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的螃蟹丨在爭取國際話語權中重塑國家形象

展形象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國家形象的構建離不開國際話語權。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強調“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一重要論述,既凸顯了“展形象”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地位,也表明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需要良好國家形象的支撐。

眾所周知,“國家形象”的世界認知與理解,從來就是關係國家軟實力與競爭力的大事。

观潮的螃蟹丨在争取国际话语权中重塑国家形象

在我國曆史上,四方來服的漢唐氣象是國家強大的象徵,“沉睡的巨人”則是近代積貧積弱的標籤。近代鴉片戰爭後,無論是馬克思認為的“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了”,還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黃禍論”的流行,都反映出落伍的國家形象總是與落後的發展面貌相伴相生。

观潮的螃蟹丨在争取国际话语权中重塑国家形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實現和平崛起與民族復興,離不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國際話語權的增強。特別是面對“環球同此涼熱”“世界越來越平”的全球化趨勢,信息如何傳遞、成就如何呈現、形象如何塑造、價值如何表達,對我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影響深遠。我們的國際形象是“他塑”還是“自塑”、是“聽人說”還是“說人聽”,最終取決於國際話語權強不強。沒有話語權或話語權不強,國家形象就會變成別人眼中“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落後就要捱打,貧窮就要捱餓,失語就要捱罵。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迫切需要改變在國際輿論場上“失語”的狀態,更好地重塑中國的國家形象,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的聲音。

不可否認,隨著這些年我國發展實力與傳播能力的增強,我國的國際形象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但毋庸置疑,國際輿論場上“西強我弱”的格局尚未發生根本改變,西方國家依然佔據著全球新聞發稿量的絕對優勢。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認知,很大程度上還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落差”問題。基於這種話語議題由西方設定、話語規則由西方制定、話語真偽由西方裁判的現狀,“世界眼中的中國”自然而然有太多被扭曲的解釋、被抹黑的言論、被屏蔽的真實、被顛倒的事實、被誇大的說辭。國際輿論場中無論是以“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影射中國,還是以“大國責任論”“中國世紀論”捧殺中國;無論是以“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唱衰中國,還是以“民主和平論”“普世價值論”忽悠中國,都反映了西方國家對中國認知的偏差、偏執與偏見。這也說明,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知曉率認同度還不高,我們有時還處於有理“說不出”“傳不開”“叫不響”的尷尬境地。

“防守者沒有前途”。面對國際話語交鋒,宣傳思想工作“展形象”,必須在全球範圍主動作為,從國家軟實力構建、國際話語權競爭的高度謀求於我有利的外部環境,做到既善於在人家的地盤上發聲,又善於發聲到人家的地盤上去。

观潮的螃蟹丨在争取国际话语权中重塑国家形象

何謂“在人家的地盤上發聲”?簡單地說,就是要“走出去”,藉助外力外媒拓展國際傳播渠道,善於借梯上樓、借嘴說話、借筒傳聲。這方面,過去我們黨有很多好的成功嘗試。比如,延安時期我們黨能夠獲得中國人民和國際社會認可認同,就得益於成功的形象塑造與國際傳播。長征結束後,面對國民黨關於“紅軍是一群赤匪”的渲染,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決定邀請美國記者斯諾來客觀報道和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情況。結果,斯諾的《西行漫記》出版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鳴。當時美國《紐約時報》即指出:“這些‘赤匪’與我們通常所稱的愛國者極其相似。”普利策獎獲得者芭芭拉·塔奇曼也說:斯諾“使全世界第一次讀到了有關長征的英勇業績,第一次看到了對共產黨人物、他們的生活方式、信念和意圖的描述”。又如,通過西方進步記者對“解放區故事”的報道,國際社會認識到紅色中國、陝甘寧邊區是一個“沒有乞丐、沒有鴉片、沒有賣淫、沒有貪汙和苛捐雜稅的理想社會”。真理的力量加上道義的聲音,使我們黨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國際支持。新的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展形象”仍然需要借筒發聲,以人之口播我之聲。

观潮的螃蟹丨在争取国际话语权中重塑国家形象

講“發聲到人家的地盤上去”,關鍵是“形於中”而“發於外”,創新話語體系和傳播方式,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增強“講好中國故事、傳好中國聲音”的感召力滲透力。這需要我們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主動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主動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一個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也就是說,宣傳思想工作“展形象”難就難在“中國故事、國際表達”,難就難在接本土地氣、有當地人氣。解決好了這個問題,“展形象”就能跨越語言障礙、超越文化紛爭、穿越心靈隔閡,更好地在國際上形成同聲相應的共鳴、共識、共振。

真實是對外傳播的生命。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革命行動的實際影響比理論宣傳文章傳播得快得多”。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在總結我們黨贏得國際同情與民心支持時提到:“共產黨是靠踏踏實實爭取人心,而不是靠任何誇誇其談的政治哲學獲得勝利的。中國共產黨是靠喚起人民內心的希望、信任和愛戴,不是靠空談大道理而贏得人民對他們事業的支持。”宣傳思想工作“展形象”,無論是對內爭取民心還是對外爭取支持,說到底還要靠我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邁向強起來、奮進新時代的中國,既需要展示自己,也需要讓世界瞭解中國。宣傳思想工作擔當起“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僅對於重塑國家形象、爭取國際話語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也必將極大促進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紅網特約作者 艾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