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這齣「好戲」

黃渤這出“好戲”

他說他停不下來,他認識很多個黃渤,執著的、搞笑的,瘋狂的。“找到新的自己,永遠比重複自己更重要。”

他本身,就是一出好戲。

黃渤這出“好戲”

26歲之前,他的藝名叫“小波”。日常生活就是去全國各個夜場唱歌,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偶像歌手。

他出生於青島,初中時就頂著藝名去夜場唱歌,當時的出場費大概是一場15塊錢。最多的時候,是400塊,這還是他擁有了多年的舞臺經驗以後。

有一天,他的好朋友高虎告訴他說,拍一部電影就可以掙5000塊。這時他過得並不順心,“成為偶像歌手”的夢想並未實現,他組過樂隊,倒騰過服裝,教過舞蹈,做過主持人。

黃渤這出“好戲”

年輕時的黃渤,組過自己的樂隊“藍色風沙”、教過舞蹈、做過主持人

在火熱的生活裡,他見識了足夠多的江湖門道,享受過成名的幻覺,也遭受過現實的迎面痛擊。他看起來好像一無所有,除了身上那股衝勁。

2000年,管虎導演的《上車,走吧》上映,上面寫著“主演黃渤”,作品獲得第21屆中國金雞獎。

這次熒屏初試,讓他嚐到了表演的樂趣。他是一個影視新人,“小波”時期的閱歷成為了他最寶貴也最獨特的財富,大多數演員都只擁有“從學校到學校”的經歷,他成了最“接地氣”的一個。

2006年,甯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讓他的喜劇形象立了起來,他在表演這條路上越走越深。

黃渤這出“好戲”

《瘋狂的石頭》裡,黃渤是費盡心思想要盜取天價寶石卻屢遭碰壁的小偷團伙成員之一——黑皮

後來《心花路放》《鬥牛》《親愛的》《尋龍訣》等作品陸續問世,他參演的電影不斷創造中國的票房神話。一張並不英俊的臉佔據了中國的大小屏幕,他成為了“國民演員”,成為了中國電影界的“七十億影帝”。

黃渤這出“好戲”

《心花路放》中,黃渤飾演一位婚姻失敗的二手音響商耿浩,與兄弟踏上治癒之旅,一路“豔遇”不斷

2018年8月10日,黃渤的首部導演作品《一出好戲》上映。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累計票房達6.12億元,今天實時票房2819.50萬元,實時排行第一。

與票房相映成趣的是,這部有著寓言意義的作品在後來幾日的口碑不斷髮酵。就像觀眾對他這個人的不斷髮現一樣。

這種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種驚喜。

他說他停不下來,他認識很多個黃渤,執著的、搞笑的,瘋狂的。“找到新的自己,永遠比重複自己更重要。”

他本身,就是一出好戲。

黃渤這出“好戲”

一出好戲

演員的路子走得很順,但是慢慢地,黃渤感覺到迷茫與不安。他想要嘗試新的東西,雖然會帶有某種未知和危險,但是“那種茫然無知、舉足無措的狀態可以迸發出新的能量,給你機會去努力學習完全不知道的事物,當最後呈現的結果還不錯,就會帶來一些滿足感和興奮感”。

於是《一出好戲》有了萌芽。

一群人陷落孤島,無人救援。當人們遠離文明社會,面對荒野絕境,舊有的人際關係漸漸崩塌,道德還能成立嗎?愛情還是愛情嗎?

黃渤這出“好戲”

《一出好戲》中的馬進(黃渤飾)——欠下債務後突中鉅額彩票,在將要翻身的狂喜中,卻與一同出海的眾人遭遇事故,一同流落荒島

這個問題放到每一個人身上,答案都不一樣。初涉導演行業就探索這麼深刻的人性話題,用黃渤自己的話來說“導這個片子難度在於自己給自己挖這坑有多深”。為了填好這個坑,他用八年時間,從想法萌芽,再確定劇本,演員,到拍攝殺青,從無到有,憑著“勝利往往產生於再堅持一下”,最終完成對導演身份的“自我交代”。

在同樣8月發行的《有點意思》書裡,他記錄了電影《一出好戲》的誕生,發展,到最終成片的過程。

他在其中2011年的日記裡寫道,“出了一版故事文本,是一部荒島喜劇,我有點猶豫。喜劇自然會有喜劇的優勢,它有更清晰的受眾群體。如果做這個本子,票房也應該會不錯。挺有意思,大家都開心。這些年演喜劇深有感觸,其實做喜劇很難,能做好喜劇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也喜歡。可如果只是做成一個簡單的情節喜劇,那可能不是我要表達的。我心裡的那個故事可以以喜劇方式呈現,但應該沒有那麼簡單。我不是不喜歡喜劇,而是不喜歡簡單重複。我不想在沒有想清楚之前,就拿出兩三年的時間去做一個最後被自己認為意義不大的東西。”

黃渤這出“好戲”

面對導演這件事,他謹慎得像個初學者。

他不斷地從自己拍攝的作品裡學習和吸取養分。

他不斷地思考,也願意將自己的思考所得傳遞出去。

劇組選定的拍攝地是一個風景秀麗,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遺產的小島,那也是宮崎駿《幽靈公主》的取景地。條件艱苦,但在黃渤的描述裡,有著能克服這些困難的信心和衝勁。

黃渤這出“好戲”

每個人都有想去做的事情,每個人也都有看重的東西。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將它付諸行動。從2010年開始想,到2018年“交活”,憑藉著自己的“固執”,黃渤給觀眾帶來了一出好戲。

很多社交平臺上都會有一個大意相通的問題: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黃渤?很多回答是,覺得他身上有股勁兒,樸實、努力、真誠、低調、願為他人著想。

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怎樣才可以得到。

“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堅持。我需要感謝的是什麼?是一排還沒有被咬碎的後槽牙。命運是什麼?是你一直不斷地往前走,你喜歡一個東西,它對你有吸引力,你便一直為之努力,為之不懈地使勁兒。你使著勁兒,才能走在這條路上,才能碰到命運裡那根幸運的小指針。”

黃渤這出“好戲”

大步向前

黃渤曾拍了一部廣告片。

在這部短片中,黃渤與年少時的自己進行了一番穿越時空的對話。這個故事,源自於他的真實經歷。

短片中有許多熟悉的場景,《瘋狂的石頭》《鬥牛》《瘋狂的賽車》《上車,走吧》,以及他年輕時候組的樂隊“藍色風沙”。

鏡頭前的中年黃渤看著當年草根時的自己,拿著一條破褲子縫縫補補,那是1994年,在一個叫紅玫瑰的大劇院裡。

40多歲的黃渤問20歲時的黃渤,“你想過以後會怎樣嗎?”

20歲的黃渤說,“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愛表演,只要有舞臺就行。過完年我就去北京,北京有那麼多好的藝術院校,我想去闖一闖。”

“你覺得自己是這塊料嗎?”

“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是不想再過重複的生活,大步向前,試試唄。”

短片的最後,中年黃渤說:2018,我是導演黃渤。

黃渤這出“好戲”

他在2014年10月5日寫過這麼一段話:演員這個職業跟生活很像,就像突然喝醉酒,進入到一個房間,換一個房間又進入,可能是服務生叫你過來的,也可能是哪個人給了你新本子,到最後發現換了一個又一個房間,生活還是那條長廊。見過各種戴面具的人,最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休息的這段時間,才知道以前遺落了多少小幸福和小美好。終於有時間和心思去看看那些躺在倉庫的小東西,把玩一下。生活的味道,有時需要你走得慢一點才能品嚐。

想想之前,每天拍戲,從不停歇,忙忙碌碌,不知為什麼,其實是弄反了。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人不是機器,也不能把自己當成機器。要善用自己,即便這是我熱愛的事業,我也要學會生活。人要有自己的節奏。要重新找到能讓自己“嗨”起來的東西,哪怕需要面對可能的失敗,也是有意思的。沒有沉澱的人生是可怕的。沒有反思、沒有快樂、沒有對生活的直觀體驗,其實從長時間角度來講,也是不利於創作的。

他說,自己的人生沒有設定,如果有,那就是不妥協。

為什麼會這樣?

可能是像黃渤說的,在做演員之前他已經被生活捶打過了。

黃渤這出“好戲”

話劇《活著》中,黃渤成了前半生嗜賭成性敗落家產,後半生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中逆境掙扎的地主少爺富貴

他當過小人物,知道小人物是什麼感覺,他明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進退分寸,所以他有了高口碑的情商,他有著強大的業務能力和職業自信,所以他可以在有著政治意味的場合,說的是“我不背劇本,我的專業就是背臺詞”。他設好自己的底線,然後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就比如《一出好戲》裡的“馬進”,喜歡的女人結婚了,他送去了棺材,喜歡的女人離婚了,他放鞭炮慶賀,看起來有那麼一點混不吝,但是他還會偷偷地給她送去手疊的千紙鶴。

他就這樣一點一滴地讓自己立體了。生活沒有設定,人生有無限可能。在不管是以什麼為底色的時代裡,這樣一種精神就是一種中流砥柱,它撐起了芸芸眾生的精神與希望。

他表演好了每一個小人物,讓每一個小人物都發出了光芒。與此同時,太多普通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努力、堅持的可能性,看到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某種“衰”,也看到了“閃光點”,這種樸實激勵人們不斷去追求更美好、更真實的自己。

從最初的草根小人物,到後來擁有“70億票房”的演員,到現在有表達慾望和能力的導演,他一直都在低調中暗自努力,厚積薄發。他讓“小波”成為了“黃渤”。

如上,他應該也希望你的人生是一出好戲,希望它過得有那麼點兒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