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細菌耐藥,協和醫院有辦法!

(本報記者 郭晶)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細菌耐藥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球公共健康領域的一項重大挑戰。細菌耐藥嚴重威脅公共健康,已經到了“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的地步。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徐英春教授團隊創新性地建立了針對遏制細菌耐藥的臨床實驗室綜合應對體系,覆蓋前沿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研究、產品研發評價及示範模式推廣,形成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有效遏制了國內細菌耐藥形勢的進一步惡化。此項研究榮獲北京協和醫院2018年度醫療成果獎二等獎。

組織細菌耐藥監測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以臨床流行的重要耐藥菌為著眼點,團隊在國內開創性地組織了多項大規模細菌耐藥性監測以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得到我國耐藥病原傳播現狀和細菌耐藥性變化趨勢,為抗菌藥物使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應對細菌耐藥,協和醫院有辦法!

在國內首次連續15年對腹腔感染革蘭陰性病原菌的病原譜及藥物敏感性進行了多中心調查研究。完成迄今國內參與中心數及研究菌株數最多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多中心分子流行病學橫斷面調查,覆蓋全國27省、45市的69家三甲醫院,研究菌株數1141例。在國際上首次發現15種新的MRSA多位點序列型。國內首次通過多中心研究報道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徵,為其臨床預防、治療及院內感染控制提供分子流行病學依據。國內首次通過多中心研究報道中國二級醫院社區獲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藥性,揭示了二級醫院社區獲得性感染的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以及卡他莫拉菌等病原菌的耐藥性,從而為抗菌藥物使用策略提供更加準確的依據。

此外,國內首次報道了由人型支原體引起的成人腦膜炎病例、首例隱秘桿菌引起的心內膜炎感染,為疑難罕見感染性疾病的準確診斷不斷積累經驗,併為臨床正確治療提供了有效支撐。

開展病原研究、新藥評價和產品研發

針對重要耐藥菌耐藥機理和致病機制,團隊開展國際前沿基礎研究,以闡明病原耐藥發生、發展、傳播的科學規律,為尋找可有效遏制病原耐藥出現、切斷耐藥病原傳播的方法提供科學基礎。

國際上首次闡明卡他莫拉菌對大環內酯類耐藥機制,首次報道調節子MarR+外膜蛋白YedS導致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CRE),發現了中國第二例高致病RT027型艱難梭菌並進行機制研究,為醫療機構院感控制部門有針對性地改善院感控制措施以及後期的效應評估提供了科學依據。

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多個新研製成功的抗菌藥物,以及國外已批准、國內未上市的新型抗菌藥物的體外活性研究,評價新藥在我國應用的潛力與價值,為其臨床應用提供數據基礎。

團隊還通過承擔國家“863”項目、橫向合作等方式,支持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微生物檢驗產品的創新研發,特別注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究與評估,推動相關產業進步及技術升級,並增強國內醫院對國產產品的認知。

國內首次研發成功以聚碳酸酯作為基質的自主研發血培養瓶,產品與進口的美國BD BACTEC FX200 全自動血培養儀比對,總體一致率達95%以上,設備及耗材產品已經獲得CFDA註冊批准。國內首次研發成功通過計算機智能圖像識別判讀藥物敏感性產品。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智能識別、人工智能訓練等技術方法,合作研製了藥物敏感性計算機智能圖像識別判讀系統。

應對細菌耐藥,協和醫院有辦法!

建立行業標準,進行人才培養和交流

團隊注重推動行業水平均質化發展以及前沿進步。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CARSS)的質量管理中心,建立了標準、規範和共識,國內首次牽頭起草併發布了《尿路感染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診斷》、《細菌性腹瀉臨床實驗室診斷操作指南》等中國衛生行業標準,並組織開展全國性質量管理工作,提升國內病原耐藥檢測的整體水平。同時,通過充分發揮團隊的技術實力優勢以及輻射能力,為全國病原診斷行業培養、輸送優秀骨幹及青年人才,是首批國家衛健委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實踐培訓基地。

團隊2013年成為歐洲感染性疾病學會首個亞洲合作中心。在此基礎上,協和已經成功組織了兩屆中歐高峰論壇,組織建立了華人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委員會(ChiCAST),也是我國首個抗菌藥物敏感實驗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全球華人臨床微生物暨感染學會(GCACMID)理事長單位。

項目已獲得豐碩成果,包括髮表文章129篇,制定衛生行業標準4項,獲得專利4項,培訓國內行業人才萬餘人次,直接經濟效益2600餘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