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據新聞說2018年武漢舊城改造計劃

重點落在了漢正街版塊,

這片土地終究是對它說再見了,

再見時,願它已然成為最璀璨的模樣。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走進漢正街片區,天空中正下著濛濛細雨,統一街上大半已不見往日熱鬧的模樣。帶著播音腔的男聲不斷從喇叭中傳出,安撫著離開舊城的拆遷戶,舊城改造的氣氛更添幾分別離的憂傷。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以漢正街輻散開來的漢正街片區,各種拆遷傳聞早已經漂浮了近十年,如今眼看著傳聞變成了現實,心裡的滋味說不上來。

一面為老城改造充滿期待,一面又為離別的氛圍所唏噓。真正鼓起勇氣說一句再見,真的不容易……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許久未來的人,從廢墟旁走過,腦海裡竟然已經再難將此景象與曾經熱鬧的畫面重疊。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曾經熱鬧的三民路口)

或許,只有真正在這裡活過的人,才能對著空氣與記憶畫等號,說出一段關於斷壁殘垣的過往。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真是應了那句話“世上本沒有故鄉的,只是因為有了他鄉。世上本沒有思念的,只是因為有了離別。”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幾個月前,一張在網絡上的圖片引起了無數老武漢人的關注——《武漢2018年舊城改建類項目房屋徵收計劃圖》。

18塊片區,光漢正街片就佔去了6個,再算上漢正街周邊的片區差不多有佔去了規劃裡的二分之一。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我們此去發現,其中有些片區經過一段時間的拆除已然面目全非,還有一些區域還剛處於規劃時期,各種橫幅已經拉起來了,房屋徵收辦已經入駐,拆遷的氛圍正在逐漸瀰漫。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幾千戶人家,註定要先後離開這片祖祖輩輩香火傳承的故土。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漢正街紫竹巷的拆遷已經進行到二期,這次的徵收範圍東至花樓街,南臨武漢市第七中學,西臨民族街和統一街,北臨民權路,

正是一片熱鬧的老城區。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紫竹巷二期目前已經搬離了近1300戶,已經開始進入拆除階段,還有極少數的人家沒有搬離,守著老屋和最後的倔強。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我正好是在七中上的中學,這一條不算太長的路走了不下上百回,時隔幾年再次走進這裡,早已面目全非。原來的回民小學搬到了德勝街上,而回民小學的教學樓已經變成了紫竹巷房屋徵收工作指揮部,發揮著最後的功效。

還記得曾經,一到放學時間街上總是擠滿了人,男孩女孩三三兩兩的嬉笑打鬧,沿路小吃很多,總會買來一些互相分享。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如今,這條承載無數七中學子青春記憶的街道,終是到了說再見的時候。賣米粑粑的攤子沒了,賣豆腐乳的小攤沒了,那個常常坐在菜市場口子上包春捲的大媽也不在了,他們去哪裡了呢?沒有人知道。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而民生路上開店的一些老闆們機智的把

“正在營業”的字牌了掛到半空中,熟客依然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聯繫到他。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紫竹巷片區只剩萬年街一隅還熱鬧著,菜市場面積縮水,還住附近的人都集中到這裡買菜。生意還是照做,沒有受到旁邊拆遷的影響。明明是同一條街,經過拆遷的規劃,街頭和結尾呈卻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風。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如果你有時間來到這裡,別的我不多說,但路口處的這家手工饅頭一定要試試,口感和味道都超級棒,剛剛出爐的還冒著熱氣,拋酥了的,還帶著一點甜味。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與紫竹巷片隔岸相望的

清芬片區沒有逃過拆遷的命運。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熱鬧的清芬鞋城早已成為過去,只剩一間間緊閉的大門,像是提前做了即將拆遷的準備。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五金一條街上拉起了“去漢口北,政府支持”的橫幅。儘管在下雨,街道上的生意還熱鬧著,人潮和電動車相互交錯,很多時候人被擠得只能側身通過。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而這裡還能熱鬧到幾時,正是老闆們最擔心的問題。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走出人潮,回首再看一眼銅人像。孫中山先生像矗立如常,目光堅毅,已經準備好見證一場老漢口脫胎換骨的重生。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同樣確定要拆遷的還有不遠處的磨子橋。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這是夾在民生路、漢來廣場、統一街、黃陂街之間的一片老城區。明明處於中心地段,卻非常容易被忽略,如果不是特地來尋,還不知道鬧市間居然還藏著這麼一片原生態的漢口老房。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來尋磨子橋已是三日後,雨水暫停,陽光滿溢。雖然說是要拆遷了,但走進磨子橋卻絲毫還沒有感受到拆遷的氣息。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門口隨意擺放的小凳上總是坐著一群街坊,扯點家長裡短,逗逗隔壁跑過來的小孩,一上午的時間就過去了,坐在門口的王叔笑著打量我們說“你們來拍老房子的吧?多拍點,以後都看不到了。”

王叔的語調帶著幾分武漢人獨有的灑脫。社會在發展,離不開人民的支持,想一想,改造過後將迎來一個更美好的磨子橋,大家心裡也就豁然開朗了。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磨子橋片的房子大都不高,最高的不過十層以內。太陽好的時候,陽光總能歇著曬進窄巷裡,所以大家都喜歡把自家衣服拿出來曬,曬的紮實。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一邊是狹小而逼仄的磨子橋,一邊是一牆之隔的世紀江尚,老舊與新生共存的畫面讓人震撼,對比強烈。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當我們找到最佳角度記錄下此景時,一個阿姨也舉著手機走了過來,嘴裡唸叨著“拍張照留個紀念,老房子都要拆了……”。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磨子橋確定要拆遷了?

是的。

大概什麼時候呢?

最晚明年吧……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關於拆遷的故事,我們聽了很多很多,有離別的不捨也有換新居的喜樂。

武漢發展加快,舊城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或許,再過幾年像這樣的老街、老巷、老宅都再難尋覓,但我們能一定會遇見一個更好的武漢。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沒有捨去,便不會有收穫,在割捨與新生之間大多數武漢“土著”們選擇了向前看。祖祖輩輩們用這片舊土造就了一個今日的武漢,而今,我們騰出舊土成就一個明日的武漢。

換一種方式,守護這個屬於我們的城市,也是一種歷久彌新的幸福。

別了,漢正街| 陪伴無數武漢人長大的老城區,終是逃不過一聲再見

出品:武漢愛黑馬文化傳媒

圖 :36.8℃的小黃、邵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