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呂后遺體200年沒有腐爛之說和赤眉軍汙辱呂后屍之說可信嗎

關於呂后遺體200年沒有腐爛之說和赤眉軍汙辱呂后屍之說源於《後漢書》中記錄的:“故赤眉得多行淫穢”,“汙辱呂后屍”......在當時看來,好像是已經發生的史實似的,但從赤眉軍進入長安直到撤出長安的時間的軌跡來看,

從赤眉軍人數,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赤眉軍要打開呂后墓從中盜走裡面的財寶及“汙辱呂后屍”根本不可能。有何依據?

關於呂后遺體200年沒有腐爛之說和赤眉軍汙辱呂后屍之說可信嗎

呂后陵墓

古代帝王陵真的那麼容易打開嗎?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帝王一旦繼帝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給自已建陵墓。如秦始皇的帝陵足足修建了38年,動用的人力就達70萬,挖掘的土方都是按百萬方計,而且回填時 ,也不是簡單的回填,而是夯土回填。夯土回填是個什麼什麼概念?每回填一層細沙,都是嚴嚴實實夯實,這種做法,不光改變了原來土壤的結構,也使得土結構比原來更加嚴實,其堅硬程度不亞於岩石。

那麼呂后的墓它的規模有多大?根據考古資料:呂后陵在高祖陵東南280米,封土形狀與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東西150米、南北130米,碩部東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漢舊儀》載:漢代皇陵地宮"內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羨門,容六車六馬,皆藏之。四方外涉,東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駑,設伏火。"入梓棺時,皆珠襦玉匣,連以金縷。長陵並置漢高祖劉邦與皇后呂雉兩座陵冢,且兩座陵冢的墳丘大小几乎相同。這個現象在西漢王朝此後的帝王陵墓營建中再未出現,呂后在劉邦生前及死後的政治功績為她死後帶來幾乎與帝王同等的政治殊榮和厚葬規格。

面對修建數十年,土方數量巨大,堅固的帝王陵,赤眉軍到底有沒有作案的時間和條件?我們不妨沿著歷史的時間軌跡回顧,赤眉軍到底有沒有“作案成功”的可能?

關於呂后遺體200年沒有腐爛之說和赤眉軍汙辱呂后屍之說可信嗎

漢代金縷玉衣

王莽統治時期,荊州地區連年災荒,廣大農民生活無著,紛紛逃離故土。公元17年饑民們在新市人王匡、王鳳兄弟的領導下發動起義,以綠林山為根據地,稱綠林軍。隊伍得到廣大民眾和附近起義軍的響應,迅速擴大。

公元23年(地皇四年)二月,綠林軍領袖王匡、王鳳等擁立劉玄為皇帝,國號"漢",年號"更始"。劉秀的哥哥劉演反對劉玄稱帝,被劉玄、王匡等殺死,劉秀因兵力薄弱,不敢公開反抗,忍辱負重,表示忠順於起義軍。

同年八月,綠林軍兵分兩路,王匡、王鳳率軍進攻洛陽,另一路申屠建等進攻長安。長安市民發生武裝起義,攻入未央宮,王莽逃至浙臺,被商人杜吳殺死,王莽新朝覆滅。

公元24年(更始二年),劉玄由洛陽進入長安。但是他很快變質,生活腐朽,政治專制。為了達到獨攬政權的目的,劉玄殺死眾多起義軍將領,又剝奪了王匡等人的軍權。義軍將領與劉玄為首的貴族集團發生衝突,王匡率領部分起義隊伍投靠了另一隻著名的起義軍赤眉軍。

公元25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投降,更始政權滅亡。

赤眉建政權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軍離開長安東歸,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劉秀與赤眉軍交戰於崤山地區,赤眉軍被劉秀軍擊敗,全軍投降於劉秀軍。

從起義軍進入長安,到赤眉軍投降,時間跨度僅僅三個年頭。從這三年發生的事情來看,先是王莽新朝覆滅,其次是劉玄由洛陽進入長安,又過了一年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投降,更始政權滅亡,最後是赤眉建政權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軍離開長安東歸。也就是說,赤眉軍規模達十萬之眾,在長安的時間僅僅是一年。

關於呂后遺體200年沒有腐爛之說和赤眉軍汙辱呂后屍之說可信嗎

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裡,要完成打家劫舍搜刮財寶和盜挖修建了幾十年的帝王陵?這麼艱鉅的任務,他們完成得了嗎?帝王裡不可否認有無數珍寶,可墓道並不好找,就算以現代的科技手段要避開數量巨大的夯土,走捷徑直接找到墓道口進入墓室,也不是件一兩年能完成的事。何況,以當時的手段,和赤眉軍在長安的時間如此之短,簡直是異想天開!

不可否認的是,當時起義對陵園區的地面建築的破壞和掠奪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掠奪地面的財物是個體力活,而要深入帝陵內部打開帝陵,完全是個高科技活。就算當時有威力無比的TNT炸藥,赤眉軍也不可能打開呂后這種帝王級墓。從以上來看來,“故赤眉得多行淫穢”,“汙辱呂后屍”“呂后屍不腐”等,極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時勢需要而人為杜撰的,不足採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