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清代宮廷一天只有兩頓飯,皇帝妃嬪不會餓嗎?

我忘思戀


可能很多人看到過關於清朝皇帝凌晨就要起床、每天要處理許多公務、剩餘時間還要讀各種各樣的書以及習武的記載,因此產生了一種清朝皇帝活得很累的感覺,所以在看到清朝皇帝每天只吃兩餐的消息後,或許很多人會產生一種以為皇帝過得不是很好的感覺。


但是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子們雖然每天只吃兩餐,但是他們的飲食生活卻仍然是好到讓我們無法想象的。

他們每天吃的兩餐只是他們正經起來、花時間慢慢品嚐的大餐,其餘時間他們如果肚子餓的話,他們就會隨口吩咐身邊的小太監為他們準備專門的小吃以及新鮮的水果,供他們解餓、嚐鮮。


清朝不同皇室成員每天吃的菜式數量

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子們每次吃正餐的時候,御膳房都會為他們每個人分等級準備許多道菜,其中身份最尊貴的皇帝、皇后、太后三人每一餐有108道菜供他們享用。

在這裡大家要注意一下,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子們並不是在一起吃飯的,他們每次吃正餐的時候,手下人都會在他們各自居住的寢宮裡面擺好桌子椅子,然後一路會有太監為他們從御膳房呈上已經準備好的各種菜式。

在皇宮中皇帝、皇后、太后的菜式是最高等的,御膳房為他們準備的食物都是採用了最優質的食材,準備的也是最豐盛的菜色,而除了這三人之外,其他的妃嬪們會因為等級的高低導致她們吃的正餐菜式數量有所不同。

在清朝,最高等級的皇帝、皇后、太后三人每天吃正餐時所用到的食材是這樣的:

豬肉十斤、兩隻羊、五隻雞、三隻鴨、十斤用來煮湯的湯肉、十斤處理過的盤肉、十九斤各類蔬菜、六十個蘿蔔、六斤蔥、三斤青醬、兩斤醋、四兩上等清泉酒,還有各種各樣的蜂蜜、酥油、奶酒、香油、芝麻、核桃、黑棗等不計其數的食材。

皇宮中御膳房有三百名御廚,他們每天會按照這樣的食材規格給皇帝、皇后、太后三人精心搭配、用各種各樣的烹調方法為他們準備出最高端的菜色,以供他們享用。

而其他的妃子們,所用的食材會降低一個檔次。

清朝皇帝、妃嬪們每天吃飯的極度奢華

大家看到這裡想必都會為清朝皇帝吃飯的奢華感到震驚吧?但其實我想告訴大家,這還不是最奢華的,最奢華的是這些食材的價格都遠遠超過正常的食材價格。

因為御膳房中的大廚們以及各種太監們的各種暗撈油水,所以他們會將原本價格比較低廉的食材以一個極高的價格“購買”進來,好達到自己的目的。

關於這種現象清朝有一個記載,具體我忘記是哪一個皇帝了,可能是咸豐也可能是同治,這個皇帝在皇宮經濟困難時,突然聽到底下的臣子說每頓吃兩個雞蛋而突然感到了震驚起來,因為在底下人給他上報雞蛋價格的時候,每個雞蛋都是以一兩銀子上報的。

雖然在外面一兩銀子可以買上千個雞蛋,但是皇帝不知道,所以他才為自己手底下臣子每天的“奢華”感到震驚。

從這件事情我們也可以側面看出清朝皇宮的食材昂貴程度,我們結合這些被皇宮下人們剋扣得虛高無數倍的食材價格,再算上他們每天吃飯所用到的繁多食材,大家應該可以想象得出清朝的皇帝、妃子們每天吃飯所用到的金錢是多麼龐大了吧?

因為古代製毒技術比較落後的原因,古代所製作的毒藥中基本上都是含有硫磺的,而銀對硫磺又特別敏感,碰到硫磺就會發黑,所以清朝的皇帝妃子們因為擔心有人會投毒,所以除了少數的金制餐具之外,他們用來盛菜的鍋、盤、勺子基本上都是銀質的,而這些餐具,也是清朝皇室享受奢華的一種體現。


清朝皇帝、妃嬪們正餐之外的食物

清朝的兩次正餐在當時被稱為早膳、晚膳,其中第一次用膳是從上午7點左右開始的,而第二次用膳雖然被稱之為晚膳,但是卻是從中午一點左右開始的。

除了兩個正常的吃飯時間外,他們其他時間肚子餓的話就會享用到我們上面所說的小吃、水果了,他們的小吃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酥糖、甜餅、糖水、湯水、五穀雜糧粥,種類極其的齊全,囊括了全國各地符合皇宮口味的小吃。






在夏天他們享用水果的時候,為了給他們帶來冰涼的享受,所以下人們會用從冬天保存下來的冰給皇帝妃子們冰鎮水果,這在沒有冰箱的古代,也是一種很奢侈的行為。

清朝的皇帝、妃子們每天正餐食物準備的這麼多,他們每道菜式只吃一點點的話,都已經可以把他們撐到不行了,然後再加上這麼多水果、小吃,他們又怎麼可能感受得到餓呢?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皇帝、妃嬪們每天吃兩頓不會感到餓的原因,覺得清朝皇帝、妃嬪們吃兩餐會餓的人,就如同一個窮人以為皇帝每天都吃著很多大餅一樣的感覺,那就是把皇帝當成了普通人看待。


孤客生


清朝宮廷一般採用兩餐制。按照制度上規定,早膳在早上六點半,晚膳在中午十二點半,而在事實上,早膳一般在早上五點到中午十一點之間,晚膳一般在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之間,隨主人的意願進行。可見彈性是比較大的。

但這不是說在兩餐之外就沒得吃了。(笑話,誰敢餓著皇上娘娘們?)主要是我們現代人對於“餐”的理解,比較隨便,早上喝一杯牛奶,吃兩片面包,就叫“早餐”了。而在清代人的概念中,能夠稱之為“餐”的,必須是比較正式的一頓飯。而夠不上“餐”的標準的,則一概稱之為“點”。所以,無論是“一餐制”,還是“兩餐制”,都是專指“餐”而已。在“餐”之外,可以有各種的“點”進行搭配。

在宮裡來說,中午之前有早點,中午前後有午點,傍晚前後有晚點,夜裡還有夜宵。如果全都“點”了的話,一天可以達到六七頓。壓根是不可能餓著的。

在宮裡來說,一餐的菜品是很多的。一餐大致上是由九部分構成,即:鍋子(火鍋)、熱菜、熟食、蒸食、醬菜、主食、粥湯、甜點以及特殊菜品(時令菜)。到了晚清時,又加上了名為“吉祥菜”的部分。除此之外,還有所謂“額食”或“添安膳”等額外的菜品。這些部分便組成了一套所謂的“餐”。其中“吉祥菜”和“額食”並不是吃的,而是擺著看的。

那一餐飯到底有多少種菜品呢?以《膳底檔》的記錄來看,清代宮廷的飲食排場是逐漸發展的,從乾隆朝初期的一餐十八品上下,到乾隆末年的一餐四十品上下,再到慈禧太后時期的一餐一百品上下,也就是排場的極限了。

現代人對清宮裡的“御膳”有一些奇怪的理解。比如有人覺得皇帝吃的飯,肯定是各種山珍海味、鮑魚海參,但其實通過《膳底檔》可以看出,清代宮廷中的食材其實還是比較普通的,都是雞鴨豬羊等為主。而且菜品的口味一般比較平和,很少有酸、辣等刺激味道,這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食材的味道。另外還有就是,清宮食材十分注意安全,肉一般剔骨,魚一般無刺,燒烤也都是“片”下來的,故而在整體上,清宮膳食裡海鮮較少。順便一提,這種盡力避開骨、刺的烹飪習慣,也體現在了當今的國宴中。

還有現在一些人總覺得,宮裡啊貴族世家啊什麼的,為了養生,一般吃得比較清淡。其實不然。一來是,哪怕吃個點心,也是講排場的,比方說晚清的敬懿皇太妃,她每天夜裡十一點前後要進“晚粥”,其晚粥的內容是“小菜十幾樣,粥兩樣,麵食三樣”,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幾塊糕點就打發了;二來是,在古代,吃素並不是一件被推崇的事。古代,即使到了清代,肉食也遠遠不如現在普及,很多人一年也吃不了幾次肉,甚至連曾國藩這樣的名臣,當了京官之後,還會特意給家裡寄錢“以為堂上大人甘旨之需”“為堂上吃肉之費”,可見吃肉不容易。所以宮裡基本頓頓吃葷,這對他們來說,既被認為是身份的象徵,也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自然,也就不認為吃素菜是“健康”的表現,甚至還有可能認為那很“跌份”。一般只有在需要齋戒的情況下才會吃純素。

至於什麼宮裡的飯一次吃不能超過三口,怕別人知道喜好什麼的,就更是無稽之談了。首先問,有人能管得著這些宮裡的主位們一個猜吃幾口嗎?以清代皇權之盛,哪個太監有膽量跟皇上說,“吆~皇上,今兒這盤兒肘子您吃了四口啦,以後就再也不給您上這道菜了”,估計早就死了千八百回了……至於說怕別人知道喜好……呃,翻翻《膳底檔》就行了啊。如乾隆帝的膳單裡極少有海鮮,而光緒帝的膳單裡海鮮較多,慈禧太后的膳單裡鴨肉尤其多等,乾隆的膳單裡甚至還有他特地點名製作的一些菜品,這些都足以體現他們的喜好了。這還用防著?


乾煸水煮魚LS


早在北宋之前,就實行一天吃兩頓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六七點,太陽下山就該睡覺了。

朝軍入關後也實行“兩餐制”,中午前用“早膳”,午後用“晚膳”。但是正餐之外還有早點、午點、晚點和夜宵。

清朝的皇帝一般是早上5點起床,早讀之前先拉弓,畢竟是馬背上得天下,然後去早讀,因為皇上要學習滿、蒙、漢三種語言。用膳在早上7點-9點,太監們將桌椅、飯菜依次按照規矩擺放整齊。皇帝用膳前,太監要先嚐有沒有毒,之後服飾的太監要挑選菜品,為皇上佈菜,盛到皇上面前的小碟子裡。御膳房有370人,茶房有120多人,伺候皇帝用膳的150多人,你算算吃頓飯就要2個小時,很多菜都涼了,也是為難皇上了。

用完早膳,皇上在早上9點-11點,要處理朝政,主要是在幹清門御門聽政、養心殿理政。接見各衙門官處理奏摺,與大學士等討論國家大事。

下午1點-3點吃晚膳,之後會有午睡,下午便是自由一點,很多時候是處理沒批完的奏摺,或者去聽聽戲,把玩一些古玩,下下圍棋。

到了晚上,7點-9點就是皇上禮佛唸經的時間,主要是在雨花閣、梵華樓進行。之後就可以吃點小點心,這時就可以選擇侍寢的妃子了。皇帝是一個人睡在養心殿的,即使是皇后也只能是在大婚三天內和皇上睡在一起,臨幸完妃子後,妃子就得離開,皇上怕行刺,而且也防止皇上縱慾過度哦。

不過特殊的時間,生活節奏還是不一樣的,比如過節,元旦、冬至、萬壽,也不用上早朝。皇帝登基、大婚,都是非常繁複的儀式。當皇上好累哦。

妃子們就要清閒得多了,除了“晨昏定省”,就是早上和晚上都要去像皇太后,皇后請安,其他時間就是自己的了。

練字、讀書、彈琴、賞花、學著梳妝打扮,去別的妃子那兒串串門,做個針線活什麼的,偶爾還能逛個御花園。每天就等著皇上召見,臨幸唄。


愛尚小娛樂


清朝的皇帝大抵做起來是最無趣味的,不光每天有批不完的奏摺,處理不完的政務,就連生活起居都有很詳細的規定,吃飯自然也不例外。

(清朝皇帝用膳)

說到皇帝的兩頓飯,就要說說為什麼只給安排兩頓飯,而不是像我們現在早午晚三頓飯,難道皇帝家也會發生揭不開鍋的事?

當然不是。

原因嘛有兩個。

一個是清朝本是滿人建立。

滿人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大東北。大東北的冬天能凍死狗,且晝短夜長。一般7點多鐘天才亮,到了下午5點多鐘天就黑了,因此他們在上午9點左右吃一頓,到了下午三點左右再吃一頓。由於晚上黑的快,且又沒有電視打發時間,所以見黑就睡。

因此一天兩頓飯,是在關外就形成的習慣。

另一個是清朝的統治者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執政後特別注意向臣民們展示自己的節儉,力求做出“明君”的形象。

(勤政的康熙帝)

在《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康熙就曾說過:“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康熙這話是對漢臣說的。他後面又說:“爾漢人若能如此,則一日之食可足兩日,奈何其不然也?”,意思是說,你們漢人要是能像我們父子這樣節儉,那麼一天的飯就能吃兩天,你們怎麼做不到呢?”

所以,不管出於生活習慣還是政治目的,清朝皇帝一天吃兩頓飯這個習慣是萬萬不能更改。既然皇帝都只吃兩頓,後宮的嬪妃們當然也不能不懂事。這樣一來,皇帝一家人都對吃兩頓飯沒有意見。

那麼,這兩頓飯分別在什麼時間吃呢?

在清朝的《起居注》中明確地寫明瞭皇帝每天的作息時間。

清朝的皇帝雖說是馬背上得的天下,但他們深知治天下還是要多從經史中得經驗,因此他們在早晨5點左右就會起床,到書房早讀。

早晨6點到8點是皇帝的早膳時間。

早晨一般是各樣粥、點心、小菜等,花樣繁多。不過,由於不是最重要的一頓飯,也還不需要太多繁文縟節。

晚膳是下午1點到3點。

皇帝的晚膳是很認真的一頓飯。

(運送膳食的太監)

首先由太監在用膳的宮中擺好3張膳桌。其它太監則迅速地運來飯菜。侍膳太監則在每道菜上放上一個小銀牌,並要等一會兒看銀牌有沒有變色。如果沒有變色,接著還要每道菜試嘗一口,直到確保沒有問題後,皇帝才開始用膳。

由於菜品多達120道,侍膳太監要不斷地給皇帝傳動盤子,確保皇帝每道菜都能吃上一口。

皇帝遇到比較喜歡的菜也能多吃兩口,不過也就僅此而已。因為皇室擔心別人知道皇帝喜歡吃什麼菜,會在他喜歡吃的菜中下毒,所以皇帝只要動了三筷子的菜,侍膳太監就會撤掉它。

皇帝雖說後宮佳麗不少,但吃飯的時候只能一個人守著一大桌子菜,旁邊還站著不少侍膳的太監,想想也沒有什麼意思。

當然,皇帝除了早晚膳,還有點心時間。

點心時間一般是晚上6點左右,或者隨叫隨到。

總之,看上去皇帝好像吃是吃了兩餐,但由於小點心、水果還有宵夜不斷,因此皇帝的日子比老百姓的日子那肯定奢侈得多。

至於清宮劇中皇帝動不動就到某個嬪妃那兒吃飯,這在歷史上是很難出現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古人有一部分人認為,人應該少吃一點,吃得少了人才能夠健康,能夠長命百歲,也出現了吃飯不能吃飽的觀念,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也專門提過一定要節制飲食,如果按照傳統的養生來說的話,飯一定要吃七分飽。

皇室的成員以及皇帝們吃飯,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吃法,都是不同的。清朝就是一天只吃兩頓飯,早膳和晚膳,當然他這個晚和我們理解的是不同的,早膳是早上六七點左右,晚膳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這中間任何一個時間吃飯都可以。那麼為什麼清代宮廷裡面只吃兩頓飯呢?

這是清朝皇室的一種傳統,他們本來以前就是遊牧民族,一天只吃兩頓飯,就沒有吃三頓飯的習慣。那麼一天只吃這兩頓飯真的不會餓嗎?妃嬪暫且不說,皇帝每天是非常勞累的,只吃兩頓飯肯定是不夠的,所以說,每天這兩頓飯只是正餐而已。

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皇帝身為九五之尊,肯定是想什麼時候吃飯就什麼時候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難不成還能因為一個規矩每天把自己餓著嗎?實際上在當時每天的這兩頓飯是正餐,其餘皇帝和嬪妃們想吃飯的時候,就不叫用膳了,就是吃點東西而已。

皇帝可能更容易餓,一般每天就會吃的多一點,嬪妃們因為是女子,飯量小的肯定就是餓的時候吃一點甜品和水果就可以了。用現在的話來說,那時候清廷的皇室們是少食多餐,餓的時候讓人拿來東西吃就行。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真的是一天吃兩頓,剩下什麼都不吃。以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說,人吃飯的時候最好不要吃太飽,對身體不好,少食多餐才是最好的生活習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也算是替古人擔憂了,前天擔心宋美齡晚年靠什麼生活,今天擔心清朝皇帝嬪妃吃不飽,史論縱橫也是醉了!

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小康生活,但並不是所有的地區,所有的人都是一日三餐啊!

史論縱橫基本還處於一日兩餐的貧困生活,這不能怪我啊,在我們東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東北的冬天特別冷,而且天還短,七八點鐘才亮天,晚上五六點鐘就黑了!所以,大部分人家冬天的時候,都會吃三頓飯,而是早上九點多吃一頓,下午三四點鐘吃一頓,晚上七八點鐘就睡覺了。

春夏的時候,需要下地幹活,基本上早上天剛剛亮的時候,就出去幹活,等九十點鐘天熱了,就回家吃飯,然後睡午覺,下午起來之後,再吃點,四五點鐘涼快了,繼續下地幹活。當然,下地幹活的時候都會帶點乾糧,餓了就墊吧墊吧。

我們讀書的時候在學校住宿都是三頓飯,放學回家就變成兩頓了,有的時候就會餓!

清朝是從東北入主中原的,而滿族又是漁獵民族,所以,傳統上一天吃兩頓應該是很正常的,皇帝嬪妃天天也不用勞動,體力消耗不大,所以也不會餓。

另外,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也經常是一日兩餐,據我奶說,以前的家庭為了讓孩子少吃飯,都不讓孩子下地(都在炕上),就是睡覺,保持體力,這種事情,我們是想都不敢想啊!

當然,皇族肯定不會捱餓啊!如果他們都吃不飽,估計全國勞動人民都餓死了!

一般皇帝嬪妃餓了,都有點心什麼的墊吧墊吧!皇宮裡有早點,午點,晚點,夜宵什麼的,所以,不用擔心餓到他們。

當然,不要以為一天吃兩頓,皇室吃飯就不講究了,恰恰相反,皇宮裡面的飯菜很講究的,據檔案記載,清代宮廷的飲食從乾隆初期的十八品到乾隆末期的四十品,到慈禧時期的一百品上下,可以說,排面越來越大。

另外,不要說吃的,就是喝的,皇宮裡也是很講究的,清朝宮廷精選一百二十名奶媽供奶水,專門供應后妃們食用。

但是皇宮裡面的宮女,應該是真的餓!


史論縱橫


其實這一習慣不僅僅是清朝開始實施,早在北宋以前,宮廷就已經開始實行一天只吃兩頓飯,他們一般在六七點前就吃完飯,然後六七點後就開始睡覺了,生活還是比較規律的。

等到清軍入關以後,他們也遵循了這一習慣,那就是兩餐制,一般早餐是在中午之前享用,晚餐則在中午之後享用,當然除了這兩頓正餐之後,還包括可以另外吃早點,宵夜這些,可能也是怕皇室內的人餓著。

我們現在很多人可能會羨慕皇帝的生活,覺得他們想吃什麼都可以,想指揮誰就可以指揮誰,其實這背後付出的艱辛也是很多的。

清朝的皇帝,每天五點左右起床,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拉弓,畢竟一國之主最起碼得懂軍事。拉完弓之後就得去學習,去早讀,皇帝的學習任務也是很重的,尤其是滿族皇帝,他們需要學會滿語,蒙古語,漢語至少三種語言。

7點以後皇帝才能享用早膳,用餐之前依然有很多道程序,為了怕皇帝被毒死,太監先會試毒,然後再為皇帝挑選一些應該吃的菜放到小的碟子裡。據統計御膳房有將近400人,伺候皇帝吃飯的也有100多人,看來皇帝吃飯沒兩個小時下不來。

用完膳,9點以後皇帝就要忙著處理政事了,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看到的那些,有大臣啟稟,也有奏摺呈上來需要皇帝批閱,皇帝也會與大學士討論一些問題。

1點之後則又是晚膳時間,吃完飯之後,皇帝可以選擇休息一會,下午的時間還是比較不錯的,沒批改完奏摺的皇帝可以繼續,其他時間可以選擇聽戲,去看看古玩,也算是怡情。

晚上的7點以後,皇帝一般會念經,在梵華樓等地方進行,等這些事情都幹完之後,皇帝開始挑選一個妃子來侍寢,這期間可以吃點夜宵。這位妃子不會留在皇帝的室內過夜,一方面怕皇帝縱慾過度,另一發面也怕皇帝遇刺。只有皇后有一個特殊權利,結婚三天之內可以留在皇帝那裡。

看來皇帝真不是那麼好當的,學習上得努力,朝政上的事得處理,就包括臨幸也得有時間限制。


奇點歷史


這個問題原來我也一直納悶,後來才知道,所謂兩餐,指的是正餐,在正餐之間,你是可以吃零食的啊!!!!

比如乾隆皇帝,除了早上六點的早飯和下午一點的晚膳之外,人家還可以隨時喝點小酒,所謂酒膳是也。他的酒膳都吃點啥呢?十月初一日茶膳房侍候,萬歲爺霽紅盤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也就是說,喝點酒,要吃十五個菜!!!

除了酒膳,要是餓了,隨時隨地也能吃點東西,比如乾隆皇帝除了早上起來要喝燕窩粥之外,他也會傳以下米麵食:

果子粥、蘇燴燙膳、雜燴燙膳、拆鴨爛熟面、燕窩八鮮面、燕窩雞絲餛飩、紅白鴨子三鮮面、燕窩鴨腰三鮮面、燕窩拆鴨子燙膳、燕窩鍋燒鴨子燙膳。

而慈禧太后則喜歡不停吃零食。

今天,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紅漆描金桃式攢盒、畫琺琅纏枝蓮八寶攢(cuán)盒、淡黃地粉彩花卉紋攢盒,以及充滿喜慶色彩的龍鳳紋圓盒, 就是當年慈禧用來盛裝零食的器具。

每次打開這些零食盒子,慈禧不揀酸的,也不挑特別甜的,只吃那些酸甜適中的桃脯和蘋果脯。

慈禧因為腸胃不好,晚年時很少吃水果,用水果製成的蜜餞,就成為慈禧經常食用的零食。

暑熱天氣裡,慈禧午覺醒來,宮女們照例會給她呈上甜碗子。甜碗子是一種消暑小吃,有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等等。甜瓜果藕,並不是簡單地把甜瓜切了配果藕,而是把新採上來的果藕嫩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後,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

偶爾,慈禧也會用甜碗子賞賜宮女。夏天的一個清晨,李蓮英給慈禧送來了兩籠子鳥,慈禧從中選出了兩隻最滿意的,舒適地靠在倚枕上,聽著鳥叫。然而,慈禧的兩隻緬甸貓大白和二白,看到鳥後,再也不肯安心睡覺了。看貓的宮女娟子和翠兒,就跪下對慈禧說:“啟稟老祖宗,我們請李總管給看著貓。”

李總管就是李蓮英。慈禧一聽這話就樂了,知道這是兩個丫頭在給李蓮英出難題呢。於是微笑著說:“娟子,翠兒看好大白,二白,回頭我有賞。”

另外,慈溪還喜歡糖食,比如蜂蜜花生、核桃粘[zhān]、花生粘[zhān]、蘋果軟糖、菠蘿軟糖、水晶軟糖、芝麻南糖、冰糖核桃等等,據曾經侍奉她的女官德齡回憶,有一次她為了搬運慈禧喝茶前吃的糖食,一連搬了九次,每次拿兩盤。吃剩下的糖食,她就賞給宮眷們吃。

不過,清宮的皇帝確實經常是吃不飽的,因為清宮的治療方法就是:餓著。小皇帝很多都營養不良,光緒和宣統小時候都曾經有偷餑餑吃的趣事,所以還是蠻慘的。


susie李舒


說道吃飯的問題,真的很有趣。今天的中國人,號稱是一日三餐。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或者說是在更廣闊的範圍內,人們未必是一天吃三頓飯的!

首先要說的是,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確是只吃兩頓飯的!晁錯曾經在給漢文帝的上書中說道:“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可見,在漢代中原地區的民眾一天的確是吃兩頓飯的!到底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吃三頓飯,我沒有研究過。我看到有人寫文章說是唐宋以後,中原地區的民眾才開始吃三頓飯的。

其次,在中國範圍內,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吃三頓飯的。我小時候,老家的農村人是吃兩頓飯的。早上起來先去地裡幹活,大概到十點鐘左右回到家裡吃第一頓飯。大概到下午三四點鐘吃第二頓飯。當時我覺著他們的生活規律很好玩,我問他們不餓嗎?他們的回答是,糧食就那麼多,必須節約著用,所謂忙時吃幹閒時吃稀,不到農忙乾重活的時候人們不會放開肚皮吃飯的。再有就是,在農業社會里,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他們老早就上床就寢了,床上一盤磨睡著就不餓。不像我們晚飯吃過以後,到睡覺之前還有四五個小時的夜生活,肚子早就空空如也了,不吃一點夜宵實在無法入睡。

清代的皇帝出身於滿族,他們來自於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中國東北地區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一天吃兩頓飯的!我上大學的時候,在東北地區讀本科。那時候,東北的農村地區依然是一天吃兩頓飯。早飯大約十點多,晚飯大約下午兩三點鐘。一到節假日,食堂放假了,開飯時間就是按照一天兩頓來供應。下午三點鐘吃完了,到晚上餓得難受,就靠方便麵充飢。讀本科期間是我這一輩子吃方便麵最多的時間。

再次,就全世界範圍內,一天三頓飯也不是很普遍。比如信仰佛教的地區,尤其是南傳佛教流行的地區,比如泰國、柬埔寨等國家,虔誠的佛教徒依然保持了原始佛教的戒律。其中有一條就是過午不食。一天只在中午之前吃飯,過了中午就不吃飯了。伊斯蘭教也有齋月,他們在齋月期間從日出到日落是禁止飲食的。

接下來再說說清朝的皇族,他們雖然是依然按照東北地區一天吃兩頓飯來安排正餐,但是他們還會有很多零食和小吃,這都不在正餐之列,隨時可以安排的。皇上晚上還要為江山社稷著想,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辦,怎麼能餓著肚子呢?皇族都是餓了可以隨時吃的!


野叟雜談


吃著屌絲的盒飯,操著皇帝的閒心。清代宮廷的兩頓飯只是正餐,此外還有早點和晚點,相當於副餐,總之餓不著九五之尊的皇帝和如花似玉的嬪妃。

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從史料上看,秦漢及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隋唐時期,“午食”的習慣逐漸形成,其後一天三頓飯的“三餐制”成為新習慣,清代宮廷的“兩餐制”是滿族的飲食習慣,清軍入關後把這一習慣帶入宮廷。

清代宮廷的兩頓正餐分別是早膳、晚膳,分別安排在早上9點前和下午4點前,所謂正餐(大餐)是究禮儀的,幾個盤子幾道菜,葷素如何搭配,都有詳細規定,大家正襟危坐,文明就餐,用正餐是一項嚴肅正式的活動。

從下午4點到次日9點,中間長達17個小時,皇帝和嬪妃一點也不吃飯?這個倒不用擔心。清朝宮廷在“早膳晚膳這兩頓正餐(大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

“早點”時間安排在“早膳”和皇帝早朝前,時間在早上5、6點鐘左右。用餐內容一般是油茶、糕點、清粥之類,類似我們現代人用的營養早餐,主要是為了讓皇帝墊墊肚子,好有精力上早朝。等早朝結束後,再吃正兒八經吃一頓正餐,也就是“早膳”。

“晚點”時間安排在“晚膳”後和皇帝睡覺前,用餐內容和早點差不多,性質等同於我們的“宵夜”,因為皇帝晚上經常要批改奏摺或讀書,而“晚膳”用的太早,為了防止皇帝餓肚子,御膳房必須隨時準備晚點,供皇帝享用。

另外,皇帝晚上要“翻牌子”,選擇嬪妃侍寢,這是一件耗費體力和精力的活動,皇帝在活動前一般也會加餐進食,儲備體力。

一般來講,一個每天忙於各種公私事務,精力旺盛,熱量消耗多的皇帝,24小時之內的進食次數可以多達6、7次,少食多餐是他們飲食的基本特徵。

我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