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黃連的繁殖及採收技術


 黃連又叫味連、雞爪連等。基原為毛茛科黃連屬黃連等多種同屬植物,以乾燥根基入藥,為名貴中藥材。化學成分主要為7%~9%小檗鹼,還含黃連鹼、甲基黃連鹼、巴馬亭、藥根鹼、木蘭花鹼、非洲防己鹼、黃柏酮及阿魏酸等。

 黃連藥理實驗表明,黃連有抗微生物、抗原蟲作用,對膽囊分泌、平滑肌收縮、血壓血糖等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性寒,味苦,有清熱瀉火、燥溼解毒的功能。主治熱盛心煩、吐血、衄血、口瘡、急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急性結膜炎、癤疔、無名腫毒、中耳炎等症,近年來用於治療敗血症有明顯療效。

黃連主產於四川、重慶、湖北、陝西、湖南、貴州、甘肅等省市,以四川洪雅、峨眉,重慶石柱,湖北恩施、利川等產量較大。

黃連的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黃連宜選擇3~4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匍匐莖的芽苞以肥大飽滿、筆尖形、紫紅色,莖幹粗壯、紫紅色,質地堅實而重的植株為好;選留根莖長0.5~1釐米的苗作分株苗。拔苗時帶芽、葉拔下。摘下的苗子每40~50根整齊地紮成一把,及時運到大田栽植,不能及時栽植的,宜放在屋內陰溼處。

種子繁殖   黃連種子因植株生長年限不同,在產量、品質和發芽率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採收種子除注意選擇生長健壯,無病害的種株外,還應注意種株的年限。

以移栽後第四年所結的種子為最好,種子產量也最高,一般每畝可收種子10千克或以上。移栽後第五年所結的種子也較好,可以作種。移栽後第三年所結的種子,在缺乏種子的情況下,也可以作種。移栽後第二年所結的種子品質最差,不能作種。

黃連的採收   黃連通常在移栽後第五年收穫。據試驗,黃連栽後生長滿5年收穫的,較4年收穫的單產增加54.61%;第六年收穫的,一般比第五年收穫可增產10%~15%。因此不宜提前收穫,但也不宜超過6年,因過分延長生長期則黃連生長勢減弱,根莖易腐爛,品質差,產量下降。

黃連收穫一般於10~11月進行,收穫過早,根莖水分多,不充實,折幹率低,但又不宜過遲,如遲至翌年春季雪化後收穫,植株已抽薹開花,養分被消耗,根莖中空,產量降低,品質差。

 黃連宜選晴天先拆除蔭棚,然後用二齒耙挖出全株,敲落根部附土,齊根基部剪去鬚根,齊芽苞剪去葉片,即得鮮黃連。分別收集根莖、鬚根及葉片,運回加工。

來源:中國農產信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