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其實是「等待」

教育的核心其實是“等待”

日前,我的語文老師請客,到了宴席現場才知道,她為兒子考上美國加利福利亞的一所大學而舉辦的一場餞行晚宴,席間親朋好友都在誇這個孩子如何聰明,而我老師始終微笑不語,只有她自己知道,孩子今天的成績,是他努力的結果,更是父母耐心“等來的”!

依稀記得好多年前,我的這位老師氣急敗壞地和我痛說:給孩子報名了一個小提琴培訓班,他學了整整一年多,能獨立完成整首曲子的演奏,於是報名參加音樂考級,結果令人大跌眼鏡,這孩子竟然不識曲譜,也就是說這一年多,在不識譜的情況下,完全憑感覺演奏小提琴曲目。

經過暴跳如雷的洗禮之後,我的老師冷靜下來,深刻反省,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就不再逼孩子了,也不去揠苗助長,課外的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讓孩子自己去選擇,願意就繼續上,不願意則全部停止,一切都按部就班,自然生長。

是啊,教育真的不是著急的事兒,需要慢慢地等待,就像園丁在花園裡精心培育的花苗,我們只需認真培育,而“開花”則要等待,那是遲早的事。

“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開放的季節,有的開在春天,有的開在夏天,有的要到秋天,也有的則在冬天怒放。為什麼非要趕在春天裡開放呢?只要找準適合自己開放的季節,就會開放得無比絢麗。”

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秉承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古訓,對於教育越來越重視,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毒雞湯”,讓無數家長為之瘋狂,尤其是近十年來,各式各樣的“學前班”、“幼小銜接班”、“小初銜接班”、“高一預科班”,讓家長應接不暇,變得越來越焦慮,而學生被壓得喘不過氣。

幼兒園裡,家長焦慮擔心學不到“知識”,於是提前開講一年級課程,讓該玩的童年被迫去學習;

幼兒園畢業,學生忙不迭地參加“幼小銜接”班,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結果課外班不太紮實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覺得懂,但又不能通,“滿瓶不動,半瓶搖”!原本培養學習習慣的階段,卻因“銜接”未能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家長扛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大旗,讓孩子一歲聽早教音樂、兩歲背唐詩、三歲讀宋詞、四歲學鋼琴、五歲練書法、六歲學繪畫…其實,這樣“焦慮”的提前學習,違背了教育的本質,變成了家長相互攀比的資本,對於孩子而言,又有幾人願意這樣“陀螺式”的學習呢?

什麼年紀,學習什麼知識。我不反對孩子課外各種培訓,但是請按照孩子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給孩子充足的空間,讓他們“開心生長”!

龍應臺教育孩子為什麼讀書:“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孩子就像花朵,我們做好“合理的養護”,不必越俎代庖,剩下來的就是耐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