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爲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和鍾會?

費蕭何


滅蜀後,鄧艾非常得意,經常說大話。他對蜀國的士大夫們說:“你們幸虧遇見了我,所以身家性命才得以保全”。他還誇口說:“姜維智勇雙全,也是個有本事的人,但他不幸遇見了我,又不是我的對手,打不過我罷了”。他忘了姜維是奉屬二世劉禪的命令才向他投降的。聽他如此說,旁邊的人都暗笑他,他卻不以為意。

他還上表朝廷,說:“暫時不要把蜀後主劉禪遷往洛陽。如果把他內遷,吳國人知道後,就會疑心魏國虐待亡國之君,一定會舉國拼命抵抗,不肯投降了。如今大軍平蜀,該留兩萬兵馬駐守西川,蜀國降軍也不要全部遣散,要保留兩萬精壯。然後在西川打造戰船,訓練水軍,大造即將討伐東吳的聲勢。再派人曉諭並恫嚇吳國,吳國必不戰而降。只要把劉禪留在蜀地一年,善待之,東吳一定會歸降,到時候就可以把他遷到洛陽去了”。

鄧艾在西川時,居功自傲,獨斷專行,許多事不上奏請示司馬昭就自己裁定了。司馬昭派監軍衛瓘去提醒他不宜如此。鄧艾置若罔聞,說:“......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 、利國家者,專之可也。一味等待命令,以致誤國,似此我無法做到”《漢晉春秋》。如此一說,司馬昭自然會疑懼莫名了。

鍾會本來就嫉恨恃才傲物的鄧艾,於是乘機說他的壞話,大肆挑撥離間。司馬昭下令,用檻車將鄧艾押解回來。怕他不服從命令,舉兵造反,命鍾會也去往成都。監軍衛瓘用司馬昭的親筆詔書,曉諭並安撫鄧艾麾下的將士。鄧艾的部下,特別是隨他一起遠征的士卒,早已久戰疲憊,思鄉心切了,此時只想得些賞賜然後回家,誰還有心思和鄧艾一起造反?況且鄧艾本人也從未起反心,所以也沒有率領手下拼命抵抗,甚至連命令都沒下過,所以衛瓘派兵抓捕鄧艾時,他的部眾無一抵抗,鄧束手就擒,被釘到檻車裡去了。

鄧艾被逮捕後,鍾會到了成都,所有伐蜀的魏軍,都被他一人掌握。鍾會和降將姜維,一向很要好。《三國志》說二人“出則通輿,坐則同席”,親密無間。

《三國志·魏書·鍾會傳》說:彼時的鐘會兵權在握,已經起了反心。他讓姜維率領蜀軍出斜谷道, 他自己統帥大軍緊隨其後。而此時的關中基本是不設防的,大軍長驅直入,長安唾手可得。只要進了長安,從渭水入黃河順流直下,5天就可以抵達孟津(今河南孟津),然後和走陸路的騎兵會合於洛陽,一舉圍殲司馬氏,大事可成矣。

正準備出發,突然送來一封司馬昭的親筆信,說:“擔心鄧艾反抗,已經派賈充領一萬人馬進駐樂城,我自己親率10萬兵馬已經開進長安。馬上就能見面,我就不多說了”。鍾會見信大驚。他對左右心腹說:“只抓鄧艾一人,司馬昭知道我可以辦到。現在他親率大軍前來,一定是對我有所猜疑。此事要從速進行,否則後果難料”。

剛好此時郭太后(魏明帝曹睿的皇后)病死,鍾會就假託太后的遺詔,起兵討伐司馬昭。他將參加伐蜀的魏將全部召集起來,把他們圈禁關閉在官署裡,再把城門、宮門都緊閉起來,想將這些人統統殺掉,但他心有不忍,猶豫再三仍不能決斷。

鍾會帳下的都督丘建,原是護軍胡烈舉薦的,兩人關係很好。他請求鍾會,允許他送些飲食給胡烈。鍾會點頭允許了。胡烈託丘建帶封信給他的兒子,說鍾會想將伐蜀魏軍斬盡殺絕。如此一傳十,十傳百,魏軍將士都知道了, 大家就聯合起來圍攻成都。被關押的人也都從屋頂上爬了出來,紛紛回到自己原來的部隊裡,率部合力進攻。姜維和鍾會勢單力薄,如何抵禦得住人多勢眾的魏軍?很快雙雙被殺。鄧艾的部將聽說鍾會被殺,急忙追上去砸爛囚車,將鄧艾救了出來。監軍衛瓘見鄧艾逃跑 ,心想:我本來是受命抓捕鄧艾的人,如今他被放出來,他若要報仇可如何是好?於是派兵追上了鄧艾,把他一舉誅殺了。鍾會是司馬昭、司馬師的親信,他為何要造反呢?原來鍾會是個文人,不是啥擁兵自重的軍閥,他是魏武帝曹操手下愛將鍾繇的小兒子,他內心是忠於曹魏的,非常痛恨篡逆的司馬氏集團,所以他才會在掌握兵權後鋌而走險、舉兵反攻洛陽,目的是剿除司馬氏,恢復曹魏。鍾會謀略出眾,假如他採取得當措施, 又沒有激起魏軍譁變,而大軍從斜谷道直搗長安,兵鋒直指洛陽,他和司馬昭鹿死誰手,結果尚難預料。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司馬昭為何殺鄧艾鍾會?

蜀漢後期,劉禪昏庸寵幸宦官黃皓,黃皓逐漸權傾朝野,誅殺忠良剷除異己,欺上瞞下,蜀國國力急轉直下。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東路軍鍾會親率十萬餘人,又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領三萬餘人向武街、陰平橋頭,切斷姜維退路,西路軍由鄧艾親率一萬餘人進攻甘松、沓中,直撲姜維。


鄧艾自知,兵馬最少,但貪功心切,於是想出奇謀異策,率軍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建議獲得司馬昭批准後,鄧艾在綿竹地區斬殺諸葛瞻父子,兵臨成都。劉嬋驚慌失措,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蜀國滅亡,鄧艾也就成了滅蜀第一功臣。然而在蜀國滅亡不久,鄧艾和鍾會都被斬殺,下場悽慘,司馬昭究竟為何要斬殺兩位滅蜀功臣,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司馬昭為何殺鄧艾。其一鄧艾成功滅蜀,功高震主,擅自處理蜀中事務被殺。鄧艾通過偷渡陰平,騎襲成都,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的奇蹟。鄧艾入成都之後,擅自寬恕了蜀漢的文武百官包括劉禪,並且鄧艾要求軍隊禁止擾民,維護治安,並且安撫投降的官員,令他們各司其職,鄧艾因此也受到蜀中百姓的擁戴。但鄧艾被勝利衝昏頭腦,擅自以天子的名義任用大批蜀中官吏,鄧艾拜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的太子為督尉,王侯為駙馬督尉,並根據蜀中官吏的位置高低,任命他們為蜀中的官員,或者是自己的部下。完全沒有顧及司馬昭的感受,並且對蜀中的百官們說:幸虧遇到我鄧艾,換做別人,你們早就身首異處了。鄧艾居然說姜維只是一時的英雄,遇到鄧艾就黔驢技窮了。鄧艾為了給自己歌功頌德,在綿竹修築高臺,宣揚自己的功德。


其二鍾會誣告鄧艾居心叵測意圖謀反。鍾會見鄧艾如此居功自傲,心裡暗生殺機,若不是鍾會在劍閣率大軍與姜維周旋,鄧艾怎麼會有機可乘。於是鍾會為了搬倒鄧艾,獨佔功勞,上書司馬昭,譴責鄧艾在蜀中所作所為,說鄧艾沒有經過允許就擅自封賞任用蜀中官吏,完全沒有把司馬昭和天子放在心上,又在蜀中籠絡人心擴建軍隊意圖謀反。司馬昭自然也知道鄧艾已經難以駕馭,就想借助鍾會之手殺掉鄧艾。於是司馬昭便派監軍衛灌前去捉拿鄧艾父子,將他們押解回洛陽,並在綿竹地區將鄧艾父子殺害,鄧艾在洛陽的家眷也被司馬昭殺害。鄧艾謀反證據不足,也成了當時一大冤案。《三國志》記載:

鄧艾忠而受誅,信而見疑,頭懸馬市,諸子並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嘆息。


其次分析司馬昭為何殺鍾會。其一任用姜維,誣告鄧艾。劉禪投降後,也命令姜維放下武器投降,姜維仰天長嘆:我等死戰,為何陛下先降。最後姜維心生一計,投降鍾會,離間鍾會與鄧艾,策反鍾會為姜維所用。這也是姜維看透了鍾會心有大志,意圖謀反。於是姜維投降鍾會後,積極勸說鍾會不要讓鄧艾奪得頭功,參與並策劃了誣告鄧艾。可憐鄧艾至死都不知道被誰所殺。然而司馬昭早已看出鍾會之心,因此日日提防。


其二鍾會謀反。景元五年(264年),鍾會抵達成都,收押鄧艾,但此時鐘會兵強馬壯,擁有魏、蜀軍隊二十餘萬,又掌握了鄧艾的軍隊,勢力自然非同一般。司馬昭對鍾會也早有戒心,便派遣賈充領軍一萬,佔據樂城,司馬昭本人率十萬大軍進駐長安,並安撫鍾會說是為了給鍾會接風洗塵。鍾會也是聰敏,司馬昭親率大軍迎接,自然不會有什麼好事,於是姜維趁機勸說鍾會謀反,憑險據守,在蜀中稱王,鍾會沒有退路,只能謀反。於是便把隨軍曹魏軍官全部看押,但不幸走漏消息,部下連夜報信給監軍衛瓘,次日清晨,衛灌率軍殺入,鍾會、司馬懿以及數百名部下全部被殺,就連蜀漢太子劉璇和姜維的家人也未能倖免。顯而易見,鍾會之死,情有可原,然而鄧艾之死,卻是冤死。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昭殺鄧艾、鍾會?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鄧艾、鍾會兩人的死因分開說。

首先說鄧艾,鄧艾死於三個原因:

1、自身原因。司馬昭欲伐蜀,鄧艾表示反對,說時機不成熟,僅鍾會支持司馬昭,司馬昭強行伐蜀,令鄧艾為西路軍,鄧艾這個人在軍事上能力出眾,但在政治近乎白痴,多次對司馬昭的意見表示反對。要知道司馬昭要的是聽話的臣子。

劉禪投降後,鄧艾幹了啥事。一是封官加爵,不僅封自己人,還封蜀國降將,還上書司馬昭對劉禪的處置指手劃腳。二是築臺以表戰功,將魏陣亡將士與蜀漢陣亡將士埋在一起,不知鄧艾怎麼想的,將交戰雙方敵我的將士埋在一起,不知他手下活著的將士做何感想。



2、司馬昭的猜忌。鄧艾在滅蜀成功後立奇功,司馬昭封鄧艾為太尉,位居三公,增食邑兩萬食,絕對是高官厚祿,並告知鄧艾凡事不得自做主張,要上報,可鄧艾居然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做主張將蜀漢舊封官,然後封官許願,犯了司馬昭的忌憚。司馬昭肯定想:你鄧艾封那麼多官幹嘛,想培養自己的勢力嗎?鄧艾又不太聽話,前有王凌、文欽、毋丘儉、諸葛延之亂,司馬昭能讓鄧艾擁兵自重嗎?

鄧艾又向司馬昭提出伐吳,當初伐蜀鄧艾不同意,結果成功了又想伐吳。伐蜀成功鄧艾官居太尉,你又想伐吳,要成功了再封什麼官?司馬昭才是魏公,太尉已是三公,位居人臣之極,已封無可封,只有殺之。

3、同事參奏謀反。司馬昭放在鄧艾身邊的參軍田續、伐蜀主將鍾會、監軍衛瓘都上書司馬昭說鄧艾謀反,司馬昭本已有殺心,現在就順水推舟,令衛瓘捉拿鄧艾父子,後在鍾會謀反之亂平定後,被衛瓘派出去的田續殺死。

鄧艾並未謀反,死於居功自傲、自做主張、不聽命令、政治白痴、不善為人。

再看鐘會,鍾會就是死於謀反,於亂軍之中被殺,那鍾會為何要謀反?什麼時侯想謀反?



眾知周知,司馬昭伐蜀,僅鍾會一人支持,並且鍾會是伐蜀主將,統領全軍,後被姜維堵在劍閣,都準備撤軍了,此時鐘會應該無謀反之心。後鄧艾奇兵渡陰平,逼成都,劉禪投降,鄧艾先進的成都,而鍾會遠在劍閣,當時姜維向鍾會投降,姜維投降後力勸鍾會自立,反司馬昭,並且此時伐蜀首功的鄧艾也被司馬昭下令抓捕,應該是此時起的謀反之心。

鍾會謀反有四個原因:

1、擁兵自重。鄧艾被抓後,整個益州魏最高將領就是鍾會,手握20萬大軍,鍾會擔心受猜忌。並且戰爭結束後,司馬昭肯定不會讓他手握重兵,遠離政治中心。

2、兔死狐悲。鄧艾未謀反,且伐蜀立下大功。都被司馬昭抓了,鍾會心裡明白,下一個就是自己,還不如反了。



3、姜維力勸。鍾會起謀反之意起於姜維,主要是在姜維投降後從劍閣到成都的這段路上,從到成都的第二天就開始謀反可以看出。

4、大環境使然。曹丕篡漢自立魏,司馬篡魏準備自立晉,都是通過武力搶奪前朝的江山,鍾會覺得自己也可以,顯然高估了自已。

鍾會之死應該是司馬昭死料未及的,主要是自己做死,之所以失敗,有幾個原因:倉促行事,未做周密安排。聽信姜維之言,未正確估計形勢。謀反名義莫名其妙,未給將領及士兵做思想工作,任謠言傳播,無力控制手下軍隊,謀反僅三天死於亂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嚴格來說,鄧艾和鍾會都不是直接死在司馬昭手裡,但是這個問題依然成立,因為他們最終的結局,確乎是司馬昭造成的。

先回顧魏伐蜀漢之役,在司馬昭的戰略計劃中,鄧艾率領的西路軍和諸葛緒率領的中路軍是截擊姜維所部的偏師,滅蜀漢的主力自然是鍾會率領的東路軍,在具體安排上也是如此,但不想陰錯陽差、戰局演變,鍾會主力和姜維主力僵持於劍閣, 當時的狀態鍾會已經準備撤兵:

姜維列營守險,會攻之,不能克;糧道險遠,軍食乏,欲引還。

如果不是鄧艾冒險從陰平道直驅江油,滅蜀漢根本無從談起。

因而蜀漢滅亡之後,鄧艾的狀態是獨建奇功、志得意滿:他上書向司馬昭建議封后主劉禪為扶風王來給東吳君臣做示範——要知道曹魏長期實行的爵位制度是同姓有王、公(鄉公)、侯(亭侯)、伯(亭伯)四等,異姓只有侯(縣、鄉、亭)一等,滅蜀漢後司馬昭以特殊地位才受封晉公,次年才進爵晉王,而鄧艾本人也只是縣侯(鄧侯),這就是一個縣侯向公爵建言封敵國投降的君主為王,看到這個牛逼哄哄的自說自話的文書,司馬昭估計已經醉了。

(鄧艾劇照)

而鍾會的狀態是又妒又恨:如果按照鄧艾的套路進行下去,自己就毫無功績了,但從鍾會角度,好在姜維所部蜀漢主力是向鍾會投降的,鍾會便厚待姜維等,皆權還其印綬節蓋,用這些來作為自己的資本(也因此後來被姜維利用)。

(鍾會劇照)

司馬昭曾經讓監軍衛瓘告訴鄧艾:

事當須報,不宜輒行。(有事應當上報給我,不宜馬上實行。)

結果鄧艾又一番大道理:

……若待國命,往復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國家計也!

總之就是我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報告您在執行實在來不及……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司馬昭的內心想法自然就更多了。

這一年十二月乙卯,司馬昭用魏元帝曹奐的名義下詔書褒獎鄧艾、鍾會兩人,給鄧艾的詔書其內容是這樣的:

艾曜威奮武,深入虜庭,斬將搴旗,梟其鯨鯢,使僭號之主,稽首繫頸,歷世逋誅,一朝而平。兵不逾時,戰不終日,雲徹席捲,蕩定巴蜀。雖白起破強楚,韓信克勁趙,吳漢擒子陽,亞夫滅七國,計功論美,不足比勳也。其以艾為大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戶。

話貌似都是好話,獎賞也實在(太尉是三公之一,封邑也是實惠),但是舉了四個前代功臣,除了吳漢,三個都是著名的被誅殺的功臣,話裡有話,意在言外。

給鍾會的詔書內容是這樣的:

會所向摧弊,前無強敵,緘制眾城,網羅進逸。蜀之豪帥,面縛歸命,謀無遺策,舉無廢功。凡所降誅,動以萬計,全勝獨克,有征無戰。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會為司徒,進封縣侯。增邑萬戶。封予二人亭侯,邑各千戶。

司徒也是三公之一,鍾會更進封縣侯,但所謂的凡所降誅,動以萬計,全勝獨克,有征無戰對於因人成事的鐘會,不啻是暗暗的諷刺。

從詔書給予的封賞也可以看出一些問題,鄧艾和鍾會佔了三公中的兩個,鄧艾(197-264)年近七十,崇功報德,表面似還合適,鍾會(225-264)只有四十不到,就當到名義上的宰相,今後何以為繼,司馬昭未始沒有去思量。

總之,從某種意義上,這兩份詔書都是臉上笑嘻嘻,心裡MMP。

景元四年十二月乙卯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景元五年正月壬辰,詔以檻車徵鄧艾,壬辰是正月初一。檻車徵鄧艾就是以待罪之人看待鄧艾,此時與下詔封他為太尉、增邑二萬戶才相隔6天,所以當初的詔書本身無疑主要是煙霧彈。

鄧艾屬於冤死,後來司馬氏心裡很清楚,但直到西晉武帝朝給鄧艾部分平反任用鄧艾孫子的時候,

依然強調鄧艾本身還是有罪的,始終不肯給予徹底的昭雪,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整死鄧艾就是司馬昭的既定方針。

再看司馬昭這時的戰略佈局:

晉公昭恐艾不從命,敕鍾會進軍成都,遣賈充將兵入斜谷。昭自將大軍從帝幸長安,以諸王公皆在鄴,乃以山濤為行軍司馬,鎮鄴。

讓鍾會進軍成都是對付可能不服生變的鄧艾,那麼賈充率兵入斜谷,司馬昭本人和皇帝一起到長安,則完全是為了對付鍾會,山濤鎮守鄴城穩定後方,更說明甚至有準備與鍾會軍決戰的最壞打算。

司馬昭之前曾經對擔心沒有家屬作為人質的鐘會(鍾會沒有妻子和親生兒子)會叛亂的西曹屬邵悌說:

惟鍾會與人意同,今遣會伐蜀,蜀必可滅。滅蜀之後,就如卿慮,何憂其不能辦邪?夫蜀已破亡,遺民震恐,不足與共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會若作惡,只自滅族耳。卿不須憂此,慎勿使人聞也!

司馬昭的所謂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其實還包括鍾會軍中他早就佈下的暗樁:持節監鄧艾、鍾會軍事的廷尉衛瓘,擔任將軍幕府長史(參謀長)的司馬懿的女婿、自己的妹夫杜預,鍾會的護軍、司馬懿左右親信胡奮的弟弟胡烈,鄧艾的護軍田續,此外夏侯淵的兒子夏侯和、司馬師妻子的堂侄羊琇,後來也都堅決反對鍾會,說明事情的走向是按照司馬昭的預判而進行。

等到司馬昭將要前往長安的時候,邵悌又說:

鍾會所統兵五六倍於鄧艾,但可敕會取艾,不須自行。

司馬昭說:

卿忘前言邪,而云不須行乎?雖然,所言不可宣也。我要自當以信意待人,但人不當負我耳,我豈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賈護軍問我:”頗疑鍾會不?“還答言:”如今遣卿行,寧可復疑卿邪?“賈亦無以易我語也。我到長安,則自了矣。

司馬昭到底對鍾會是怎麼一個態度和早就有的佈局安排,也已經很清楚了。

史書還記載:

或以問參相國軍事平原劉寔曰:“鍾、鄧其平蜀乎?”
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客問其故,寔笑而不答。

劉寔的參相國軍事,就是參司馬昭軍事,作為知機者,他了解司馬昭之心,於是早就知道了鄧艾、鍾會的命運。

具體到兩人,鄧艾是功高不賞、含冤而死,鍾會本身有異志並不能算冤枉,但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司馬昭所逼死。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曹操死後,司馬懿逐漸控制魏國朝政大權,後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控制曹魏國朝大權,大將軍司馬昭行為更明顯,欲推翻魏國皇帝,自己改朝換代做皇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明司馬昭野心很大。

一次早朝,大將軍司馬昭提議攻打蜀國,滅亡蜀國計劃,在朝中議事,將軍鄧艾明確唱反掉,反對司馬昭攻打蜀國,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本來司馬昭淮備任命鄧艾為主帥伐蜀。因為鄧艾反對出兵,所以司馬昭決定任命另一將軍鍾會為主帥,鄧艾為付將出兵滅蜀國戰爭。

於是魏軍出發伐蜀,本來鍾會想借此次機會,搶立頭功滅掉蜀國,但是他碰到強硬對手蜀軍主帥姜維領導的蜀國軍隊,一值相持,久攻不下,這時候,鄧艾也想立頭功滅蜀,他末同鍾會商量,擅自帶領一支奇兵從崎嶇山上小路,爬山過嶺,到成都附近,只有小股蜀軍被他消滅,輕而異舉突龔成功,活捉蜀國皇帝劉禪,滅掉了蜀國。

姜維聽到蜀皇被捉,軍心大亂,軍隊被鍾會擊潰。鄧艾取下成都後,野心大了,他沒請示鍾會,司馬昭,魏皇帝,擅自派他自己親信到各地任太守縣令官職,意途謀反,於是司馬昭以鄧艾謀反罪命鍾會派人除掉鄧艾,其後鍾會派兵追殺掉了鄧艾。

鍾會手握重兵,表面上服從大將軍司馬昭,實際也想造反當皇帝,野心也不小,於是司馬昭叫監軍衛灌設計殊殺了鍾會。衛灌坐上了鍾會位子,坐鎮成都。

司馬昭之所以殺鄧艾,鍾會,不僅因為這兩個人傲漫,主要是鄧艾一直沒有投靠司馬就,這個人南影響力,如果司馬家取而代魏。他必然反對,所以司馬昭找到機會了。去掉了鄧艾。鍾會雖然投靠了司馬昭家,但是鍾會太聰明,也有野心,不除掉他,對將擊司馬昭家取代曹魏家不利。所以早點下手除掉鍾會為好。

由於司馬昭在位時為司馬家族後來替代魏皇,掃清了道路,後司馬昭死,兒子又當時魏國大將軍,朝政大權他一人在手,公元265年,司馬昭兒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己做了皇帝,成立了晉朝。


蔡哥談


司馬懿是有很大智慧和韜略的人,他的幾個孩子也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司馬昭從小熟讀兵法,在司馬懿身邊早就熟悉權謀之術了?鄧艾,鍾會,也是當時的才俊之士,殺他們是必然的事情,因為他們在當時的威望和實力很強,並且還是實權在握。所以司馬懿必定會那他們開刀。

兔死狗烹的下場很多,但到底是誰的錯?天知道,你說呢?


品味國學


三國中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和鍾會呢?司馬昭這個人的陰險狡詐狡詐程度跟其父司馬懿比起來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跟他鬥心眼,無疑是自尋死路。我們先說鄧艾吧。

鄧艾:功高蓋主,傲慢自大

鄧艾是後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這個人文武全才,不僅在打仗上很有一套,在處理朝政方面也頗有兩把刷子。深得司馬昭的賞識。常年在魏國邊境跟蜀漢對峙。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需要建功立業來確立自己的威信,決定去討伐蜀國。但是鄧艾大兄弟卻上疏反對伐蜀,說這個時機不好,巴拉巴拉……。鄧艾一反對,其他大臣也紛紛表示此時伐蜀不妥。

司馬昭心想:“這個愣頭青,你一介布衣,我把你一手提拔起來,不思恩德也就罷了,這個關鍵時刻居然還反對我。我這個計劃必須完成,不然我有啥理由給自己加官進爵。你不去,好,我讓鍾會帶頭去。先給你記一筆”

於是乎,司馬昭任命會來事兒的鐘會擔任主帥,自己的心腹衛瓘為監軍,田續為鄧艾的護軍。

並令二人相機行事。

263年秋,曹魏兵分三路伐蜀。當鍾會被蜀漢姜維阻擋在劍閣進退不得時,鄧艾主動請纓,率領2萬奇兵出其不意偷渡陰平關,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堅強的意志和極大的勇氣通過700裡陰平小道,抵打江油關。

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取江油,佔涪城,攻綿竹。直逼成都。蜀漢後主開城而降。至此。蜀漢滅亡,鄧艾立下了不世之功。一時間,鄧艾風頭無兩。炙手可熱,志得意滿。

其實到這兒的話,鄧艾功勞是第一的,但錯就錯在他以曹魏皇帝的名義來對蜀漢的降臣大肆分封,甚至還任命自己的部下擔任蜀漢的地方官員。

這在當時是大忌。是大不敬,且有謀反的嫌疑。當年漢獻帝那麼熊,曹操還不敢這樣做。更何況司馬昭這個人精可不是漢獻帝。所以,鄧艾危矣。鄧艾滅了蜀漢以後,隨即向司馬昭上疏,想趁著士氣正勝,把東吳拿下算了。司馬昭看見後心想;你個老小子,當初伐蜀的時候,你同意。現在倒急著要伐吳。把我放在哪兒了。司馬昭並未答應。心裡對鄧艾頗為不滿。

加上等鄧艾破蜀以後,目中無人,居功自傲,狂妄至極,對部下士兵也不善待,逐漸失去了人心。加上等鍾會和衛瓘以鄧艾借皇帝名義發號施令,意圖謀反為由。

將他拿下。鄧艾覺得冤枉。就提出要面見司馬昭,當面陳詞。隨著鄧艾父子離開蜀漢。鍾會成了蜀漢的領導人。但鍾會和蜀漢降將姜維密謀自立。

後事情敗露,被魏軍士兵所殺。此時監軍衛瓘按司馬昭的意思。命護軍田續追趕鄧艾,將斬鄧艾父子斬殺於綿竹。

縱觀,鄧艾的死亡跟狡兔死走狗烹有很大關係,但同時,由於其功高蓋主,居功自傲。

引起司馬昭的不滿,影響到了司馬氏家族的利益,故而,將其斬殺。可憐鄧艾古稀之年還不得善終。

鍾會:曲意逢迎 意圖謀反

再說鍾會,他與鄧艾不同,鍾會出身名門,他爸爸是曹魏的重臣,官至太傅。典型的官二代。

而且自幼聰慧,面貌英俊。29歲的年紀便封侯拜相,是後三國時期曹魏最出色的謀臣。

滅蜀以後,鍾會以鄧艾謀反的名義向司馬昭舉報了鄧艾。鄧艾被司馬昭下令帶回,鍾會接管兵權。

加上姜維投降的兵力,加起來有20萬軍隊,心裡的小野獸有些膨脹了,加上姜維對鍾會遊說,使得鍾會飄飄然,開始想當然。覺得自己能夠擁蜀自立。因為回去也沒有好果子吃,鄧艾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於是鍾會擁兵自立,假借魏太后遺旨討伐司馬昭,沒想到下面的將領附和聲寥寥,這個場景出乎鍾會意料。

他沒想到這些將領是司馬昭的死忠,而不是他鐘會的死忠。況且他們的家人都在曹魏。萬一反叛不成,不但自己身死,還會連累家人。

一時間,鍾會陷入兩難,而他也沒有果斷採取行動,誅殺這些將領。失去先機,導致這些將領反戈一擊。

團結起來殺向中軍帳,於是鍾會、姜維(自殺)、廖化一干人等全部命喪黃泉。姜維的光復大計也流產了。

這場你來我往的滅蜀之旅,以魏蜀將領團滅的方式宣告結束。他們之中沒有一個贏家。不對,有一個贏家,那就是司馬昭。也到了司馬昭預期的目的。

此後的他加快了篡魏的步伐。曹魏政權岌岌可危。想當初曹操父子欺負漢朝孤兒寡母。現如今司馬昭父子又欺負曹魏孤兒寡母。天道輪轉,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覺得小編叨叨的不錯的,歡迎加關注,關於這個問題,元芳們,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