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清末拔貢生江材

銅陵江村建於明朝初期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40餘年的歷史。這個蘭陵蕭江氏家族世世代代十分重視文化教育,據《蕭江氏宗譜》記載,明、清兩朝就有各種名稱的文人200餘人。這裡重點寫的是清末拔貢生江材。

江材(1871-1925)原名積漠,字淦澄,號曉村,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原銅陵縣石洞耆)江村人。少時家貧,枵腹求學。後入縣學應試,錄為優廩生。20歲時,曾遊學河南、南京等地,並應聘為塾師。他於宣統元年(1909年)參加了晚清時期每12年舉行一次的貢生選拔特考,38歲的江材在池州府六縣考生中,以“論策宏博,經義湛深”之優異成績考取第一名拔貢生,侯選直隸州州判。

他外出任教長達10餘年,後因戰亂辭教回家,於1912年申請創辦了“石洞耆東二區學堂”,這個學堂是原銅陵縣最早的兩個公辦學堂之一,他擔任學堂校長長達13年直到去世時終止。 他一生有很多傳奇, 限於篇幅,只寫幾個主要故事。

铜陵清末拔贡生江材

少年天真 應試風波

據江材的學生和本村的幾位知情人回憶,江材小時候家境十分貧窮,其父母為了使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出人頭第,下狠心緊緊褲腰帶送孩子上私塾唸書,因江材唸書非常用功,先後投過幾個先生,後入縣學應試,錄為優廩生。

少年的江材在幾個先生的教導下,學業大進,知識淵博,通古博今。轉眼已是二八年華,弱冠之人,這年他第一次出遠門到池州府參加“歲考”,可是家境十分貧窮,他的母親翻箱倒櫃地也沒有找到象樣的衣服,她只好向人家借了一塊布, 做了一件長袍讓江材穿上赴考。

在池州府,參加“歲考”的人的確不少,考生中,有人穿的富麗堂皇,有人穿的比較儉樸,相比之下,江材穿的最差。從古到今,人們絕大部分都是以穿著取人,故而象江材這樣的穿著,總是被人看不起,他本人也並不在意,在池州府,他不去看景,而是在客店裡溫習功課,寫寫文章。誰知寫者無意,看者有心,他隨便寫的文章和流利的行書,被一家有錢的財主看中了,心想,憑自己公子的才學,怕是連個秀才也考不上,看來必須請人幫助才能使自己的公子考上功名。於是他就在客店安排了飯菜熱情地招待江材,酒席桌上財主問:“你是哪裡人,叫什麼名字?”

江材雖然聰明伶俐,滿腹文章,可他必竟還小,況且又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涉世經驗,人家怎麼問,他就怎麼答。因此回說:“我是銅陵石洞耆人,叫江材。”

財主看著江材身上的衣著,就已猜到他父母的身份,便隨口說:“你父親種點田收入不多,還能供你讀書,實在難為他了。”江材聽了吃驚地問:“你認識我父親嗎?”

財主說:“我和你父親是老相識了,他雖然窮,但是非常正直,我這個人有點不守本份,不甘願受窮,後來做點小本生意,現在越做越大,餘了不少錢,要是給錢讓你帶回去,你父親決不會要,除非用另一種辦法。

江材好奇的問:“什麼辦法?”

財主說:“我們不是外人,就說實話,你替我的公子代考 ,考上功名後,我給你三百塊大洋,這樣,你父親就不會怪你。再說你年齡還小,下次再考不遲,此事兩全其美,各得其所。”

江材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滿口答應,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這一應,差一點出了大亂子。

到了考試的日子,各考生入場,發了試卷。江材略加思索便揮筆而就,他做完文章之後,就將財主公子的名字寫上,長長的噓了口氣,心滿意足。

放榜時,財主的公子果然得中,財主也沒失信,就給了江材三百塊大洋。江材得了大洋之後就簡單地收拾行裝離開池州府回到家鄉。

誰知,這樣一來,本族的問事先生十分氣憤,指責江材沒有骨氣,出賣功名,是不忠不孝之徒,必須繩之以家法,開祠堂門打他(這是封建社會家族中一種最嚴厲的懲罰,是讓不孝子孫在列祖列宗牌位下認罪,即使喪生在棍棒之下,也不受國法追究)。

在祠堂,江材跪在祖宗牌位下不慌不忙,反而振振有詞地說:“忠、孝、禮、義、信,何謂忠,國難當頭之時能挺身而出,此乃忠;何謂孝,不違逆父母長輩的忠言,此乃孝;何為禮,不違社會公德,此乃禮;何為義,朋友有求而樂意幫忙,此乃義;何為信,天下之人不欺騙,此乃信。我既不叛國,又不違逆父母,何來不忠不孝之罪名。我幫朋友的忙,朋友幫我家的忙,乃是奉行一個義。至於功名嗎,這有什麼呢,我下次參加考試時拿回來就是了。”

問事的先生被江材一番理論說得啞口無言,只好自找臺階說:“那好,你下次如拿不回功名,就治你個二罪歸一。”

江材信心百倍地說:“ 拿不回功名,任聽懲罰。”

轉眼第二年的“歲考”日期已到,江材再赴池州府參加考試,同道去的還有江復真、江雲漢,據講他倆考試時得到了江材的暗示,三人均考上生員(俗稱秀才),由此可見,江材確有真才實學,再次奪得了榮譽,全族人在祠堂大辦酒宴,慶賀三天。

名落孫山 外出任教

池州府“歲考”之後,到了第三年的秋季,安慶府舉行三年一度的“鄉試”。江材、江復真、江雲漢三人也到安慶府應試,臨走時,江材的好友徐良進(少年同讀,後在大通開文房四寶店)送給他一支特製狼毫毛筆,並對江材說:“祝君此去,一展才華,榜上有名,鵬程萬里。”

江材接過筆說:“借君這支狼毫筆,闖蕩天下做文章。”

一行三人來到安慶府,找了一家小客店住下。由於這次應試的都是經過“歲考”挑選出來的優秀學子。

應試的這天,考生點名驗身之後,各按名號就坐,每人獲得試題。江材展開試題觀看,是“晁錯上重農貴粟書論”。他思索片刻揮筆而就,做好後又從頭至尾查閱了一遍。

主考官批卷時,將江材的文章看了又看,最後下筆批道:“文章可取,只恨逗篇”八個字。意思是說,文章寫得非常好,是可以錄取的,因為不是一人所寫,而是幾個人逗(湊)合而成,實在可恨。

原來江材看了試題之後,初略地做了草稿,而在正式試卷上抄寫到一半時,忽然想起徐良進送給自己的一支狼毫毛筆,心想,這次考試事關功名和前途,現在不用還待何時。他就用新毛筆抄寫完文章的後半部分,誰知,主考官看到文章的立意正確,論述切題,語言簡練、書寫流暢,實乃上乘之作,只是他把新舊兩支毛筆寫出來的字,筆峰不一樣,錯判成幾人合作而成,造成江材這次考試名落孫山,功名不就而歸。

從那以後,他就看淡功名,立志教書,20歲的江材就開始了他教書的人生之旅,他到河南省等地教書10餘年。

晚清時期,對一時考試沒有被錄取,為了使他們還有機會參加考試,就規定每十二年舉行一次貢生選拔特考。這時,有不少好友勸江材參加考試,不論結果如何,並不影響今後教書。江材覺得有道理,就邊教書邊複習以迎接考試。

1909年,江材以池州府六縣考生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錄取為拔貢生,候選直錄州州判。此後他仍然外出任教。

由於他的名氣和才學,後來被南京撫臺聘請到家裡教私學,撫臺有一兒一女,江材任教後,使撫臺的子女學業進步明顯,撫臺很高興,經常在會客時或公開的場合誇獎江材。可這一誇,則引起了南京城的一些進士和舉人的嫉妒,他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議論此事,認為一個小小的拔貢生,也值得撫臺大老爺這樣誇獎,實在可笑,但礙於撫臺的面子和威嚴,又不便當面為難江材,他們就暗暗相約,一起投帖到江材那裡,說他們某日來拜訪。

江材接到帖子以後,心裡早已明白,只得做好準備,迎接他們的挑戰。

到了約定之日,江材正在課堂上課,這時進士、舉人來了幾十名,江材也不請坐,就站在那裡將經書有關的部分一一背誦,同時深入淺出地作了簡明的講解,將近一個時辰,而來者也就站了一個時辰,他們聽入了迷,覺得無隙可鑽,暗暗佩服,只好互相點頭表示贊同,就陸陸續續與江材告辭。

從那以後,這些進士、舉人見到撫臺就說:“老爺慧眼,請來的先生雖系拔貢生,但確實是個大先生,可喜可賀。” 從此,大先生的稱呼就一直流傳後世。

江材在撫臺家一教就是兩年。後來由於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戰爭,南京已比較混亂,撫臺又將調任到別的省份,江材不便也不願跟隨,就辭教回家。

放棄高官 創建學堂

江材辭教從南京歸來以後,一顆任教的心始終得不到平靜,他要讓更多的人擁有文化,他要使貧苦的子弟都能有機會讀書,為此,只有藉助地方政府的認可和支持才能實現這個夙願。因此,在他的倡導建議下,石洞耆、大欄耆聯合呈報告到縣裡,要求正式辦學堂。正在這時,江材收到了南京大理院院長、司法總長許世英的一封信,信中寫道:

江材先生:

從南京原撫臺王老爺那裡得知,先生乃池州府六縣考生中的奪魁者,而且德才兼備,多年在外從教,見多識廣;又說先生在南京任教時以廣博的學識贏得了幾十位進士、舉人的敬佩。還聽說你精通書法,思路清晰,能言善辯,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目前民國剛剛建立,各處均需人才,我這裡人手更少,先生接到我的信後,請務必持信來南京大理院找我,我保薦你當我的副手。

許世英親筆

江材接到許世英的信,心中很矛盾,拿著許世英的信一到南京,自己便可穩做高官,這樣一來不但能光宗耀祖,而且自己的家境將會有奇蹟般的變化。可是創辦學堂是自己的終生夙願,這樣可使更多的子弟受到教育,何況現在已向縣府呈了報告,不能言而無信,只是教書人一生將更加清貧,也難以光宗耀祖。思來想去,他還是選擇了後者。經過多方奔波,1912年秋(民國元年)縣府終於批准了江材的報告。學堂命名為“石洞耆東二區學堂”(現在的董店中心小學 ),校址設在江村祠堂,江材被定為學堂校長,他還先後從外地請來兩個師範生,一個叫姚世英,一個叫銀世全。學堂設國語(語文)、算術、英文、體育。江材教國語,他對學生的作業要求非常嚴格,一句一句加以糾正,一字一字予以批改, 因此,從這個學堂畢業出去的學生,都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好書法,他的學生張宏一、何稚魯、吳畏黎還先後擔任過這個學堂的校長。

江材在教書之餘,還常常吟詩聯對,有生之年佳作不少,可傳世的書稿已難以見到,但還能找到他撰寫的幾塊碑文和幾個大家族的宗譜譜序。他的學生還回憶了幾副對聯。

有一副春天做的婚聯是:

柳浪三春偕鳳舞;鶯歌五夜和雞鳴。

一副冬天的婚聯是這樣做的:

梅試香風騰繡閣;雪堆豔色映妝臺。

更有趣的是,村子裡那年有一戶人家同一時間娶媳婦、嫁女兒,雙喜臨門,江材為其做了一副婚聯:

一家兒女相思夢;兩對鴛鴦風雨情。

江材為恩師張漢臺先生寫的輓聯:

經師、人師、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教我、育我、疇昔依以,為化雨春風。

江材為他的姐姐寫的輓聯:

姊老弟亦老,親侍藥爐,

慚愧不如唐李績;

德全福至全,重偏女史,

表揚誰是漢班昭。

上聯說的李績因姐姐生病,他親自侍藥,結果把鬍子都燒掉了,這裡江材自責不如李績。

下聯講班昭,班昭是東漢史學家班固的妹妹,班固亡過之後,班昭繼續寫《漢書》,成了女史學家。

江材還為父親、岳父和弟弟寫了一副情感很深而又非常自責和內疚的輓聯。

石洞耆東二區學堂創辦後,在江材先生的領導下,幾個先生齊心協力,精心教學,使學堂的名聲越來越大,學生越來越多,學堂越辦越紅火,幾年以後,學堂發展到200多名學生,這些人都是慕江材先生的大名而來,除了本縣人以外,還有青陽縣、無為縣、樅陽縣、南陵縣、繁昌縣的學生。

1921年春,江材又接到了時任安徽省省長許世英的第二封來信,信中曰:

江材先生:

上次去信一別10年,想來先生在教學事業上定有成就。現在國家正是多事之時,需要更多的人出來主持大政。象先生這樣的人才,只在學堂教書,實乃大材小用,只要你願意出來,我定能保薦你為省政府的要員,急盼。

許世英親筆

看了來信,江材提筆回信,信曰:

省長大人:

兩封信均已拜讀,謝謝你的好意,我終身不願為官,立志將自己的知識奉獻給學生,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這就是我最大的夙願。

學生江材拜筆

江材婉言謝絕了許世英的再次邀請,一心一意地從事教育事業,無怨無悔。

1925年,在教育事業上辛勤耕耘的江材先生仙逝了,終年54歲,自創辦學堂到去逝的整整十三個冬春,他一直擔任學堂校長,還創辦了果木園,以解決經費不足,為教書育人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他仙逝後,有一百多名學生聞訊從外地紛紛趕來弔唁,不少學生還親手書寫了60餘幅輓聯悼念江材先生:

公為一邑文人,設絳帳、辦學堂,成績夙昭彰,贏得大名垂宇宙;

我亦同窗知己,合情性、受多益,音容今永隔,難祭老淚灑塵埃。

以舊學識、參新學才,際茲東亞文明,君子化裁推第一;

抱心上憂、作天上客,回憶西園翰墨,先生名望算無雙。

先生為一邑名儒,優學識、廣陶鎔,十載裁成,試看濟濟多才,時雨春風資化育;

我輩忝同鄉道友,聆言談、獲知解,三秋景仰,那料悠悠千古,停雲落月動悲哀。

出殯時,全村的男女老少和他的學生500多人在村口相送,送葬的人排了足有兩裡多路,這個動人的壯舉是對江材先生辛勤耕耘、育人一生的最好總結。

江材已列入1993年版《銅陵縣誌》第三十章第一節 人物傳。

铜陵清末拔贡生江材

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銅陵社科苑”微信公眾號在廈門富爾貴酒業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自2018年6月至9月開展“走進銅陵看成就.富小貴杯”有獎徵文活動,希望廣大網友積極參與,本次大賽獎金與獎品均由廈門富爾貴酒業有限公司支持。具體詳情請見:“銅陵社科苑”微信號徵文啦!

铜陵清末拔贡生江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