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傷疤」打造「新城」——江蘇省沛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經驗解析

江蘇省沛縣立足縣域實際,堅持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堅持補齊短板、創塑特色,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沛縣特點、體現標杆水平、城鄉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十里蘆葦蕩、百果花園島、千畝荷花塘、萬鳥棲候區……這個夏天,位於沛縣安國鎮一片佔地9000畝的溼地公園成了人們納涼野營的好去處。而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的採煤塌陷地。

沛縣是江蘇省主要煤炭產區,近50年的煤礦開採史給這裡帶來了多達262.5平方公里採煤沉陷區,涉及7個鎮30餘萬人,是沛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薄弱環節和突出短板。為保證塌陷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沛縣實行搬遷安置措施,向鎮區搬遷一批、縣城吸納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全縣累計搬遷自然村62個、2.4萬戶、8.8萬人。同時,堅持塌陷地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針對塌陷地情況制訂不同治理方案進行分類改造,將一個個“傷疤”打造成耕地、魚塘、溼地、景觀和產業基地等綠色“新城”。

作為農業大縣,沛縣努力探索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早在2014年,沛縣便結合農地確權頒證試點,組織1萬多人深入23萬農戶家中調查核實,對100多萬個地塊進行繪圖、測量,明確空間位置,精確承包面積,以縣政府名義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為農民流轉土地吃下“定心丸”。

目前,沛縣已培育發展家庭農場1508家,流轉土地51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54%。農民通過流轉土地,不僅每畝可以拿到每年1000元左右租金,還可以到農場打工賺取工資。家庭農場人均純收入高於全縣人均純收入10%以上。

去年底,沛縣又被評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目前該縣371個村的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已經完成,將著力構建權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暢通、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一步喚醒農村沉睡的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讓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

走進江蘇軒瑞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廣闊平整的蘆筍種植基地上僅有幾名工人在忙碌。“我們園區採用互聯網、傳感器、物聯網等技術,全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生產。”總經理顧玉軍告訴記者,依靠現代化技術和管理,基地出產的有機蘆筍質量過硬,已經批量出口。公司正與中國藥科大學合作研製蘆筍含片、蘆筍膠囊、蘆筍面膜等產品,拉長產業鏈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和關鍵所在。沛縣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加強農業科技運用,先後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等,連續七年獲批江蘇省高效農業先進縣,連續六年農業現代化監測綜合測評蘇北第一。

科技作支撐,農業大變樣。目前,沛縣高效蔬菜複種面積110萬畝,總產值50億元,是名副其實的江蘇省特色蔬菜種植第一縣;高效設施農業總面積達37.8萬畝,佔比達30%,佔比江蘇第一;優質果品總面積10萬畝,是江蘇省頗具潛力的果品生產基地;生態肉鴨年孵化、飼養、加工超過億羽,實現肉鴨孵化、養殖、加工三個全國第一,是“中國肉鴨之鄉”;特色水產養殖面積6萬畝,其中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萬畝。

(作者:實習生 吉恩樂 記者 張春麗)

将“伤疤”打造“新城”——江苏省沛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验解析
将“伤疤”打造“新城”——江苏省沛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验解析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