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是不是不和他的父親一起生活,爲什麼?

用戶100450569037


大熊貓個體一般獨自生活,只有第一年和母熊貓一起度過。在棲息地完好的野外,大熊貓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很強,完美適應素食生活,如今主要威脅就是棲息地破碎化、減少和人為干擾。

大熊貓吃竹葉,圖源:pixabay

大熊貓生下的寶寶,圖源見水印

大熊貓媽媽抱著寶寶,圖自網絡

每年早春,竹筍出土,大熊貓從低海拔開始,追隨竹筍的腳步一路吃到高海拔,到了夏季就開始主要吃竹葉。三到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在激素的作用下,所有性成熟的大熊貓都會放下手頭的活,專注於交配。雌性到處留下氣味標記,雄性四處奔波尋找雌性,雄性還要為了爭奪交配權大打出手。雄性會和多個雌性交配,雌性也會和多個雄性交配,這種多雄多雌的繁殖策略能保證最大程度的受精成功。交配後,雌雄大熊貓就分道揚鑣,雄性不再參與育幼。受精後,大熊貓的受精卵並不會立即著床發育,而是在子宮中漂浮好幾個月後才著床。它們的胚胎只需要兩個月左右時間就發育完善,因此生出來的寶寶很小,跟個沒毛的大耗子一樣。儘管寶寶生出來很小,大熊貓的繁殖成功率很高,因此在野外完全不存在繁殖問題。母乳餵養大約九個月後,大熊貓寶寶開始吃竹子,之後就慢慢獨立。大熊貓每兩三年繁殖一次,四到五年後,大熊貓寶寶也性成熟開始參與繁殖。在山林中,成年大熊貓幾乎沒有天敵,壽命也長,因此緩慢的繁殖不影響物種的延續。竹子開花也不會影響大熊貓繁殖,要知道,近四十種的柱子可供大熊貓挑選,不存在沒有竹子吃的問題,而且大熊貓的遷移能力也很強。如今野外大熊貓面臨的問題全部來自人類:棲息地破碎導致種群難以交流、棲息地喪失、人類活動干擾如放牧、狩獵等。換句話說,大熊貓根本不需要人去保護,別去干擾就謝天謝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