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從中國獲取巨大好處,美國想照樣複製,清朝的回覆令人意外

1840年爆發的中英鴉片戰爭,最終以1842年雙方簽訂的《南京條約》為終止。古老的東方帝國被拖入西方人主導的世界體系之中,條約成為改變帝國的制度載體。

作為這場戰爭的旁觀者,美國人對於這場戰爭及戰後條約的感覺極為複雜。英國人的《南京條約》獲得了“五口通商”的權益,美國人不放一槍,也沒有任何外交努力,就能將商務貿易活動擴展到中國沿海地區。但是,美國人對於英國的炮艦政策又不滿意,這與他們的自由通商原則不相符合,也影響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經濟利益,影響它的太平洋商業擴張計劃。

英國從中國獲取巨大好處,美國想照樣複製,清朝的回覆令人意外

《南京條約》簽約現場

1842年3月,鴉片戰爭還沒有最後結束,美國政府派出它的東印度艦隊司令加尼(Lawrence Kearny)率星座號等三艘軍艦來華,目的是考察美國商人在華的處境,以及美國的商業利益是否損失。美國艦隊沒有捲入中英戰爭,但是英國人通過條約“獲得好處和達成商業協定”的做法吸引了加尼司令。

加尼在廣州海上逗留數月之久,在得知中英《南京條約》相關細則之後,他就立即寫信給中國的兩廣總督,要求美國公民在華經商享受如英商一樣的最惠國待遇。不過,與英國人不同,有理想主義的美國人是反對鴉片貿易的。

加尼還指示美國在廣州的商務代表,“要對那些懸掛美國國旗從事鴉片販賣活動的美國船隻進行取締行動”。當時,有一艘美國商船美國商船阿瑞爾號(Ariel)參與裝載鴉片,就被加尼下令吊銷了營運執照。

英國從中國獲取巨大好處,美國想照樣複製,清朝的回覆令人意外

《南京條約》

加尼代表了美國政府當時想與中國建立平等商業關係的願望,“美國要尋求公平的待遇,不是賞賜,而是一種權利,大清皇帝應任命高級使臣同美國代表談判簽訂條約”。當時美國對華貿易額已遠遠超過美國對整個南美的貿易,所以與中國訂立條約確實是個非常迫切的需要。

中英《南京條約》對美國確實是個誘引,美國國會立即召開會議,以商討對策。泰勒總統向國會發表特別諮文時,強調中英條約中關於五口開放內容,認為美國也要考慮取得這些權益,並建議國會撥款支持政府派遣外交官前往中國談判。最終,美國國務卿韋伯斯特起草了一個草案:

委任一名使節駐在中國,密切關注美國公民利益,授予他與中國地方當局交涉,並且準備在必要時,在本國政府的指示下與清帝國高級官員交涉,甚至通過他們向皇帝本人轉達。

英國從中國獲取巨大好處,美國想照樣複製,清朝的回覆令人意外

19世紀美國的商船

1843年夏,美國外交官顧盛(Caleb Cushing)攜使團,乘坐戰船密蘇里號(Missouri,開赴中國。顧盛到達澳門後,立即致信清政府護理兩廣總督程矞採,要求進京與清廷中樞談判訂立商約的事情。

顧盛的想法是以提出進京面見中國皇帝、遞交國書為由,逼迫清政府答應與美國簽訂類似於《南京條約》的商約。當時的清朝,剛剛被英國人打怕了。所以,對這突然冒出來的“米夷”心存疑慮,當然不希望這洋人進京面聖,但是又害怕美國人再搞一次炮艦外交。所以,拖延時間成為廣東地方當局的對策。

外國使臣進京面聖,這在當時是不合禮法的,對於清廷而言,這可能比割地賠款還嚴重,事關天朝臉面,洋人怎麼能進京呢?

英國從中國獲取巨大好處,美國想照樣複製,清朝的回覆令人意外

顧盛

在顧盛強烈要求進京的情況下,護理兩廣總督程矞採有了兩手準備。一方面,他上奏道光皇帝,說明原由:

米利堅國來粵貿易,百餘年來,未通朝貢,今使臣顧盛籲懇進京,並有全權公使之稱,商議相交章程,立定和好條約之語,其意在仿照英夷,並欲駕出其上,已可概見。惟該使臣並不進省求見,番船乘風行駛,旬日可達天津,倘粵省未經奏報,而畿輔近地海口猝見夷船,殊滋疑慮;且恐夷情阻隔,或激成釁端。

另一方面,程矞採通過各種渠道對顧盛進行勸阻,說什麼外國使臣進京“殊與體制未協”,“既無熟識之官員可以照料,又無諳曉語言文字之通事可以傳話往來”。

英國從中國獲取巨大好處,美國想照樣複製,清朝的回覆令人意外

兩廣總督衙門

在大清國君臣看來,外國使臣進京談判簽約是嚴重損害天朝體面的事情。《南京條約》使大清帝國的威嚴遭到嚴重損害,在清政府眼裡尊嚴比什麼都重要,甚至比具體的國家利益還重要,因為這關係到少數人對多數人統治的權威。

因為使臣進京是清政府不可逾越的底線,也就成為美國人在談判中的制勝法寶,這成為顧盛手中確保簽訂條約的槓桿。似乎只要美國人不再堅持進京簽約,其他的條件都好談,畢竟天朝只要面子,不要裡子。

這場談判最終又是什麼結局,且聽後文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