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爲何不裝備梟龍戰機?

用戶5780196713


梟龍戰機是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一款第三代多用途戰鬥機。它以高性價比活躍於世界軍工市場,受到許多國家關注。

但是作為製造者之一的中國,卻遲遲沒有裝備這樣一款戰機,這是為什麼呢

想要知道問題所在,我們得先將問題的主角拿來說一說。梟龍戰機是一款多用途準三代戰鬥機,動力方面採用了ws13發動機,加推力達81.4千牛能夠實現超音速飛行。火力方面,作為一款輕型戰鬥機,梟龍戰機的武器掛架多達七個,除了常規的近距離空空格鬥導彈外,還能夠掛載反艦和反魚雷導彈,其總外掛能力可以達到3.6噸。雷達可以跟蹤40個目標,並同時能夠對其中兩個發動攻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梟龍戰機採用了新一代四冗餘度縱向電傳操縱系統,這使得梟龍戰機既有傳統機械系統的可靠性,又具備電傳系統的高操作效率,再還節約了成本。綜合來看,新生兒梟龍戰機在三代機中有它的一席之地,甚至相對於老牌三代機如f16的老型號,梟龍戰機還有一定的優勢

既然梟龍戰機真的有這樣優異的性能,那我人民解放軍為何不列裝呢?誠然,相對殲7系列和米格21系列,梟龍的的確確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與巴基斯坦不同的是,我人民解放軍在中輕型戰機裡已經有了殲十。而殲十作為我國高度自主研發的戰鬥機,無論在航電還是武器系統等方面,相對梟龍又擁有全方位的優勢。

換句話說,梟龍戰機很好很強,但是它還不夠強,在我解放軍的殲十面前,基本不夠看。自然也就沒有引入的必要了。

或許還有人疑惑,中國殲七這款在當年相當優秀的二代戰鬥機,我國生產了數千架,目前也並沒有退役,說明中國對於低端戰鬥機是有需求的。為什麼不列裝梟龍戰機來取代老舊的殲七系列戰機呢?是的,現代空戰中,已經沒有殲七這種二代機的立足之地了

。高強度的電磁對抗與雷達博弈,需要優秀的三四代機去完成。

殲七戰機,在中國其實處於一種食之無味,棄之有肉的雞肋地位。繼續服役吧,沒有足夠的性能打高強度的空戰,退役吧,幾百上千架的規模勢退役必形成巨大的空白,中國優秀的飛行員數量定會大大減少。對於殲七戰機,祖國或許有更多考量,比如改進成無人機?這裡不贅述了。

再者,梟龍戰機再便宜它也是戰機,就算只需要幾百萬美元乘以殲七戰機的數量它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再加上要重新建設全新的保養系統,又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是的,中國現在是有錢了,但是我們不能像印度那樣隨性,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殲20正在緊張的服役後期,全新一代戰機也在構造當中。優秀的人總是要向前看的嘛!大國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去研發更加先進的戰鬥機,殲七殲八的位置可以慢慢由蘇27系列和殲十系列來頂。至於梟龍戰機,對不起,中國真的不需要梟龍戰機


利刃巨透社


梟龍戰機是一款性能中庸的要地防空戰鬥機,經過不斷改進成為三代機的佼佼者。它的設計開發全部都是中國成飛集團負責的,只因為為了照顧巴基斯坦擁有自己航空工業的心情,便將全部技術資料和設備移交給巴方,在巴基斯坦旁遮普邦建立總裝基地,巴基斯坦也將其視為國產戰機向全世界推廣,這個時候中國要自己裝備的話幾乎要向巴基斯坦交錢了,這是國內軍工業也不可能容忍的,因此國內空軍部隊至今沒有列裝梟龍戰機的案例。

梟龍戰機的設計是基於對戰鬥機的航程沒有太高要求、面對南亞三哥的高精尖空優戰鬥機也不敢奢望有太好的高空優勢的巴方實際需求而定的,巴基斯坦要求賦予梟龍戰機的技術優勢僅僅是較全面的中低空支援能力,以及配合巴基斯坦空軍主力機型F-16戰機的有限作戰性能。這就與幅員遼闊、強手如林也有沒有西方先進三代機的中國需求背道而馳了,我們需要的是殲-10這樣具備強大多用途作戰能力的裝備。

解放軍也不會滿足於獲得輔助三代機作戰的一般機型,我們的追求是匹敵F-16甚至F-35的高性能三代機或者四代機,因此在上世紀末的90年代一邊積極引進俄羅斯的蘇27戰機、一邊又大力發展國產的殲-10系列,最終實現兩者之間的高低搭配。再考慮到中國已經裝備了3000架殲-7和殲-8等二代機,完全不缺少與三代機搭配使用的低端要地防空戰鬥機,這也就沒有了裝備梟龍戰機的必要。當然,這並不是說梟龍戰機的性能只配擔當輔助角色,而是它的研發設計是基於巴基斯坦的需要確定的,對於我國空軍來說是不必要的存在。


利刃軍事


因為梟龍戰機是一款輕型戰鬥機,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土範圍較大,同時作戰需求較多的國家來說,裝備這樣一款戰機是十分不合適的。

梟龍戰機屬於輕型戰機,對於巴基斯坦等這樣的國家,裝備使用起來還是很實用的,首先是價格低廉,其次是技術難度低,而且性能已經能夠足夠滿足作戰需要。而中國,則面積十分廣大,需要防禦的區域又實在太多,因此使用梟龍這樣的輕型戰機是無法滿足需要的。

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從俄羅斯進口戰機時,當時俄羅斯首先展示的是米格29戰機,但是當時的中國方面負責人就認為這種航程較短的戰機無法滿足中國空軍的實際作戰需要,更需要的是像蘇27這種擁有大航程重型戰鬥機。

同時,現代戰機越來越往重型化發展。比如第三代戰機,隨著多用途化的發展,琦在不斷的改進過程中噸位也越來越大,比如美海軍的F/A18E/F戰機在不斷改進之後,就幾乎成了一款重型戰機。而像五代機,由於隱身需要,外加武器內置、大油箱等等因素,無一例外都是重型機。

而中國之所以研發梟龍戰機,可以說是轉為巴基斯坦等這樣的國家研發的,國土範圍小,同時作戰需要不大,梟龍這樣的物美價廉的輕型戰機實際上遠比陣風、蘇30等這些戰機更具有吸引力。


僱傭兵


性能難以滿足我們現在需求,梟龍是作為廉價三代機解決方案而存在,其前身是與巴基斯坦上世紀80年代合作的超七計劃,依據巴基斯坦這種第三世界窮國國情而設計的。

上世紀80年代是中美蜜月時期,更是美巴蜜月時期,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每年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給巴基斯坦。那時候巴基斯坦空軍以此購買了批F-16,也經美國同意,以美援向中國定製以殲-7為基礎,大量使用西方設備,改進的戰鬥機,那就是超七計劃。


但是因為眾所知道的原因,中美關係惡化,我們被制裁,而巴基斯坦因為支持中國也被斷了美援,超七計劃缺乏資金支持,又斷了西方設備來源只能胎死腹中,但整個進度已經過半,巴基斯坦已經投入大量資金。

當時巴基斯坦是打算放棄的,但是成飛相當夠意思,不希望就這樣白白打水漂,再三建議下保留項目,暫時凍結。到了新世紀,隨著我國航空技術發展,以及俄羅斯的參與,原計劃中的西方設備完全可以被取代,雙方繼續推行,才有了現在的梟龍。


而梟龍的研發設計,是充分考慮到巴基斯坦國情進行取捨,其性能進行了很多方面進行放棄和弱化。

其弱化的第一個方面是在結構上,梟龍的機體結構設計是沿用了殲-7的設計佈局,飛機整體改動需要做一大堆靜力分析,比較費錢費時,沿用之前超七的整體結構,無疑最省錢省時間。
其二是複合材料,


雖然當時我國已經完全攻克了複合材料技術,但是考慮到成本較高,而且巴基斯坦沒有維護複合材料的能力,所以梟龍除了起落架等極少數部位,未使用複合材料,大量使用硬鋁合金,因而梟龍在結構重量方面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其三是飛控電傳,我們當時在殲-10上已經使用國際先進的三軸四度餘完全數字電傳的飛控技術,但是梟龍採用相對廉價的混合式電傳操縱系統。

在縱向採用了數字式全權限四餘度加兩餘度模擬式電傳操縱系統,控制機動性能最關鍵的襟翼、全動平尾;橫向則採用數字式兩餘度有限權限控制增穩,以機械式操縱系統為備份,控制方向舵和副翼。簡單言之,就是省錢。



同屬梟龍戰鬥機這種輕型戰鬥機更適合巴基斯坦這種國土面積小的國家,其航程和作戰半徑小的缺點,不是問題。

所以說更適合巴基斯坦這種國土面積狹小,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並不適合我國國情和需求,他是個廉價的三代機解決方案。值得稱道的是成飛在這樣的框架下,通過優秀的設計佈局,通過設計進行彌補性能。

除了哥特式大邊條設計大幅度提高亞音速升阻比,其PPC處理器的WMMC航電構架和DSI進氣道非常出色,完全是三代半水平的神來之筆,而且花費低廉,性價比非常之高。

商用PPC處理器加WMMC航電構架,使得梟龍在航電上不輸給三代半戰鬥機水平,巴基斯坦自己的說法梟龍的處理速度是其F-16C/D的20倍。


DSI對於減重效果非常好,有效的平衡了弱化所帶來的重量代價。


五嶽掩赤城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因為本身梟龍就是一款專門為巴基斯坦量身定製的戰鬥機。那麼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適合巴基斯坦空軍的梟龍戰鬥機,未必就適合中國空軍。因為兩國空軍的定位明顯是不同的,潛在的對手也是不同的。和中國空軍現役的殲-10、殲-11等主力戰機相比,梟龍也顯得有些“落後”。雖然該機確實廉價又好用,但是我們自然是看不上的了!讓我們以一組數據來看中巴兩國的本質不同:2017年,中國的國防支出預算已經突破萬億人民幣。與此同時巴基斯坦才有80多億美元,儘管和往年相比漲幅較高,不過摺合人民幣也就500億左右。一萬億和500億的差別有多大?

由於巴基斯坦本身經濟實力有限,相應的軍費支出也不會太多。巴基斯坦空軍在選購戰鬥機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像印度那樣“只賣貴的,不買對的”了。梟龍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廉價,它瞄準的是中低端高性能的需求市場,比起西方和俄羅斯的三代機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梟龍單價只有800萬美元左右,而法國的陣風是1.1億美元。買二手的F-16、米格-29、幻影2000初始價格倒也便宜,關鍵後續的維修和保養又是個問題。

安裝了先進的航電設備和武器系統的梟龍足以對抗米格-29、幻影-2000、早期型號的F-16,因此巴基斯坦空軍對這款中巴合研的戰鬥機也是相當的滿意。

另外,中國幫助巴基斯坦籌建了梟龍生產線,這無疑也有助於巴基斯坦提高本國航空工業實力,掌握相應技術、培養相關人才。這款戰鬥機還有著很不錯的外銷前景,巴方還可以通過梟龍將國產戰鬥機出口向第三世界國家。而我們,當然有更好的選擇!


攔阻著艦


中國空軍為什麼不裝備梟龍戰鬥機呢?

梟龍戰機是一種全天候、單發、單座、輕型超音速戰鬥機。梟龍戰機面世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巴基斯坦空軍大量裝備梟龍戰機並已形成戰鬥力了,而且梟龍的改進版也都已出來了,但我們中國的航空部隊卻從來沒有裝備這種裝備。這讓國人很納悶。中國為什麼不裝備梟龍戰機呢?是梟龍戰機落後嗎?這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梟龍戰機是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專門為巴基斯坦研製的單座輕型戰機。在研製梟龍戰機的過程中,是以中國出技術、巴基斯坦出美元入股的形式研製的。梟龍戰機差不多完完全全就是為了滿足巴方空軍需要而誕生的。因此,對巴基斯坦空軍來說,梟龍戰鬥機是一種物超所值的型號,它可以較好的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而中國已經裝備了同為輕型戰機的殲10,如果再裝備梟龍的話顯然有點沒有地方用武。

其次,梟龍戰機是一款外貿型戰機。作為一款外貿型的戰機,梟龍戰機主要機要構造對外不沒有隱秘可言,因此不適於中國空軍批量裝備。目前,梟龍戰鬥機主要是用於出口巴基斯坦,經過多年努力也出口到了緬甸,如今又傳出尼日利亞已經確定將要購買中巴聯合研製的梟龍戰鬥機。這也是繼緬甸之後購買梟龍戰鬥機的又一個國家。尼日利亞在2018年國防預算中共支出3600萬美元購買梟龍戰鬥機。

再次,梟龍戰機屬於二代半戰機。梟龍戰機是對已經封存多年的超7進行升級改造,加入了很多三代機元素的戰機,由單純的殲擊機升級為多功能通用戰鬥機,二代機的本來面貌加上成飛搞殲10的經驗,搖身一變成為二代半。雖然他的評價很高,但他畢竟只是個二代半戰機。與中國空軍裝備的殲10三代中型戰機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

解答完畢。


懷疑探索者


因為梟龍這款戰機,對於中國空軍來說,確實有點落後!綜合來說,梟龍勉強算是一架三代機,但綜合作戰能力只能達到初期三代輕型戰機的水平,比如說早期型F16。


梟龍的定位就是一款價格低廉,但擁有還不錯戰鬥力的飛機,就是說性價比比較高,這對於那些軍費不足但面臨較大防空壓力的國家來說,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對於中國空軍來說,就稍顯不足了。我兔主要對手,都已是三代半戰機為主力,四代機展露鋒芒。而中國空軍的主力也是三代機由殲10和殲11為主,未開四代機很可能由殲20和殲31形成高低搭配,這個時候再裝備一款綜合作戰性能明顯低於上述四種戰機的梟龍,顯得就有些多餘了。

梟龍戰機並不會在中國空軍的作戰序列中發揮有效作用,而多一款梟龍反而會增加不少後勤保障負擔。綜合來說,裝備梟龍是弊大於利。簡單來說,就是中國空軍沒有適合梟龍的位置,這就是中國空軍沒有裝備梟龍的原因。


沐浴青春


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中國梟龍戰機

梟龍戰機是我國研製生產的一款單發輕型多用途戰鬥機,通過不同作戰類型機載武器的搭配組合,可以適用於制空、對地、反艦等多元化作戰任務,是一款優秀的三代機,已經被巴基斯坦空軍所採用,與此同時,更多國家空軍也對梟龍戰機表現出了採購興趣,未來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出口範圍。隨著相控陣機載雷達以及新一代機載武器的裝配使用,梟龍戰機完全可以達到三代半戰機的標準,在國際市場上不斷增強競爭力。這樣一款優秀的戰機,為何我國空軍並沒有裝備,相當一些人感到奇怪。

有人會說,梟龍是外貿機型,所以中國空軍沒有裝備,其實這並非主要原因,這裡可以舉個現成例子,中國防空導彈產品當中有一款“凱山”中近程導彈,就是用於外貿出口的,但後來也加入了中國自用裝備的序列,被命名為紅旗-12。原因很簡單,防空方面講究體系化,防空層次有不斷精確的細分,相應的就需要不同作戰空域的防空裝備,凱山導彈雖為外貿,卻恰好滿足了中國防空建設的體系化需要,填補了一個空擋,所以出口轉內銷,成為我軍的裝備。

空軍戰鬥機的使用情況就不同了,一個國家的空軍,對於戰鬥機的使用,會盡量避免機型多樣雜亂的現象,以避免由此可能帶來的後勤保養方面的問題,舉例來說,像美國空軍戰鬥機,主要就是F-15和F-16,俄羅斯空軍戰鬥機,主要是蘇-27系列和米格-29系列,重型機和輕型機搭班組合,中國空軍也一樣,如今新一代的重型機就是殲-20,輕型機就是殲-10C,機型少,後勤保障上會省去很多麻煩。假如中國空軍裝備梟龍戰機,顯然就和殲-10C作用重複了,這在後勤保障上就會增加很多流程和環節,特別是在戰時條件下會引發很多不便,會嚴重影響空軍戰鬥力的發揮。


兵工科技


三個字:看不上!

梟龍戰機(中國編號FC-1,巴基斯坦編號:JF-17),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同投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所屬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等單位聯合研製,巴基斯坦空軍參與開發的全天候、單發、單座、多用途戰鬥機 。梟龍戰機是一款輕型戰機,空重不到7噸,最大起飛重量14噸,最大載彈量不到四噸。雖然個頭小,但是梟龍是不折不扣的三代機,梟龍戰鬥機具有突出的中低空和高亞音速機動作戰能力,較好的截擊和對地攻擊能力,較大的航程、留空時間和作戰半徑,優良的短距起降特性和較強的武器掛載能力。

梟龍戰機2004年首飛,2007年巴基斯坦開始生產,目前在巴基斯坦已經裝備了5箇中隊,與F-16一道成為巴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在中國的支持下,梟龍戰機目前已經系列化發展,比如研製了雙座型、以及加裝空中加油設施及未來加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等措施。除巴基斯坦外,梟龍戰機已經出口至緬甸、尼日利亞等國。

梟龍戰機目前發展勢頭不錯,自誕生以來很多中國軍迷就想梟龍是不是會進入中國空軍服役。尤其是考慮到我國目前還保留有超過500架的殲7等二代機,而強-5退役後的缺口也沒有其他機型替補。今年春節晚會上,裝備殲-7的南部戰區空軍95156部隊向全國人民拜年,在殲20、殲16已經服役的今天,竟然還有部隊用著寒酸的老7,著實讓人心疼。心疼之餘,很多網友會問,皮實耐用又便宜的梟龍難道不是殲7的最合適接班人嗎?難道不能給梟龍一個轉正的機會?

答案是:梟龍沒有這個機會。原因嘛,也很簡單:看不上!

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國防建設投入也開始大手筆的花錢,雖然我們比起美國來還是差得遠,但是人民軍隊已經不是那個給什麼要什麼的窮酸樣了,而是要什麼就研製什麼或者買什麼的大款了。尤其是重點建設的空軍,現在是殲20、殲16、蘇35、殲10C這樣的頂級戰機伺候著,怎麼會抬眼皮子看上梟龍呢?

實事求是的說,梟龍是一款相當湊合的戰機,因為它是為巴基斯坦量身定做的。梟龍作為一款羽量級戰機,本身就身板小、腿短、近視,而且為了將就巴方羞澀的錢包,連電傳飛控、機身複合材料等方面都是就簡。有人說,梟龍雖然能力一般,但是性價比高啊,可以大量替換殲7、強-5之類的戰機。這句話乍一聽是挺有道理的,畢竟我們又不是中東土豪,買東西只挑貴的,還得精打細算。但是以下幾個原因決定了梟龍不會是中國空軍的菜:

第一、戰機換代不可能按照1比1的比例來,連財大氣粗的美軍也辦不到。由於換代機型性能脫胎換骨的提高,只需要較少的新機型就能有效的替代原來的老戰機。比如美國用幾百架架F-15就替換了幾千架F-4。中國數百架殲7也不用那麼多的新戰機替代。

第二、談性價比的前提是性能方面過得去。梟龍作為一款戰鬥機性能太差,即便跟周邊的低檔戰鬥機F-16比也不是個兒,中國空軍要梟龍幹嘛呢?中國空軍目前的對手可是裝備著世界最一流裝備的世界頭號軍事強國及其僕從國軍隊,讓梟龍上不是去送人頭嗎?

第三、殲10系列的存在和發展使得再裝備梟龍失去了意義。殲10作為一款與F-16同一級別的中型戰機,無論是制空還是對敵,效能都優於梟龍。在中巴組織的雄鷹系列聯合演習中,殲10在空戰中全包線壓制梟龍。有了殲10,還要梟龍幹嘛?況且如果裝備梟龍,空軍還得重新為梟龍建立一套後勤、維護系統,採購單價上節省的那點錢都不夠填這個窟窿的。

第四、梟龍是中巴聯合研製的,巴方有50%的權益。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採購上幾百架梟龍,賺的錢有一半是要分給巴基斯坦的,中國軍隊又不傻。

所以,梟龍這款小飛機是我們幫助巴基斯坦研製用來噁心印度的,是一款低檔外貿性質的戰鬥機,目前志存高遠的中國空軍是瞧不上了。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在悟空問答每能碰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此其一。要問“梟龍”為何沒有裝備我軍,道理非常簡單,它非常適合巴鐵這樣的國家,因其航程較短,在我廣袤的國土上無法施展,從研製之初,中巴兩國的設計思想就是,作為一款輕型制空而具備多用途的戰鬥機,為穩固巴基斯坦空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印度作為巴基斯坦鄰邦,始而貶損“梟龍”,甚至無視它的存在,當它研製國產一款與之“梟龍”性能相差無幾的LCA戰鬥機之時,才發現“梟龍”威力之重,突然發現,自己買了那麼多的三代飛機,“梟龍”的出現,使之多年努力化為烏有,因此著急忙慌地要求俄羅斯停止供應“梟龍”配套的發動機,可見“梟龍”之好,超出想像。

一售緬甸。我國不裝備,並不代表“梟龍”不好,“梟龍”之好,好自不售外銷。“梟龍”出世的幾年間,國際社會都在觀察,這到底是一款性能怎樣的戰鬥機,印度掣肘不成,打了廣告;巴鐵用之多年,威風有加,投入實戰,經得住考驗,正是最大的廣告;它的價格非常有誘惑力,相當於美製F-16戰鬥機2/3還多的性能,夫復何求。因此成功銷售緬甸,並不意外。

遍地開花。埃及有塗裝,傳說“梟龍”,在傳說中成就一個個佳話。都願相信,是美的,是好的,都會開花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