環”,最終推動區域經濟總量的不斷膨脹。

數據顯示,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灣區”這麼牛為何?

廣東省有關部門曾援引數據指出,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規模為1.36萬億美元,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6500萬標箱,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達1.75億人次。產業結構也頗為優質,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港澳地區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均在90%左右,內地9市制造業基礎雄厚,已形成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

數據顯示,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灣區”這麼牛為何?

粵港澳三地在經貿、技術、金融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交流,正進入全面、深層次合作階段。某種程度上講,珠三角的崛起本身就得益於“粵港澳大灣區”。因為,港資一直是廣東製造業資本的主流。但是,當“粵港澳大灣區”要轉型升級,真正進軍世界經濟版圖的“高地”的時候,這一“灣區”的融合卻還需要不斷克服一些障礙。很簡單的道理是,香港目前實行的金融體制、經濟體制和內地差異很大。比如,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人員的流動還不能做到“完全平滑”。

數據顯示,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灣區”這麼牛為何?

此外,另一種要素——資金更是如此。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金融市場卻被稱為“境外市場”,它並沒有和內地完全連接起來。無論是股權資本,還是債務資本,港澳和內地的雙向流動,還需要很多“審批程序”以及面對背後的行政成本。與此同時,香港低稅和資本自由流動這兩大“優勢”,客觀上也導致了珠三角內地城市的很多高端要素不斷流向香港。而且,很多方面的流動是單向的,而非雙向。可以說,要有效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和世界上其他“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存在著不同的經濟體制和文化心理。

數據顯示,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灣區”這麼牛為何?

作為珠三角的經濟“樞紐”和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廣州如何發揮其“樞紐”價值,將是這一新興灣區未來整合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