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鍔不英年早逝,他以後會是什麼發展?

洞庭一葦1188



我覺得蔡鍔是近代史少數幾個“死得其時”的歷史人物,他沒有得罪之後華夏政治舞臺上唱主角的各大勢力,在迫使袁世凱廢除帝制後死去,真的太恰當了;如果蔡鍔不英年早逝,那麼他可能就會有後來兩個主角打交道了,但是從蔡鍔之前表現出來的保守主義傾向以及對暴力革命的厭惡,他很有可能同時得罪後面兩位主角,那麼他的評價可能還不如陳炯明。


我看有人說蔡鍔是軍事天才,此言大謬,蔡鍔確實是近代極少數從日本士官學校正經畢業成績還不錯的中國人,但是在他整個軍事生涯中,他並沒有顯示出什麼特別的軍事才華。


首先,蔡鍔並不是從小立志從軍的,他最開始是拿著袁世凱的留學經費去日本讀商業的,只是因為回國參加唐才常自立軍起義失敗,不得已改名換姓讀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其次,蔡鍔這個人性格比較“不寬和”,尤其是對待軍人下屬,有點明朝士大夫對待武官的架勢,可以說他得民心,但不得軍心。


因為他對待軍人下屬酷烈,曾經兩次被驅逐。


第一次是在廣西,當時蔡鍔的恩主,李鴻章的兒子李經羲擔任廣西巡撫,讓蔡鍔當廣西幹部學堂擔任總辦,蔡鍔對於軍校學生“諸生好辯者,常惡語怒斥之,甚或摑之以掌,其嚴烈如此”,直接導致1910年學校爆發了“驅蔡風潮”。


雖然當時蔡鍔已經受恩主李經羲奏調去雲南任職,他從總辦任上離職也不是因為學校的“驅蔡風波”,但是至少可以說明他在廣西五年,並不得廣西預備軍官們的愛戴。


第二次是在雲南,當然,說蔡鍔被驅逐是有點誇張,但是但是雲南軍界上下更認可唐繼堯也是不爭的事實;這裡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一條是因為蔡鍔“律部下嚴,觸刑章,必治以應得之咎。”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從蔡遊者恆貧乏無以為生,稍失檢,且陷法網焉。人謂蔡之冷峭,有威可畏而無德可懷……”


一個不得軍心的人,說他是軍事天才恐怕有點勉強。



最為重要的是即使是護國運動中蔡鍔也沒有體現出什麼具體的指揮才華,護國軍之戰與其說是軍事戰,不如說是政治戰;滇軍是一直等到馮國璋幕府發出贊同起兵的“華密”電文,才正式宣佈獨立的,而且蔡鍔所面對的陳宦和劉存厚都是蔡鍔的朋友,護國軍和北洋軍並沒有真正進行什麼作戰;事實上在蘇聯人培訓以前,華夏大地上各方交戰都是很“文明”的,第一次直皖大戰,幾十萬軍隊鏖戰一個月,傷亡不過2000人已經被外國軍事觀察員評價為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血戰了,更何況護國軍這種戰鬥。


還有,蔡鍔這個人“黑點”其實不少,只是因為蔡鍔“死得其時”,後來的史學家們把“黑點”推給蔡鍔的副手唐繼堯身上,但是如果蔡鍔沒有英年早逝,並且得罪了後面兩位主角其中任意一位,那麼“黑點”可能就會回到蔡鍔本人身上了。


說了那麼多,蔡鍔最大的“黑點”是什麼呢?他本人是民國時期鴉片橫行的始作俑者。


現在大家看蔡鍔的傳記或者正面歌頌蔡鍔的文章,都會談到辛亥革命後蔡鍔恢復雲南經濟做的特別好,把雲南從晚清每年需要清廷貼補一百多萬到辛亥後每年歲入2、300萬。只要大家稍微看一下晚清雲南省收入和清政府禁菸計劃就可以看出來,雲南財政特別困難的時候恰好是晚清禁菸的時候,而蔡鍔治下雲南歲入和雲南在前清沒有禁菸時相差不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蔡鍔治下雲南收入究竟是怎麼增加的。


反正現在歷史資料把這一切都推給了唐繼堯,“為解決軍費不足的困境,雲南都督唐繼堯在雲南採取了開放煙禁的權宜之策,‘設煙厘金,每百兩收滇幣五元,使鴉片運銷和吸食合法化’。此為民國西南鴉片開禁之始。至此之後,西南煙毒重新氾濫,直接影響到整個西南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


唐繼堯


甚至在護國軍運動時,滇軍也藉著護國軍進攻四川的時機,向四川大量輸送“煙土”,滇軍“屢運大批雲土入川”,以濟軍餉,“滇省煙販恃滇軍包庇,結隊而來,所過煙館林立”,導致“滇省大宗鴉片充斥各地”。


這些可都發生在蔡鍔眼皮子底下的。如果他在活的長一點,和後來兩位主角打交道,那麼十有八九,他會得一個“近代鴉片氾濫之元兇”的名頭。


回到問題本身,“蔡鍔不英年早逝,他以後會是什麼發展”,我覺得他很難有什麼發展,


因為如果他是一個政治家,那麼他在當時遠離了政治三大中心:北京、上海、廣州;如果他是一個軍人,那麼他又有一個致命缺陷,他既不是雲南人也不是四川人,他是湖南人,他沒有自己的基本盤。


有人說蔡鍔不死,唐繼堯不會坐大,這真的太高看蔡鍔了,蔡鍔自己在給友人的信中都說了,滇軍驕橫跋扈,他指揮不動“滇軍兵驕將悍,紀律氣質遠非數年前之比,已不復可用。……他們目下幾乎要不聽我的命令了。我本意要保薦殷叔桓(殷承瓛)來接替我,而羅榕軒(羅佩金)手握兵符,只好給他。”


所以,蔡鍔如果不英年早逝,要麼成為另一個“陳炯明”,要麼成為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成功人士。但是不管是那一個,我們都看不到現在歷史所呈現的蔡鍔了。


蘭臺


蔡鍔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會怎麼樣?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雖然歷史不能重來,但是我們可以假設。首先,我們要知道,蔡鍔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給蔡鍔歸納為三點特質。第一個,蔡鍔是大公無私的人,第二個,蔡鍔是軍事天才,第三個,蔡鍔是不黨不群,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先的人。

第一個,蔡鍔是大公無私的人。1911年,年僅29歲的蔡鍔,當了雲南的都督。這是一個有實權的官職,相當於土皇帝,完全可以和其它軍閥一樣為所欲為,即使不幹壞事,享受一下榮華富貴也是應該的。但是,蔡鍔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富貴考慮,而是一門心思撲在建設好雲南上面。蔡鍔還是全國第一個主動給自己減低薪水的都督,由原來的600元一下子降到60元,降薪幅度為90%。蔡鍔的家人投靠他,想謀取官位,結果蔡鍔一口回絕。蔡鍔說,我的家人也不能依靠我做官。

第二個,蔡鍔是一個軍事天才。蔡鍔在推翻滿清在雲南的統治之前,就已經是協統,相當於旅長。那時候,蔡鍔才29歲。後來,袁世凱稱帝,倒行逆施,蔡鍔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起兵討伐袁世凱。袁世凱派10萬北洋軍隊,氣勢洶洶的去鎮壓蔡鍔,而蔡鍔這個時候,手裡面僅僅有八九千人馬。但是,蔡鍔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兩個多月就消滅了北洋軍一個師,擊潰兩個師,一共消滅了3個師。以一當十,還能取得這樣輝煌的戰果,蔡鍔不愧是戰神!

第三,蔡鍔不黨不群,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先。蔡鍔終身都沒有參加同盟會,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間,蔡鍔積極支持孫中山,發動起義解放了雲南。袁世凱就任大總統,蔡鍔極其支持。宋教仁被刺殺,很多人懷疑幕後黑手是袁世凱,南方要起兵討伐袁世凱,蔡鍔堅決反對,認為必須調查清楚之後,由參議院彈劾,一切走法律程度,而不能輕易的動用武力,那樣會造成生靈塗炭。袁世凱稱帝之後,蔡鍔又第一個起兵反對,通電全國,表示要討伐袁世凱。蔡鍔就是這樣大一個人,他不參加任何一個派別,完全站在以國家利益為先大立場上。只要有益於國家,他就完全支持。她是依靠他的良心做事情,而不是為了派別利益。

這樣的一個蔡鍔,可謂是聖人了。如果他沒有去世,必定成為將界的楷模,而且他很年輕,前途不可估量。但是他堅持做不黨不群,這樣始終不可能進入最高層面。所以,我認為蔡鍔如果沒有去世,會繼續統治雲南十年以上,雲南的國民民生一定會是全國名列前茅的好。


懷疑探索者


蔡鍔作為民國時期的“護國軍魂”,在歷史上廣受好評,可惜的是天妒英才,打完護國戰爭之後,未滿34歲的蔡鍔就英年早逝了。

如果蔡鍔不英年早逝,他以後會是什麼發展?雖然說歷史不容假設,但是題主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我也有興趣答一答,我覺得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國民黨軍政高層

看看蔡鍔所做出的的貢獻,第一點就是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了雲南的新軍進行了起義;第二點就是袁世凱復闢稱帝后,他帶領雲南軍隊發動護國戰爭。

這兩點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的行動,說明了蔡鍔是擁護國民黨的革命綱領的,也是贊同他們的政治主張的,所以說他加入國民黨成為軍政高層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黨的軍政高層

蔡鍔年輕的時候,就遠渡日本求學,只是為了尋求救國圖存的方法。從這其中就可以看出來,蔡鍔有著一顆愛國救國的心,他愛國救國的希望比很多人都強烈。

蔡鍔如果不英年早逝,等到歷史發展到後面,他也會逐漸意識到,真正能夠救中國的,也就是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已,所以加入我黨成為軍政高層也是很有可能。


自成軍閥被打敗

這一點也是有可能的,首先蔡鍔在雲南是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威望的,雲南的軍政要員都非常的信服蔡鍔這個人,都願意跟著他幹事業。

而蔡鍔有自己的想法,想要通過強軍來強國,他也是一個不願受他人調遣的人,所以自成軍閥發展成一方勢力也有可能。不過,隨著浩浩蕩蕩的北伐運動,蔡鍔被打敗的幾率非常大,最後和小鳳仙一起歸隱田園也不無可能。


晚節不保可能賣國

當然,這種可能我是不願意看到的,我也相信蔡鍔不會選擇這一條路。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萬事也不是絕對的。當年“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革命志士汪精衛最後不也成了萬口唾罵的漢奸麼?


蔡鍔年輕時就是留學日本的,對日本的科技文化也是非常的推崇,在中日戰爭極其困難的時期,蔡鍔投靠日本人賣國求榮的可能也不是完全沒有,畢竟汪精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的結語

蔡鍔作為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用他短暫的一生書寫了偉大的傳奇,他確實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蔡鍔如果不早死的話,應該會給後來的中國政局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他最後會怎麼發展,這個還真無法預料,所以我在此把我能夠想到的可能性都列舉了出來,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老魏聊歷史


蔡鍔作為再造共和之人,在完成護國運動後就去世了,年僅34歲。可以說蔡鍔是英年早逝,如果蔡鍔可以繼續活下去,那麼他以後會有什麼樣子。我們可以從蔡鍔的品性和能力來分析,蔡鍔一生戎馬,主持了雲南反封建運動。蔡鍔在當時的雲南十分有聲望,加上蔡鍔當年打響反袁第一槍,可以看出蔡鍔有很明銳的時局洞察能力,並且富有正義和民主精神,也是個心中有民族的人,那蔡鍔的大致發展軌跡有可能是這樣的。


袁世凱復闢失敗後,各個反對軍閥開始了割據。蔡鍔勢力在雲南,看到北洋軍閥各個都坐大,完全背離了共和。蔡鍔鑑於實力只好回到雲南,然後蔡鍔會選擇出兵控制四川,避免四川成為其他軍閥的地盤。蔡鍔擁有這些地盤後,就有了可以發展的空間,期間無論是那個軍閥當家做主,蔡鍔都不會在意,蔡鍔會花時間把雲南和四川作為再造共和的基地。並且蔡鍔會選擇支持當時的國民黨,支持孫中山。

北伐戰爭的時候,蔡鍔是一定會出兵的,為了實現民主共和,蔡鍔絕不會袖手旁觀。但是隨著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宣告破滅。蔡鍔會提兵回到雲南和四川,也開始割據。目的就是看蔣介石會怎麼做,當蔣介石同各大軍閥不斷進行戰爭的時候,蔡鍔註定是不會幫助任何一方的。軍閥混戰中的蔡鍔,勢必是各大軍閥拉攏的對象,但保持中立才是蔡鍔的想法。隨著東北易幟,蔣介石穩定了時局,蔡鍔為了國家統一,註定也會宣佈歸附國民政府。





抗日戰爭爆發後,有著強烈民族精神的蔡鍔會堅決要求抗日,會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爆發極大的不滿。隨著統一戰線的形成,蔡鍔將提兵出雲南和四川,奔赴各大抗日戰場。依照蔣介石的一貫做法,一定會讓蔡鍔的軍隊參加各種戰役,目的就是削弱蔡鍔的兵力。到最後抗日戰爭結束後,蔡鍔不會選擇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其結果可能是宣佈起義,走向新中國的建立。


小司馬遷論史


蔡鍔作為“護國軍神”,有再造民主共和之功,其能力、聲望、人品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蔡鍔如果不死,後面的局勢會完全不一樣。

作為梁啟超的弟子,研究系的力量在北洋政府中會充實,並和孫中山互為奧援,梁啟超將有望出任總理,可能不會去清華搞學問,北洋政府的壽命會延長,更加趨向於改良派。

陸榮廷等老軍閥勢必不能全有云南,蔡鍔將統治四川、雲南,甚至廣西乃至於兩廣。那麼在北伐之時,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進度的力量都會更強大。鑑於袁世凱已經氣死了,那麼在當時全國的勢力版圖上,除了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之外,蔡鍔應該是最大的勢力,孫中山可能會與之合流。

孫中山病逝和北伐勝利之後,梁啟超和蔡鍔在國民黨內的位置,近似於馮玉祥,與之分別雄踞西北和西南。鑑於梁、蔡兩人的威望和年紀,兩人很有可能在新政府中擔任主席、議長、院長之類的清選,並且會先於蔣去世,倒真不一定會參與後來新軍閥的政爭。而且北伐勝利後,國體掌握在革命派還是改良派手裡還真不好說。


青年史學家


這個一切的回答都只能是假設,但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想想汪精衛刺殺攝政王時,是多麼的英勇,他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是何等的豪邁!但最後呢,成了人人不齒的漢奸賣國賊。如果那時他就此被清政府殺了,他也將和歷史上的英雄一樣,被後人稱頌,而名垂青史!也至於成漢奸。

英年早逝對蔡鍔個人來說,肯定是令人惋惜的,對那時的國家來說也是個損失。但他留下的是一個光輝的形象,永遠的名垂青史!


走過滄桑1962


回到民國三年,蔡鍔不曾罹難,病癒從日本歸來,其發展或有兩條路。



一、應段祺瑞虛位以待邀請前往北京就任民國總理一職位,實際是被內定為陸軍總長或者湖北的督軍為多。

二、如大家所望,繼續回川治蜀,勵精圖治十幾年,以此為根基發展國民軍隊。

但是從其離開四川前往日本治病前種種部署與囑咐來看,個人還是更加傾向其回川做“

諸葛武侯”的可能。
(段祺瑞)


我們從當時任川邊鎮守參謀長劉顯良語錄中可看出蔡公在離川前,已經看出了滇軍的驕橫與紀律鬆散不受控制,加上羅佩金手握重兵強行接替其位置,雖然西南看起來安穩,但是一旦他離開,肯定會因為羅偏私思想與乖張性格,導致自己多年施行的“三二一”戰略與平衡川滇軍的思想與作為付諸流水。於是其分別部署親信在打箭爐與雅州駐紮,伺機而動,等他回來,共商大計。

(羅佩金)

果然不出其所料,羅佩金重滇弱川的思想與行為最終導致了川、滇內訌戰火,一發不可收拾。

可以想象,蔡鍔既然洞悉了一切,如果回來自然不會置之不顧。他回來一方面會整治軍隊,讓川休養生息,發展軍力、民力。另一方面其為川眾望所歸,民心依附所在,唐繼饒也不敢過於膨脹。

一旦蔡鍔在四川站穩腳跟,憑著天府之國的資源力量、勇悍的軍隊、自己聲望與卓絕政治與治軍能力,雖不敢說放大至全國,但起碼四川各地豪傑斷不敢與之爭鋒,四川西南軍閥混戰史也必將改寫。

此外,因為護國一戰其“為四萬萬同胞爭民主!”的思想與成績,蔡鍔早已經盛名天下,一定意義上他是國民心中的救世主,民心深入,由此可見蔡鍔在四川穩定下來後,非池中之物,必定待不長。


(袁世凱)

其早在1909年四川就說過:中國要奮強於世界,至少要打倒一個帝國主義,現在只打倒了滿清,但是中國仍然積弊眾多,還是一個被帝國列強鯨吞蠶食的落後國家。所以在他率領護國軍進入成都時候說:救國唯有強軍,希望自己能夠投身軍隊,訓練出一個能夠保衛疆土的強大護國軍隊以重振華夏大國之風。


蔡鍔在四川治軍嚴明,他主張對軍隊的治理要注重軍人精神(不怕犧牲,勇敢晚上,艱鉅奮鬥保衛疆土為己任務),軍人關係(官兵如父子,兵間如兄弟)。

蔡鍔料定,此後中國必定會被列強侵犯,憑著中國落後的國力,難以正面禦敵,中國軍人只有憑著忠貞不渝的底線,頑強鬥爭的精神,不怕犧牲的思想,在今後的戰爭中在毅力與意志上強於敵人,利用中國廣闊的縱深地與國民基礎,且戰且退,運用時間打持久戰才能拖垮敵人,後來我們才驚奇的發現“這就是論持久戰啊!”


蔡鍔既然有此才此德,其不死回來的話,不敢說能夠成為挽救中國的天之驕子,但是至少我們的軍隊在其帶領下不至於如此孱弱,或與日軍一戰局面不至於如此不堪。

蔡鍔不死,他將成為現代意義上國家軍隊的真正締造者也未可知。


不書公子


蔡鍔死前是四川督軍。

蔡鍔一死,四川、重慶遭殃了。失去了一個有能力、有資歷、能服眾的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陷入軍閥混戰,一直到抗日戰爭前夕,整整打了20年。

所謂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雲貴川打成一鍋粥,主戰場就在四川。四川內部也是一團亂局。如果有人想把四川軍閥混戰脈絡理清楚,那他必然要一番功夫。

劉存厚、羅佩金、戴勘、熊克武、楊森、劉湘、鄧錫侯、劉文輝、田頌堯、李家鈺、範漢章、劉成勳、賴心輝等等大大小小的軍閥,輪番登場,卻遲遲沒有人能脫穎而出,安定四川,向外發展。

若蔡鍔活著,必然不會這樣。首先是滇系軍閥唐繼堯、羅佩金不敢有非分之想。然後是四川本地人如劉存厚等不會這麼衝動。

蔡鍔會以四川為大本營,向漢中發展。

這是有依據的。縱觀前期的民國史,從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二次護法運動到北伐戰爭,名稱在不斷變化,本質卻一直是孫中山系的革命黨和袁世凱系的北洋派之間鬥爭。蔡鍔雖不是孫中山的嫡系,他卻是天然的革命黨。

蔡鍔很年輕。1882年生,和馮玉祥同歲,比蔣介石大五歲。蔡鍔擺平大西南後,會出川入漢中,佔有陝西,然後東征河南,與國民革命軍會師。

也就是說蔡鍔會取代馮玉祥的位置。以蔡鍔自身的軍事素質,和高潔的品德,以後的中原大戰是打不起來的。這說的有點遠了。反正蔡鍔死了,就看到羅佩金、唐繼堯以及四川內部的各軍頭禍害四川了!


草墨之家


我認為他可能會成為周總理、葉劍英元帥一類的政治家。因為,蔡鍔不僅有特殊的才幹和堅定的信仰,同時擁有高尚的品格和能屈能伸的性格。

蔡鍔的大的功績主要有二:一是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了雲南的武裝起義,在雲南結束了封建統治。二是發動和領導了反對袁世凱的護國戰爭,“再造民國”,正可謂功勳卓著。

蔡鍔是幾乎沒有惡評的政治家,這非常罕見。蔡鍔作為一個當時的軍閥,卻有著非常先進的民主思想,他不專權,只為公,反封建、護民主,提倡個人不爭權。為人光明磊落、剛毅果斷、足智多謀,在後世人的眼中近乎完美的小說人物形象。

蔡鍔非常反對和反感愚民政策。他在1898年9月的《湘報》上發表了《秦始皇功罪論》,借古喻今地對歷代統治者的愚民政策進行了激烈的批判。

在槍桿子方面,蔡鍔也有著清醒的認識。雖然他的恩師梁啟超是著名思想大家,文章璀璨蓋世,但蔡鍔卻始終認為軍事救國才是基礎。他曾說“今日而言救國拿槍桿比拿筆桿子更重要”。為了踐行軍事救國的思想,他在日本時每日洗海水浴,“未嘗一日間斷”。可見其思想堅定。

蔡鍔沒有私心還表現在,他在雲南起義成功之後,對於國家政治制度的思考。在當時的時代侷限下,蔡鍔研究了外國的三權分立制度,他十分重視國家內各大勢力的互相制約,反對權利濫用,進而滋生腐敗。他甚至在雲南試行了三權分立的制度:規定行政權力屬於雲南軍政府;立法權利屬於臨時省議會;司法權利屬於檢察廳和審判廳。在施政上,他還主張群策群力。

由於強烈的憂患意識,蔡鍔還在治下的學校教育中加入了相當比例的軍事基礎教育,繼承了他的死敵清政府的“尚武”的思想,提倡強軍。

當然,蔡鍔將軍作為一代名將也不是全然的完人,也有他的侷限。比如,他的思想中有著濃烈的英雄史觀。他和許多的舊式軍頭一樣,沒有充分重視到人民的力量,他們頂多注意到了人民中的軍人這一群體,但對於整個人民的歷史作用看的較次要。

同時,蔡鍔在雲南起義成功之後,採取了承認清政府和列強的不平等條約的政策,雖然有其策略性,但畢竟顯示出他反對帝國主義的不徹底。

但是,綜上所述的優點和缺點,並非強烈的褒貶。蔡鍔將軍的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思潮和歷史的侷限。蔡鍔不是一天煉成的,而是被曲折的中國近代史,被紛亂的國際帝國主義和工農運動的鬥爭所影響而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蔡鍔將軍始終能夠選擇進步的、民主的方向,而他本人的品德又是那麼地高尚和狹義,他沒有為自己謀絲毫的個人利益,把短暫的一生和瘦弱的身軀獻給了這個正在走向現代化的國家。如今過上幸福生活的人民也許忘記了許多過去的歷史,但先輩們的奮鬥和不屈像一首蕩氣迴腸的歌曲,永遠環繞在中華兒女的心頭。


歷史小趣叟


袁世凱一開始稱帝時,在京的國會代表,各個省的督撫包括蔡鍔都是贊成的,獨獨是北洋軍閥的馮國璋,段祺瑞等是反對的,而在袁世凱稱帝時,日本以承認袁世凱稱帝為條件,提出了二十一條,而袁對二十一條是堅決反對的,曾尋問段祺瑞,如果中日一戰,中國可有勝算?段祺瑞回答毫無勝算,袁世凱無奈對日本來了個修整的二十一條,答應部分條件,但事關國家主權的一步都沒有讓。引起了日本人的震怒,隨後就有了蔡回雲南起兵討袁,而蔡是日本士官學畢業,雖然沒有證據證明蔡和日夲有聯繫,但是從一開始支持袁稱帝到袁拒絕二十一條,蔡就開始起兵討袁,(南方的革命黨大多數都是親日派)這不得不讓人相信其中有貓膩,所以幸好蔡死得早,很難得到對蔡不利的事實,如果蔡不死,到了抗日戰爭,是英雄?還是狗熊?倒也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