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流古鎮文|劉家紅

獨流古鎮

文|劉家紅

獨流古鎮文|劉家紅

獨流隸屬於天津市靜海區,是中國北方具有千年歷史的一座古鎮,以盛產“獨流老醋”而聞名。獨流因水得名,因漕運而興起,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在此匯成一水,故名獨流,同時,自隋唐至民國時期,這裡發達的漕運,造就了它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發達的工商業,而且,古鎮獨流還以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而被世人關注和廣為傳頌著。

獨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它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隅,鎮區東北部距天津市區僅三十公里,境內有津浦鐵路、津淶公路和京滬高速貫穿,它東望渤海、西偎冀中、南拱滄州、北倚京津,如同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渤海之濱。舊時,這裡還是“南七北六”十三省御道的必經之處,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沿運河巡視時,都曾途經獨流。獨流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北宋初期,那時的北宋與遼國以大清河為界,獨流也自然成了兩國對峙的前沿,北宋王朝在此設立了獨流東寨、北寨兩個軍站並駐有重兵,楊家將等許多抗遼英雄的故事至今還在這裡流傳。後來,部分戍邊將士帶家眷在此長期駐留下來,獨流也由寨而村、由村而市、由市而鎮地逐步發展起來,到明朝初期,已形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市鎮。

獨流古鎮文|劉家紅

獨流四周有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和黑龍港河等河流環繞,天成的鐘靈毓秀,造就了這裡獨特的文化。舊時,獨流周邊的窪澱盛產葦蒲,婦女們在長期編織葦蒲製品時,時常會發出痛苦的吟唱,天長日久,便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哭五更》,嗣後,民間藝人又將這首歌曲衍變成地方花會“碌碡會”,流傳於華北地區,經久不衰;獨流人民素有熱愛文化生活的傳統,自清朝初期,這裡就形成了每年端午節時在南泊賽龍舟的習俗;清末,獨流成立了文社,許多文人士子約曰結社、賦詩聯句;新中國成立後,評劇、歌舞等文藝形式在此逐漸興盛,並多次在全市各類演出中獲獎。深厚而獨特的文化淵源,使這裡不僅造就了鉅富“海張五”、花鳥畫家侯秉衡和武術大師任向榮等名人,而且,至今還保留有“文昌閣”、“侯家大院”、“平安水會舊址”、“天下第一罈紀念碑”、“全木結構運河大橋”等文化遺存。

獨流古為燕趙之地,這裡人們的尚武傳統由來已久,並素有“武術之鄉”之稱。明末清初,獨流人便已習武成風,有南街侯青太、北街武舉張玉江傳授武藝,全鎮習武人數達七、八百人,練習的拳類有太祖拳(傳說為宋太祖當年在此駐軍時留下的)、通臂拳,器械有刀、棍、槍等。由太祖拳演變而來的通臂拳目前已有六代傳人,能做刀、槍兩用的獨流苗刀是雙刃長刀,堪稱獨流一絕,現在也成為全國的武林絕活。傳說當年明代戚繼光抗倭時,苗刀在戚家軍中廣泛使用,在抗擊倭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靜海縣城還建有專門的“苗刀培訓基地”。舊時,獨流武術高手輩出、名揚津冀,武術大師霍元甲也曾先後幾次到這裡切磋武藝。

獨流古鎮文|劉家紅

獨流史稱“津靜重鎮”,舊時,這裡是冀中地區重要的水旱碼頭,曾因舟楫之便,而得漕運之利,併成就了這裡發達的工商業。清朝中期,獨流的漕運達到了鼎盛時期,商貿業也隨之快速發展起來,每天都有大量的外來貨物和外銷貨物在此集散。到清光緒年間,獨流已有商號115家,大小店鋪1000餘家,清宣統年間,這裡成立靜海第一個商會——獨流商會,到民國初年,有著兩萬人口的獨流鎮區,從商人員達半數,每逢農曆三、八集日,這裡是“身居三里外,便聽吆喝聲”。“吃在獨流”,做為美食之鄉,獨流迄今仍保存著“曹三燜魚”、“蘆記火燒”、“張記黑皮果仁”、“鍋巴”、“嘎巴菜”等地方特色美食,品嚐後令人回味無窮。

獨流的手工製造業在清代就已具備了一定水平,當時,全鎮僅鐵行就有七家,包括農機具在內的絕大多數手工業品都是自產,基本不用外購;全鎮還有較大的造船廠四家,能造出價值十萬元大洋的船隻;多年來建築業一直是獨流的主打產業,解放前,這裡有較大的建築公司五家,承建了鎮區及周邊地區大量的民宅、商宇、樓堂館所,今天,這裡從事建築業的仍有四千多人。自清朝中後期,獨流便有“酒醋之鄉”的美稱,用小米、高粱冒等為原料,配以柔軟的運河水和精湛工藝,所釀造出的獨流老醋色澤純正、香甜可口。傳說清康熙帝因長年勞累而有頭暈之疾,採用多種藥物後均不見效,而食用獨流老醋兩月餘,病卻痊癒,從此,獨流醋便成了清代朝廷的貢品,民國時期,大總統黎元洪親自為獨流老醋題寫了“老三立”的匾額,如今,年產三萬八千噸的獨流老醋已享譽海內外,“天立牌獨流老醋公司”是僅次於鎮江香醋的全國第二大制醋企業。

獨流古鎮文|劉家紅

千年古鎮獨流還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清光緒庚子年間,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船工出身的義和團首領張德成在獨流勝利街建立了“天下第一罈”,嗣後,鎮內及周邊地區遍設“拳壇”,團民總數達兩萬餘人。當年六月,以獨流為核心的“坎字團”在張德成、劉連勝等帶領下,在攻打天津紫竹林租界、爭奪老龍頭火車站和天津保衛站中,沉重打擊了八國聯軍侵略者。獨流的婦女們還掙脫了“街頭不拋面、走路不露足”的封建舊俗,組成“紅燈照”、“青燈照”等婦女組織,協助義和團抗擊外國侵略者。1937年8月,天津失守後,二十九軍三十七師官兵退守獨流,獨流人民冒著槍林彈雨,把大餅、綠豆湯送給前線的子弟兵,還全力配合守軍以民房、牆頭為工事,擊退了日軍宮岐和首下兩個旅團的十幾次瘋狂進攻,斃傷日軍校級以下軍官十七人,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日軍佔領獨流後,獨流人民在中共北方黨組織的領導下,以運河為依託,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間抗日鬥爭,“武工隊”、“堡壘戶”遍及獨流及周邊地區,他們扒火車、炸崗樓、截擊敵運糧船、破壞日軍修械所,有力配合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的作戰。

千年獨流美麗而富饒,“花光水色亂晴湖,小艇輕移起浴鳧”,這是清代進士高恆懋對獨流及其郊外風光的真實寫照。今日的南運河上,一座座涵閘、一處處泵站巍峨壯觀,運河兩岸,一幢幢新樓、一行行綠蔭交相輝映。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使古老的運河又煥發了勃勃生機,一個更加嶄新、開放的獨流將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獨流古鎮文|劉家紅

主播近照

主播近照主播簡介:楊曉明,涉縣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主持《悅讀全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