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瓷器燒造的歷史及特點

元、明、清瓷器燒造的歷史及特點

有人說柴窯燒的瓷器釉將呈淡青色,也有人說跟胎釉的成分有關,關於窯燒和氣窯燒製瓷器的區別,有人說景鎮明眼人一眼即能分別,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我們在看元明時期的青花瓷器時,無論它的器型、做工還是瓷畫藝術,都有其比較鮮明的特色。像器身的接口,肥潤的釉面,粗放而又細膩的寫意畫,等等。尤其是那種從胎體釉面內部呈現出來的淡青色和玉質感,貫穿了整個元明時期,也是元明時期青花瓷器的一大顯著特點。然而這些特點一進清代又很快消失了。

那麼,元明時期青花器的那種淡青色是怎麼呈現出來的呢?為什麼一進清代以後就逐漸消失了?

在這一現象考證中,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下面就向讀者談一談元明時期青花瓷器呈現淡青色的發生、發展與消失的過程。元代青花瓷器的發展是繼承了南宋青瓷的遺蹟而發展起來的。

元代瓷器除了把宋代雕刻、印花、貼花、堆雕等工藝改用毛筆燻蘸金屬氧化鈷料直接在陶瓷坯上繪畫以外,其成型的胎土與實施的釉料基本上還是沿用了宋時青瓷的配方。但後期發現這種青瓷配方在燒製青花瓷器時會直接影響到氧化鑽的髮色,這種含有高鐵低錳低鈦低鉻成分的釉料會使氧化鈷藍髮色變得更加混濁,青花繪畫起筆。頓筆處的鉛鐵斑更加沉重,繪畫之處塌陷情況更為嚴重為了克服和減少這種弊病,景德鎮的窯工們想盡了一切辦法。

他們首先是把原料陳腐和淘洗釉料的時間拉得很長,有的長達數月甚至幾年,其目的是使基礎原料充分溶解,把瓷原料中的過多的共生礦中的雜質淘洗得更加純淨。這種方法確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瓷胎瓷釉隨著陳腐淘洗時間的拉長,燒製出的瓷器也越感潔白,成瓷中繪畫處的沉陷、鐵斑、鉛皮點隨著雜質的去除,原料的純淨也相應地減少許多。

到了明代宣德以後,隨著燒瓷技術的更加成熟,瓷器的質量也更加穩定。然而,無論怎樣改進,胎釉中呈現的淡青色卻始終不能去除。其實,發生這種淡青色的根源是共生礦中二價鐵所導致的結果。在試驗中,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瓷胎瓷釉配比含量中二價鐵的含量在總體物質含量中不超過1一3%,並在窯爐還原火焰燒成後,胎體釉色應會呈現淡青色;如果總體含量不超過3一5%就會逐漸呈現淺褐色或淺黑色,當總體含量超出9%時,胎和釉就會在還原火焰中燒成深褐色或是黑色。當時這種共生礦中鐵分子的含量並沒有引起窯工們的注意和認識,幾百年來祖傳師教一直沿續到清代。

到了康熙十九年後,由於朝廷在江西景德鎮又重新開設了御窯場,並派朝廷命官徐廷粥、李廷禧及臧應選等人督造,才使得景德鎮的制瓷業有了一個更新的提高和發展。當時的制瓷工匠們為了能夠燒製更加精美的上等陶瓷藝術品,從選料及配方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進。他們在採煉淘洗瓷土及釉料過程中加入了一種磁石,即我們常講的吸鐵石,把共生礦中的鐵分子吸走,以達到瓷土和釉水更加純淨的目的。同時,他們在瓷土配方中,減少了紫金土的含量,適當加入了滑石(氧化鎂)成分。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瓷胎燒成的白度,也使得胎質變得更加細膩光滑。在釉水配方中,窯工們還加大了石英石的含量,減少了龍眼石及鉛丹的含量,使釉面在高溫燒成時增加了流動性,提高了舒展性和透視性。所以在康熙朝中後期所產的瓷器中做工上雖然沒有脫離明朝傳統手工藝的遺風,但在胎質釉料等基礎原料上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尤其是康熙中晚期的青花官窯產品那種玻璃釉、糯米胎的效果,使得許多後人都相繼仿效,而那種元明以來胎釉中一直閃現的淡青色現象,由於加入了氧化鎂、去除了二價鐵及氧化鉻等雜質也一去不復返了。但在大量民窯產品中,由於沒有采取上述措施,卻依然可見那種淡青色的呈現。

康熙以後,在雍正、乾隆、成豐、問治、道光至光緒的民窯產品中,這種淡青色開始逐步退化;民國以後,便逐步絕跡了。

這是因為原料的改變及技術的進步,己徹底地改變了景德鎮傳統的生產方式。雖然各朝各代都有官仿官的官窯產品問世但那種本年代特有的底色實在是難得再現。這不光是工藝流程的不同。

如果說為了某種產品的複製,再回過頭來重新走老路,不但藝人們不適應那種生產方式,更沒有哪個商人會出天價去購買這種產品。所以說,真品和偽製品從根本上就有著本質的區別。即便是在今天科技大發展的時代,能夠按照原有的生產方式仿製出與原物一模一樣的產品的,恐怕也是鳳毛麟角。因為即便器型色調部很近似,但那種發自瓷胎本身的淡青呈色卻是難以重現的。

有些仿古藝人為了能達到元明青花瓷器釉色中那種淡青色的效果,直接在釉水中加註灰水或是氧化鉻,但燒成之後,那種釉麵灰青胎體潔白的效果會讓你越看越不舒服,這和欣賞舊時代那種發自胎體自身淡青呈色的瓷器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學習鑑賞收購古玩的同時,我們應多瞭解一些舊時代瓷器燒造的歷史及特點。這樣會使我們更加準確地瞭解判斷其歷史生成年代,更加豐富我們的知識及收藏品種。

元、明、清瓷器燒造的歷史及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