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性,爲人處世

修身養性,為人處世

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查·艾霍爾

細節決定成敗,一個人的習慣往往決定了他做事的成敗,而想要追求成功的人必要能夠支配掌握自己的習慣,而不是被習慣所支配。

古代經典《格言聯璧》中便告訴我們,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人,都會有這五個好習慣,用以修身養性,為人處世:

修身養性,為人處世

一、多靜坐以收心

通過常常靜坐用以收心。清代名臣曾國藩平生最主張養生養心,即使戰事繁忙,每日仍堅持要靜坐,原因便在於人心易放,長時間的工作會使得心放得太久,太疲憊,難以再集中精力思考,收心既是讓心休息以此更好地進行思考。

修身養性,為人處世

二、寡酒色以清心

通過減少酒色用以清心。人心易染,在這個燈紅酒綠、喧囂的社會,更是容易受到各種誘惑、汙濁,其中,酒色便佔一大部分,酗酒縱慾不僅毀壞身體,還會使心汙染,無法保持自己的初心、志向,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敗在了酒色之上,一定要謹慎。

修身養性,為人處世

三、去嗜慾以養心

通過減少慾望用以養心。人的慾望有利有弊,當慾望與自身的能力相匹配時,慾望更像是動力;但當慾望大於自身能力時,慾望便成了自身的負擔,讓自己的內心時刻處於“理想太過”和“現實不滿”的煎熬之中,所以人要懂得控制減少自己的慾望,才能更好地養護自己的內心,反而會更快樂和輕鬆。

修身養性,為人處世

四、玩古訓以警心

通過品讀古訓用以警心。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目前可確定的歷史便有五千年之久,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經驗之談有多珍貴,可想而知,時常品讀古訓古語,不僅是學習傳承中國傳統的文化,更加能夠警醒自己,讓自己保持謹慎之心,對於自己未知的人和事要有敬畏之心,懷有謙遜之心,才能夠不斷學習提升自己。

修身養性,為人處世

五、悟至理以明心

通過感悟道理用以明心。除了口口相傳的古語古訓之外,古往今來的諸多聖賢人物,同樣留下無數的經典至理,不論是《易經》、《道德經》,或是《論語》等等,數不勝數,古有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其智慧之深,道理之明。時常感悟之下,必有所得,生活多有迷茫困惑之處,古人自有其經驗之談,加以參考印證,便能夠得出適合自己、順應時代的規律、事理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