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最後的棒棒》?

西安丶小胖芯森


何為棒棒?這是一個對特定群體的稱呼。重慶作為著名的山城,因地貌的獨特而產生了一批人力挑夫,他們肩上扛著竹棒,棒上繫著繩子,沿街遊蕩攬活。棒棒們大多來自農村,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在棒棒們日益淡出人們視野的時候,有一部記錄他們生活的紀錄片誕生了。作為一部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無疑是成功的,這一2015年出品的13集紀錄片,在豆瓣取得了9.7的高分。

它的成功不是沒有理由的,導演何苦為了拍攝紀錄“棒棒”們的生活,親自加入了他們,歷時一年,記錄下了自己做棒棒的經歷,也記錄下了重慶當地棒棒們的生活。而這部一開始啟動資金只有1300元的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廣泛好評,還獲得了首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短紀錄片獎。如今距離這部片子啟動拍攝已經過去了四年,2018年8月17日,在原紀錄片基礎上改編的同名電影即將上映,《最後的棒棒》也有了與更多人見面的機會。

電影《最後的棒棒》在原劇情的基礎上,增加了後期跟蹤拍攝的內容,這一小成本電影,有著何種打動人的力量呢?這部紀實電影可以說是非常特殊的,導演何苦自編自導自演,帶有一種“自傳”的性質,這在之前是沒有出現過的。而真實又是這一影片的最大特色,99分鐘濃縮的是底層勞動人民最真實、最動人的生活狀態。他們是如何生活的?支撐他們生活的又是什麼?這些都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需要去片中尋找答案的。


影視口碑榜


雖然我很喜歡《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曾經“飢渴”地一口氣把這部紀錄片13集全部看完,因為第一次看的過程中,的確是覺得看得很過癮。但是對於題主認為這是中國最好的紀錄片,這個觀點,卻不敢認同。之所以這麼說,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一、觀看時間與評價時間的“時間差”

我們在看一部作品的過程中,容易被作品本身的劇情/內容,配樂,臺詞/解說....等一系列的因素影響。觀看的過程,以及觀看後,短時間內我們的大腦,心情,情緒等基本上被該作品所影響,甚至被主導。

此時,我們去做進行評價的時候,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感受,正所謂一葉障目、盲人摸象。這時候的評價往往很難客觀,雖然我們大多數時候都認為,自己的評價很客觀,但偏頗總是難免。

這有點點類似於,當我們跟某個人吵架,打架時,在當時,我們幾乎會認為那個人,就是我們最討厭,最仇恨的一個人,很可能還伴有很極端的想法。

但多少年後再回想時,也許還會慶幸自己當時沒有走極端,否則自己的下半生可能就在監獄裡度過了。

這跟《最後的棒棒》中的主角之一“老杭”的經歷類似,年輕時對於那個“奪妻之恨”的仇人,在自己60歲生日,在自己準備給自己打造壽木時,一切都放下了,自己對那個仇人的評價,對自己的評價,已然跟當初的“仇恨衝動”相去甚遠。

評價一部作品也類似,其實無需著急下結論。當你完後,等個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年兩年後,再來評價這部作品時,如果你仍舊認為這是你認為的中國最好的紀錄片,那麼就基本是你“看過”的最好紀錄片了。

之所以對“看過”這兩個字加引號,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世間上好的東西的確很多,雖然我們常常認為沒有那麼多好東西,只是我們沒看到過,沒發現過。

還有很多優秀的片子,我們沒看過,甚至那些片子可能暫時沒機會被看到。

二、同類可比,異類往往難比

比如,賽馬,我們應該去比較這匹馬,跑得比那匹馬快/慢,但是如果我們用汽車。跟馬去比較,誰跑得快,或者說汽車跟高鐵、飛機去比較。

這樣去比較時,就沒有可比性,或者說就失去了比較的意義了。

《最後的棒棒》在紀錄片領域不算是太火,畢竟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沒看過,但是對於看過的人來說,會覺得這類的題材,這類的群體,這類的拍攝手法,實在是在我們之前看過的紀錄片裡好像沒出現過,覺得視角太獨特。


觀看的過程有種耳目一新,刷新了我們對生活的這個熟悉國度,熟悉人生的新認識。如果真要去比較,那我們只能去找同類的現實題材去比較。

如果拿《最後的棒棒》與《舌尖上的中國》去比較,一個是民生題材,一個是美食題材。我們可能會怎麼評價?我們一般會這麼評價——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一部民生題材的紀錄片了;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一部美食紀錄片了。諸如這樣的評價。

就比如,電視劇的評價。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很喜歡《神鵰俠侶》。但是前提是並不是所有版本的《神鵰俠侶》我都喜歡,我只喜歡古天樂/李若彤版本的《神鵰俠侶》,對於其他版本的,既沒興趣,也不願意,甚至很反感去看。

一部電視劇的同類版本去比較,屬於同類比較,就會有很多可比較、探討的點。

說說《最後的棒棒》

時間真的過的很快,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我們還清楚的記著,紀錄片開始的時候,何苦揹著行囊,走在重慶繁華的解放碑,準備去見黃師傅。

從冬天的寒風,破陋露天陽臺洗澡,後面的倒春寒何苦著涼,接著是春天的油菜花,夏天自力巷53號的老鼠和蚊子,最後一年拍攝時間,何苦提到馬年春節。

不僅我們觀看的過程中,在感受時間的變化和流逝。在紀錄片之外,現在已經是2018年,離何苦拍攝時的2014年,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今天的重慶,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紀錄片只紀錄下了人物、故事,以及發生的背景和時間。但是紀錄片拍攝結束,生活仍要繼續。片中的幾位主要,我們已經很難知曉他們的相關動態,在網上也只能查找到零星的消息。

最近一次的動態,我有看到紀錄片中的老杭,曾經被人騙了1000多塊錢,在片中,老實而又缺錢的老杭,在人群中盼著那個騙子出現,甚至幻想那個騙子不是騙子。可是事與願違,騙子就是騙子。

但是從最近的新聞了解到,當初騙老杭1000多塊錢的那個騙子,好像在機緣巧合下,可能看了《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

“良心發現”之後,騙子把錢偷偷的還給了老杭,還寫了一封誠意滿滿,字跡東倒西歪的手寫信給老杭。不過,騙子由於沒那麼多錢還,好像暫時只還了600左右,剩下的500等有錢了再還老杭。

這樣的故事,似乎太有戲劇性了,可這又卻是真實發生的事。

信的內容我沒怎麼注意看,也看不太清,我只清晰地記得新聞報道中的那張配圖:何苦與老杭的合照,何苦沒太大變化,只是老杭似乎老了很多。

不免讓我回想起《最後的棒棒》最後一集,老杭抽著煙,開心的與給自己打造壽木的2個老木工聊著天,那時的老杭,感覺還挺精神。現在的老杭,感覺真的老了挺多。

不知道片中其他幾位主角,他們最近都怎樣?


零零候鳥


《最後的棒棒》片源:1,剪輯版: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175847/

2,13集全集版:

http://pan.baidu.com/s/1c2J8ccK

密碼:9o2v)

《最後的棒棒》是一場讓人潸然淚下的生命展示。


首先,是它的低成本


據說這是一部導演斥資1300元自導自演自己剪輯自己唱主題曲的紀錄片。它是我閒逛豆瓣多年,所見的最高評分,9.7分,比你們談電影言必及的《教父》《肖申克的救贖》還超出不少。

所有的裝備,就是一臺簡單的攝像機、一個轉業軍人突發奇想、一個被瞎鼓搗來的臨時學怎麼攝影的21歲小青年,當然還有一份善心,一種悲憫。

就依靠這點菲薄的資本,重慶渝中區解放碑街頭的苦力棒棒們,得以被重新評述他們的人生。


其次,是它的深刻性。

片裡棒棒們的人生,對絕大部分觀眾而言,大概是全新的世界。它是生活艱難的“各自表述”,它也是“民間精神”最初的格物致知。

社會的最底層,淤塞不見底,裡面有荒蠻瘴癘,有太多的不解不平不公不義讓人難以嚥下,但是底下有著生命所有奇奇怪怪的東西在蠕動,因此有了一種特別溫暖的,低溫的,晴朗的,柳暗花明的,悲憫睿智的,讓人更感熟悉,更感親切,更覺久違的,更舒適,更有把握的世界。棒棒們就是這樣救了自己。緣有異時,物有遷異,而心情一旦相應則可如新。

《最後的棒棒》也因此讓我們感同身受。老黃他們是重慶解放牌上的棒棒,我們是人世艱難旅途上的棒棒。在這趟行旅上,大家只是走的道路不同,艱辛並無二致。這部紀錄片沒有人看了還能怡然平靜。極度善感的心也許是生而為人最貴的珍寶,它是自我生命的體己替換和同理心擴大,隨時可吸收,隨時會感應,就算是看來非常陌生、疏遠的東西,也不會輕易拒絕。

生命擁有比我們想象的更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不同的東西。


再次,是它如何講述生命


《最後的棒棒》明顯沒有消費弱者苦難的意思。它無意講“勵志”卻成為最好的勵志指南。

它的勵志,是對生活的艱難有很多話說;對陽光,對美好,對劫難,對汙濁,對痛楚,能平視而不落空。棒棒們不怕髒不怕煩不怕苦,不怕破碎,沉澱出一股感人的激流。弱者,道之用。能征服,是堅強;能順從,也是堅強。就這一點而言,《最後的棒棒》是勵志的。

《最後的棒棒》裡,所有的生命其實只有生存這麼件事情。生存是另一種形式的“排隊”,需要努力的站在前面。生存之外的其餘都是細事,都只是附麗,有點像設局騙人,好讓你在生生不已的大流中,循序漸進地有勇氣隨人結伴前行。生存是沒辦法非常體面的。大家不好聲張,有意無意的滑開它,裝作只是偶然上車。可不好在時代是一趟總在誤點的列車。

這列車有著形象化的生活世界縮影。站票,硬座,軟座,硬臥,軟臥,動車,高鐵,秩序井然,層級分明,鐵門一鎖,持什麼類別的票就坐什麼級別的位置,只能安分,逾越不了,除非加錢,才能換取更高階層的門票。同時的人,有著同樣陌生的歸途,在這個小世界裡,只有臨照的陽光是共享的,彷彿連鎖擴充的羅網般,同一時刻做夢,都是不同的故事。只剩下死亡這件事才是真的平等的。

《最後的棒棒》一直委婉的想說,生存的境遇差等,起決定作用的是運氣、是命理,不是世界好壞、才性高低,更無關乎德行優劣、人品清濁。老黃也好,老杭也好,大石也好,他們淪落為社會結構最低賤層,都有著不得已的,被推動的,無以明之的力量。像老黃,父親曾經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權的一名教書先生,文革時因為曾經的成分問題令後代娶妻生子受影響,老黃的人生軌跡也因此發生改變。片中深夜老黃疼痛的倒在飄雨的街頭,沒錢去醫院時,鏡頭中老黃終於哭訴,控訴,他說,他老實一輩子,從不虧待別人,從沒對不起別人,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生命現場,這樣最根本的生存圖像,不知道有多少人潸然淚下。

所以,當《最後的棒棒》的導演何苦嘗試以有情生命之眼,看見無情人生時,不會只是勵志的表達,他是不自覺的有曖昧和生澀的控訴和批判。


最後,是它的啟示錄意義


看《最後的棒棒》,看他人生命的剝落流失,能增強我們內心的寬厚、體己和謙卑,這大概就已經是大勝了。 英國老牌哲學家奧克肖特名言,“人沒有本質,只有歷史”(“The man has no nature but history”),人和世界都不是我們可以裁決的,再多的善心,個體的微弱還是沒有辦法阻止這一切不再持續發生。

看待苦難,最急切的是伸出援溺之手,但是最深刻的意義,還是在於讓我們每隔一段時日總會被逼著回頭反省找尋,可以認識、發現、思索一個更大的世界,撿拾回那些日益麻木、冰冷的、沒怎麼使用就遺棄蒙塵的東西,比如寬厚、體己和謙卑的心。這是空話,但是文明的自覺、修行和砥礪,還有人心的重建,不這樣永遠都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修補社會、文明、人心的斷裂。

太多的生命,像本殘破的書籍,總在特定的關鍵處被撕走幾頁。《最後的棒棒》的導演何苦,老黃、老杭、老石這些棒棒們,還有更多我看不見的人們,都是修補的人。世界是否美好,在於他(她)們是否真的被祝福。



劉愚愚


近年來少有的好片,但是否最好,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吧。

稀缺的現實主義作品

13集的紀錄片、正團級幹部退伍後當導演、自己當棒棒……

《最後的棒棒》就是這樣簡單、粗糲、直接,把與重慶市民曾經朝夕相處、但日漸消失的一個族群記錄下來。

因為真實,因為直抵人心,所以,從成片本身來看,也許還有值得雕琢的餘地,但因為真實,因為力量,讓一向眼界很高的豆瓣給出了9.7的分數,按照豆瓣規矩,9.5就算神片了。

在一片IP、流量,資本攪拌、娛樂至上,小鮮肉、撕逼;緋聞、熱搜……喧囂和挾裹下,嚴肅的、直面現實的、紀實的產品供給顯得非常小眾和稀少。

而《最後的棒棒》,以極大的誠意和未必專業,但比專業更具有專業良心的呈現,擊中了每個受眾心中柔軟的地方,能夠獲得好評自然不在話下。

13集,擰住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那些悲歡喜怒,那些愛與哀愁,既與生活圈形成區隔,又因為每個人的共情帶入而深度受到感染。

而重慶這座城市,也因為這群棒棒,在遭遇拆遷變遷中,給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給予了強烈的對比和衝擊。

導演自己就是主要角色

在重慶/四川方言區,本土對外的文本輸出中,除了《哈兒師長》、《王保長》等外,上個世紀末《山城棒棒軍》算是讓外地人,認識了不屈不撓,樂天知命,幽默風趣的重慶棒棒。那部電視劇的背景囊含了國企改制,下崗職工再就業、進城務工當服務員、科技人員轉型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而重點刻畫的各個棒棒形象,則成為一時翹楚。

很多年後拍攝的《山城棒棒軍2》,幾無影響力。

而重慶棒棒除了本埠電視臺的一些真人秀欄目外,同期報紙也大量關注棒棒的信息,尤其以一位四川富順到重慶的、有文化的劉曉蕭最為知名,他戴眼鏡,到報社投稿並刊發,然後組建棒棒軍公司,重慶電視臺一位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後,引起媒體的大量關注。

但《最後的棒棒》不一樣,導演何苦只帶1300元錢,拜師學藝當了一年的棒棒,然後帶著這些棒棒轉型。

導演何苦在給一封致他父母的信中,基本上闡釋了他為什麼放棄正團級待遇,選擇自主擇業當“棒棒”,記錄棒棒的一些心結:作為一個三峽庫區奉節山裡出來的娃兒,對於城市文明的想象,對於棒棒,有從少年時候就有的夢。

自己親自來感受,來嘗試並記錄這個逐漸消失的群體,他覺得義不容辭。


鄧日抱


為了看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 特意花了15元充愛奇藝會員 有沒有跟我一樣的 很佩服何苦 更佩服裡面的人物 裡面很多的情節讓我很感動 河南拖欠了7個月房租 大石還是忍不下心鎖門 在何苦跟老黃所有物品被埋藏在廢墟後 大石主動拿出100元給老黃跟何苦 老杭冒著生命危險替老黃從廢墟里找回老黃的東西 最映像深刻的是三句話 老黃拿命找回了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 當河南有錢了 還何苦錢的時候 何苦說 河南沒有在賭了 不差錢的河南更不差做人的誠信 還有最讓人心疼的一句話 何苦吃了幾天的老乾媽拌飯 心中充滿了對豬肉的嚮往 自己跟老黃買了合夥頓了豬肉 一句喉嚨冒油的感覺真好 記憶尤新


敢問遠方


看過了最後的棒棒,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的場景如下:1.河南剛跟何苦混熟就找他借錢賭博。2.得知何苦要走,河南立馬從老闆那裡支了600元還給他。3.老黃一定要分一半力錢給何苦,無論何苦怎麼推辭。4.老黃中風了堅絕不去醫院,怕花錢。5.老杭被騙子騙了錢,呆在原地希望騙子還能出現。6.老杭收到假幣然後就是想辦法再換出去。7.老甘天天在外面給人洗碗,回來就不願意洗自己的碗。8.老金一定要把每月280分鐘話費打完才算。9.老杭往瓶子裡注水增加廢品重量,老黃和老杭偷倒建築裝修垃圾。10.老杭偷偷潛入廢墟拿回老黃的物品,手上鮮血直流。11.大石收河南房租,欠了9個月,也沒有趕他走。12.老黃流落街頭,大石給了他100元。13.大石張貼小廣告被抓,被罰。14.老金在美食城撿別人吃剩的回來改善伙食。15.老黃和僱主走散,雨天等到深夜。只收30


用戶5475957333


這部紀錄片幾乎全部都看過!說是最好的,也可以這麼說,畢竟咱們蠻牛隻是一個退伍軍人,並非有拍攝以及後期製作經驗,在同起點人群中也算非常成功的!但是並非一定要去比較或是分個高低!片中所有的演員都來自小人物,小人物真不平凡,也悲情!河南的人生幾回A,大石的城市紮根,老金的改變命運,師傅的治病難問題,每一個人身上似乎都有痛楚,似乎每個人也都未曾放棄,我相信大多數人除了感動,也深深的激勵了自己一把!第一次原創回答,希望大家支持!


山人小俊


這是一部非常棒的記錄片。我連看了三遍都看不膩。裡面非常現實的記錄了最地層人民的生活方式,詮釋了生活的艱辛,做人的無奈。以及社會的非包容性。人民苦苦掙扎在飢餓線上的無助。現實的無情,人民生活內部的矛盾。這比起大牌明星演的超級大片意思深刻多了,希望社會多多的理解,傳播。


菸斗66053281


我蠻喜歡看的,每次頭條看到都忍不住點進去看看。感覺這紀錄片不錯,拍出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辛與不易!



永遠的國盾


看這部紀錄片大約是一年前吧,在頭條上看的,這一次又複習了一遍!片中幾位主人公即有可憐之處,也有令人感到反感的人性醜惡!

棒棒是重慶話,用我們東北話說棒棒就是力工。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求生活的一群人,沒什麼文化,沒手藝,只能靠賣力賺錢。他們的一生只為溫飽,並沒有什麼更高物質上的追求,可是時代在發展,這樣的勞動群體很快就會被淘汰。

片中展示的生活片段,在我個人看來確實很難受,衛生條件那麼差,居住條件可以說用生命在睡覺,吃的東西毫不誇張的說讓人反胃,這不得不令人思考,卻又無能為力。

這部紀錄片看完之後,雖然同情他們,覺得他們確實也很不容易之外,心裡還是對他們有些看法的,說句不好聽的話,他們過這樣的日子也是咎由自取的,沒什麼上進心,片中那個大石等人就比老黃他們那幫人強,人家知道學手藝或者做點生意,不管怎麼說吧,人都是懶惰的,自私的,誰也怨不來,只能怨自己啊!

想說的很多,卻不知道怎麼說,只能告誡自己努力而已!畢竟窮苦的日子每個人都不願意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