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事件背後的第一推手

疫苗事件背後的第一推手

由於權力失控而引發的連鎖反應,

會讓社會失去信仰、榮譽、

責任、良知、理想,

會讓一切都變成可交易的商品。

唯有權錢才會讓每一個人有存在感!

於是,教師把園丁賣了,

醫生把天使賣了,

士兵把勇敢賣了,警察把正義賣了,

男人把尊嚴賣了,女人把貞潔賣了,

窮人沒東西買賣,只好把希望賣了,

富人在有了錢之後,也順手把良心賣了!

——弗德昆斯基


疫苗事件背後的第一推手

上面這段前蘇聯哲學家弗德昆斯基的名言,雖然略顯極端,卻赤裸裸地說出了人類社會和人性的陰暗面。

就說這次引起全社會恐慌的疫苗事件,大家都已經很清楚,生產疫苗的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竟做出此等喪盡天良之事!

今天中午的時候,易中天微信公號發了一篇短文《問題疫苗與疫苗問題》,指出,問題疫苗好辦,銷燬就是;但疫苗問題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

疫苗事件背後的第一推手

所以,此類問題的發生,是有根本性社會問題存在的,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相關監管部門的市場監管機制還應改善,畢竟,疫苗本來是管控更嚴的產品。

須知,有太多商人骨子裡就是奸商,很善於鑽法律漏洞,遊走於灰色地帶,為了賺錢無所不用其極,非政府出面管控不可,這也正是市場經濟下政府監管的價值和必要。

其二,這也是最重要的——商業社會里,信仰淪喪,金錢至上的普遍社會風氣。尤其是企業家精神的極度匱乏,幾乎處處是唯利是圖的商人,真正稱得上企業家者,寥寥無幾!

這種商業社會的根本性文化弊病,正是奶粉事件、疫苗事件等商業亂象的第一推手,要想根治,除了健全政府的法制監管,更關鍵的是“社會文化、信仰和精神的重建”。

之前曾給讀者朋友們推薦過一本書,叫《企業家精神》,作者在書裡面一針見血地指出:

當代中國的企業商人最缺的不是能力,而是精神。真正的企業家賺錢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只是事業的保障,其精神世界裡有一種一般商人難以企及的境界;

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必須完成社會精神由士大夫精神到企業家精神的轉型。中國當代的企業家精神,首先應該具備歷史傳承下來的士大夫精神中的優秀因子。

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分享《企業家精神》這本書,重點談談企業家精神的打造,以及商業社會的信仰重建。

疫苗事件背後的第一推手

文 / 丁棟虹

摘自《企業家精神》

  • 01

企業家既要賺錢,也要社會責任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最後一章。

馬丁·路德·金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

企業家的特質在於特別強調個人價值,但Hisrich和Peters指出:“對企業家非常重要的個人價值的另一個方面是企業家的道德和道德行為。”

企業的領袖是企業總體價值的化身,是企業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是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導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企業的價值觀念,他們能是一個企業的旗幟。

道德是無形的,但它的影響甚至決定是方方面面的。你有美德,你的思想就會精確,你整個人就有條理,這就是美德的功勞。

鼓勵獻身的領導者,都有一個有時帶點神秘色彩的崇高目標或是精神目標,他們相信有一套凌駕於他們之上的力量。這種信仰可能不是上帝或宗教,但永遠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力量或真理。

他們正是因為堅守這種信念,並且具有將其發揚光大的使命感,才會在內心產生安全感,從而表現正直的行為,他們的信念使他們的人生帶有特殊的意義,這是他們具有領導能力的關鍵。

他們並非只是為自己做好打算,為這種小目標犧牲不值得,而是為信念和使命做打算,為這種大目標犧牲值得。

松下幸之助說過:“我的責任就是為公眾提供卓越的產品,豐富他們的生活,並帶去樂趣。如果我們公司的利潤下降、收入減少,就說明了我們沒有履行我們的社會責任。”

松下電器創業家們堅信,他們的事業對全人類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們能為消費者、員工,當然也包括他們自己創造價值。

企業家是把企業完全當做自己賺錢的工具,還是賺錢的同時又能承擔起企業家應負的社會責任?這和企業家的道德情操關係極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強調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弗洛伊德也說,人有三個“我”:

一個是“本我”,一個是“自我”,一個是“超我”。“本我”是動物的我,赤裸裸的我;“自我”是社會的我,是各種社會關係中的我;“超我”是精神的我,是最具有人格魅力的我。

用他們的理論來套用企業家,企業家的人格歷程可以分為三個臺階:第一個臺階是為自己(或家庭、或朋友)賺錢的企業家;第二個臺階是既為自己賺錢又能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家。

第三個臺階是既是企業家,又是理論家、思想家。作為企業家,至少應該上到第二個臺階,能承擔社會責任,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第三個臺階雖不容易上,但不要求每個企業家都成為理論家、思想家,只有大師級的企業家,如松下幸之助等,才可以夠得上這個層次。

松下幸之助老年時專門成立了一個哲學研究所,和一幫朋友談天說地,省悟人生,思考人與企業的關係,企業與社會、與人類進步的關係,也思考人的事業與生命的關係。

疫苗事件背後的第一推手

  • 02

中國的很多公司是沒有文化的

張瑞敏指出:“所有企業的成功,背後的支撐,一定是成功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對與錯、是與非、黑與白之間的明確界線,也就是說要旗幟鮮明地提出什麼是我們提倡的,什麼是我們反對的。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原則和標準來裁決一些重大的爭論或者討論,這家企業就不是黑白分明的企業。一家企業如果黑白不分,那將是非常可怕的事。因為這樣,就會造成不良的風氣,危害企業的發展。

世界上優秀的公司,對於什麼是提倡的,什麼是反對的,一定是黑白分明、清清楚楚的。松下有一句名言:

如果你犯了一個誠實的錯誤,公司非常寬大,把錯誤當作訓練費用,從中學習,但是你如果違反公司的基本原則,就會受到嚴重的處罰——解僱。

這樣,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強大團隊就能真正建立起來,這時企業要實現一個目標就僅僅是時間問題。

彼得·德魯克在研究了689家企業後發現:一個企業所能依賴的只有企業精神,而這種企業精神的實質往往受到企業領軍人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企業領袖的精神是企業生存、公司基業常青強有力的心理支撐。

市場經濟對道德的挑戰和衝擊,使得中國一部分企業領導者不明白什麼才應該是真正卓越的領導者素質和品格。

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大批國外企業進入中國,中國企業的領導者必須完善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爭取從思想上、理念上、行為上與卓越的國際企業家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相接軌。

正直是商業倫理的試金石,是領導者必需的品質。哈佛商學院的辦學宗旨是:讓商務成為職業。什麼樣的工作堪稱職業?衡量職業的七個標準,其中之一就是成員須具備利他主義精神。

彼得·德魯克早已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管理學》中同樣指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特徵是有正直感。成功的企業家最優秀的品質是正直。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把孔子的這種思想用在企業裡,就是以北極星形象地作比喻。

企業員工像眾星似的有規則地工作運轉,那主要是企業家起著表率的作用,以身作則。要“先之勞之”,“正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但黑白分明講起來簡單,事實上在很多地方經常黑白不分,現實中我們發現:

有的企業家,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他們會信誓旦旦,要努力共建一家偉大的公司。但一旦面臨利益衝突,這些人很可能馬上就會換一個面孔,他們僅僅相信可以得到什麼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這個利益受損了,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大部分偉大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都是其創始人的核心價值觀,因此在這一點上,文化意義上的創始人才能決定一個企業的持續。總經理倡導什麼,企業的方向就是什麼;總經理信奉什麼,企業的信念就是什麼。

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國很多的公司是沒有文化的。什麼是文化?老總在的時候與老總不在的時候,黑和白都是一樣的;人們的行為只與文化有關,與權力無關,這就是文化。

疫苗事件背後的第一推手

  • 03

企業家之間拼到最後,拼的是境界

另一方面,企業家要想贏就一定要有大境界。企業家之間拼到最後拼的是境界,然而,許多企業家都輸在了境界上。

企業運作的技巧可以學到、企業管理的招數也可以學到,但境界卻不好學。因為境界常常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

尼采說:“你應當追求柱石之道德:它愈高,而愈美麗、愈優雅,但其中則更艱苦,更要負荷更重的重量。”

境界是一種“道”。何為道?莊子在天道里說:“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測也。”

意思是說:道,從大的方面說它沒有窮盡,從小的方面說它沒有遺缺,所以說具備於萬物之中。

廣大,道沒有什麼不包容;深邃,道深不可探。一名企業家要想成為真正的精神領袖,沒有近乎道的精神力量,終其一生也只能煢煢於名和利的漩渦中,做一個所謂的商人。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無求品自高”,其實它的意思就是:一個最富有的人,並不是擁有最多的人,而是慾望最少的人。

西方有一句諺語就是說:The richest person is not one who has the most, but one who wants the least.

孫大午認為,成功的人生,首先要找到做人做事的起點,可以把這個起點稱之為“1”。這個“1”,包括經濟意義上的“1”和社會意義上的“1”。

經濟意義上的“1”,就是俗稱的“第一桶金”,是乾乾淨淨、踏踏實實的本錢;社會意義上的“1”,就是做人的本分、做人的良知和常識。經濟意義上的“1”好找,找到以後還可以添上若干個“0”,積累巨大的財富。

但是社會意義上的“1”很難守住,一旦守不住,就會丟掉本分,迷失本性,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自己從哪裡來,這就危險了。

人是會隨著財富的增長、身份的變化有所改變的,但有些常理、本份的東西永遠不應改變。從“1”出發,在“1”後面添上若干個“0”,還能再回到原點,回到這個“1”。

自古以來,多少人從“1”開始,沒有添上一個“0”;多少人在“1”後面添了若干“0”,最後越走越遠,回不來了,甚至忘了自己是從哪兒來的了,結果迷失了本性。

疫苗事件背後的第一推手

疫苗事件背後的第一推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