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琉璃,關於它的美麗故事有太多太多: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這裡的五色石就是琉璃。《西遊記》中沙僧因打破一隻珍貴的琉璃盞而被貶下天庭。在古代,神秘的夜光壁與夜明珠,據考證也是指琉璃。今天筆者就和朋友們淺談一下光彩奪目的琉璃。

在上古傳說中,天空裂開了一個洞,女蝸為了拯救天下生靈,於是決心補天。她從汾河裡撈起了許多五色石頭,把堅硬的五色石用烈火燒熔,然後用色彩繽紛的熔漿將天上的窟窿補上,挽救了這場災難。這裡的五色石,就是琉璃的別名,五色玉。雖然這是一則傳說故事,但是卻道出了琉璃的製作原理:通過熔鍊石頭,冷凝以後便形成了晶瑩剔透的琉璃。那麼在古代的中國,是誰最先煉製出了琉璃呢?據考究,古代琉璃的發明者應該是善於鍊金,煉丹的道士。在一次無意間的煉製中,道士們將富含二氧化硅的石英和銅,鉻等致色元素一起投入了燃燒著烈火的丹爐中,出爐冷凝以後,爐底便出現了五光十色的琉璃。成語“點石成金”最初所指的便是道士們利用礦石煉製出金銀的故事。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漢代乳釘紋琉璃環

在琉璃發展史中,最先掌握琉璃製造技術的應該是古埃及人和西亞人。古代中國通過與穿梭在西亞與中國之間的遊牧民族貿易,將神秘的琉璃製品源源不斷的輸入到中國。通過元素分析得出結論,西方的琉璃製品屬於鈉鈣玻璃,而中國本土的琉璃製品屬於鉛鋇玻璃。原因在於,古代中國崇尚玉器的溫潤,因此在琉璃中加入了鋇元素,使琉璃呈現半透明的類似於玉的質地。例如西漢時期的南越王墓裡出土的一對琉璃壁,就是在追求玉的溫潤質感。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琉璃壁

我們所熟知的“戰國蜻蜓眼”雖然流行於戰國時期,但是它最初卻不是中國本土的琉璃製品,而是埃及與西亞地區的琉璃製品,它的元素成分屬於鈉鈣玻璃。相對於古埃及在公元前10世紀已經流行的“蜻蜓眼”珠,中國在戰國到漢代流行的“蜻蜓眼”珠,要晚了5個世紀左右。當時的“蜻蜓眼”珠由埃及通過早期遊牧民族的自由貿易,流傳到戰國時期的中國,並大受歡迎,而後被中國的技工運用自己的古代琉璃技術進行生產。戰國晚期的“蜻蜓眼”珠的化學成分與春秋末期的珠子有很大的變化,已經是以氧化鉛和氧化鋇作為助溶劑的鉛鋇玻璃製品。這是中國當時特有的一種加工配方,自此,中國技工不僅可以仿製“蜻蜓眼”珠,而且還可以創造出新的品種。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戰國蜻蜓眼

先秦和漢代是古代琉璃出現成熟製品的年代,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此時的製造工具大多以鐵質為主。琉璃的色彩也轉為以淺綠色為主。在漢代,工匠們已經有意識的使用鈷元素,以形成器件的藍色和深藍色。相對於同時期的其他文明,這種染色劑的使用還是比較早的。在以“舉孝廉”為社會晉升通道的漢代,社會流行厚葬之風,人們相信輪迴,因此能夠“金蟬脫殼”的蟬便大受歡迎,琉璃蟬作為能重生的高潔純淨的象徵,在漢代十分常見。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漢代淺綠色琉璃蟬

從早期為了追求仿玉效果所產生的不透明的琉璃,到了漢代,已經有一部分琉璃製品變得晶瑩剔透了。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筆者推測,應該是漢代張賽出使西域,打通了玉石之路,使得人們對於和田玉的需求得到了大量的補充,因而在琉璃方面,人們不再追求玉質感,從而開始追求晶瑩剔透的通透之感。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漢代深藍色蜻蜓眼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漢代淺藍色琉璃耳璫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漢代淺藍色琉璃環

唐代是一個強大而開放的朝代,唐代對於異族文化是接受和包容的,這種政治態度也反映在了琉璃上。唐代由於文化包容,因此佛教與伊斯蘭教十分興盛。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許多唐代琉璃器具,其圖案都是強烈的伊斯蘭風格,而許多琉璃器具也被用於佛教,作為存放佛教舍利子的容器。由於茶文化在唐代逐漸興起,因此在唐代出現了最早的以琉璃為材質的茶盞。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唐代最早的琉璃茶盞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唐代出土伊斯蘭風格琉璃器具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當時的瓷器製作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因此與陶瓷近似的工藝品,琉璃,在整個宋代並沒有取得更大的進步,只是沿襲著唐代的琉璃工藝緩慢前行。《宋史五行志》中記載:紹熙元年,里巷婦女以琉璃為首飾。這說明琉璃在當時已經屬於市民階層的尋常物件,尋常百姓的婦人們喜歡以琉璃作為釵飾。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宋代琉璃簪

關於元明清時期的琉璃,就不得不提及一個地方,琉璃廠。琉璃廠是元明清三個朝代都在此製作琉璃的地方。元代琉璃發展緩慢,這一時期,反倒是低溫陶釉琉璃在建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低溫陶釉琉璃,就是俗稱的琉璃瓦。元朝統治者將琉璃瓦引入到了皇家建築中,因此琉璃廠最開始是為皇室建築燒製琉璃瓦的地方。

隨著明朝的建立,草民出身的明代統治者為了光復漢室的榮光,琉璃作為傳統的王室禮器,在明朝向著“仿漢代”的方向發展。明代對於古代傳統的古法高鉛透明琉璃的恢復已經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在清代,急於將自己樹立為漢正統的康熙大帝,他在自己制定的滿漢交融的國策裡,特別的加入了對琉璃這一漢皇室獨有的技藝的關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批量的琉璃仿青銅器的器型,來確立統治者的“君權神授”。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清代仿青銅器型琉璃製品

康熙時期的琉璃製品古樸簡潔,已經能夠生產水晶玻璃,灑金玻璃和套色玻璃。乾隆時期的玻璃器型華麗精美,是清代琉璃生產的極盛時期。當時已經可以生產金星玻璃,纏絲玻璃和三四種顏色的套色玻璃。清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琉璃製品便是“古月軒”的鼻菸壺,纏絲玻璃瓶等。到了嘉慶以後,清宮玻璃開始走下坡路,玻璃顏色渾濁,器型不正。隨著清朝政府的式微,曾經輝煌的琉璃傳統漸漸被世人遺忘,而普通的玻璃製品逐漸成為人們普遍的選擇。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清代套色鼻菸壺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清代仿青花瓷鼻菸壺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清代仿蜜蠟鼻菸壺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清代仿綠松石,仿青金石琉璃鼻菸壺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古代琉璃特點淺談

清代琉璃鼻菸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