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吃了這種感冒藥怎麼聾了呢?」央視的兒童用藥公益廣告上線,怎麼看?

生活對我說


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心裡真的很難受,明明只是一個感冒啊,給他們帶來的卻是一輩子的缺憾,對家長來說,更是無法釋懷的痛楚。

在我國,藥物致聾已經成為聽力損失的首要原因,而其罪魁禍首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其中又以慶大黴素、鏈黴素為主。該類藥物致聾的原因有很多,結果多是損傷了內耳毛細胞的結構。

人在3-12歲的時候,機體發育迅速,對藥物特別敏感,這個時候用藥尤其需要注意患兒聽力的變化。而且用藥的時候,儘量不要聯合用藥,尤其是耳毒性的藥物。如果實在需要聯合用藥,應以療效好、不良反應小為原則,適量、短時間地使用,以防毒性作用的累積。另外,能口服藥物治療就不要靜脈點滴或者肌注。而且,藥物的耳毒性具有遺傳性,如果母系親屬有因為耳毒性藥物出現聽力下降者,則需要嚴格避開該類藥物。

要減少藥物致聾的發現,需要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嚴格掌握抗生素的適應症及禁忌症,不能因為價廉、高效,就忽略它的耳毒性。在使用具有耳毒性藥物的時候,一定要嚴密觀察患者的聽力變化,一旦發現聽力有下降的跡象,要馬上停藥,同時給予改善耳循環、營養神經等對症治療,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好,那麼只能是儘早給患兒佩戴助聽器,否則聽力的長期損傷會給患兒帶來心理的不良影響及言語的輸出障礙。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說實在的,每次我看到這個廣告,心裡都捏一把汗,想起我小時候去看醫生。

村子裡的赤腳醫生,一個老爺爺,中西醫都會,他的小診所裡有很多大罐子,裡邊裝著各種大藥片,白色的,紅色都,黃色的,大大小小都有。

每次他看病,都是把把脈,然後他從罐子裡取藥片,包成小紙包,回家吃。小時候覺得這個醫生可厲害了,大多數時候都能藥到病除。現在想想我真是命大,那些藥都是很古老的,安乃近什麼的,有很多副作用。



不安全用藥,農村真的是重災區。最厲害的醫院是縣醫院,編制有限,醫生大多是託關係花錢進的醫院,設備落後,醫生的知識更新換代也慢。有親戚在老家醫院,孩子打個噴嚏,就開始喝板藍根護彤之類的藥,美其名曰喝個小藥兒。孩子發燒還停留在酒精擦浴的水平。

藥物都有不良反應,藥物也都會更新換代,醫生從醫生的角度用藥,孩子是N個病人之一,即使發生了不良反應,也只是增加一個病歷。

但對家長而言,孩子可是全部的百分之百。醫學是專業的學科,家長肯定比不上醫生,但對孩子的用心程度上,家長肯定完勝。

家長要學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最起碼能瞭解常見病如感冒發燒腹瀉的護理,也能通過自己有限的瞭解,選擇更符合自己育兒理念的值得信任的醫生。

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學一點醫學知識,通過關注專業人士的微博公眾號,很多醫學大V會發一些科普文章,特別是針對孩子常見的感冒發燒腹瀉等的護理。兒科醫生,職業藥師,科普達人,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


靜座聽語


我的女兒出生在香港,前18個月都待在香港,然後回老家南京待了12個月,最近又回到香港.期間在香港,南京都生過病,感過冒發過燒,看過醫生,其他的國家地區我不清楚不好比較,僅以南京香港兩地做下比較.

女兒1歲的時候在香港感冒發燒,去香港的仁安醫院看病,醫生量了下體溫38度,看了下身上沒起疹子,問了下有沒有什麼異常情況,沒有,然後就讓我們回去觀察,如果體溫超過39度再來看,如果沒有超過,用冷毛巾幫孩子敷敷,涼水抹下身子,幫孩子物理降下溫,等孩子體溫自然恢復.然後孩子體溫一直沒超過39度,兩天後體溫正常了.

女兒1歲半快要離開香港的時候有點感冒流鼻涕,稍微有一點點咳嗽,去香港家樓下診所看醫生,醫生開了瓶收鼻水,又開了瓶止咳的藥,千叮嚀萬囑咐,除非咳嗽的很厲害才要喝止咳藥,不然只要喝收鼻水就行了.回去後給孩子喝了收鼻水,不流鼻涕她鼻子就通氣了,最起碼晚上能睡個好覺,沒幾天感冒好了,止咳藥到現在還沒打開過.

女兒2歲多點的時候在南京,應該也是感冒發燒了,有點小低燒38度多一點,流鼻涕.帶她去南京的醫院,醫生看了一眼就斷定是病毒性感冒,開了5盒藥,有退燒的,有止咳的,有治感冒的;有一顆一顆的也有沖劑的;回去吃了藥,前兩天孩子症狀不見好轉,拖著鼻涕晚上鼻子不通睡不好,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精神也不好,吵吵鬧鬧了快一星期,孩子病才好.

我不好評價什麼,因為我是搞金融的不是搞醫療的.但是我只是客觀的陳述一個事實,我們國內對於孩子生病時候的用藥,藥量大藥種多還有抗生素成分;香港對於孩子生病更多的是物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即使藥物治療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使用抗生素.都說中國大陸是全世界抗生素使用最氾濫的地方,恐怕這是事實.

曾經有三鹿毒奶粉,而今又有長生假疫苗,這都是給孩子,給所謂祖國的花朵用的.可是花朵需要的是天然的安全的養料,而不是有害有毒的農藥啊.


徐喆nicholas


看完這個廣告,我哭了,因為我的姐姐2歲的時候,就因為用藥不當,導致耳聾。現在聽力屬於極重度,很多頻率的聲音都已經聽不到了,比如說鳥叫聲,汽車的喇叭聲等。現在佩戴超大功率的助聽器,也僅是勉強能湊合著用。更多的時候,我姐姐都是需要看別人口型,才能知道別人的意思。

我姐姐已經33歲了,小的時候,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生水平也有限,只是因為一個簡單的感冒,使用了過量的慶大黴素,導致了耳聾。

30年後的今天,竟然每年依然有3萬的兒童,因為用藥不當,導致耳聾。痛心疾首……這可是3萬個家庭…9萬個被傷害的人吶…

孩子還小,那麼的無助,早早的就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聲音,卻又要堅強的面對失聰的殘酷現實。

作為家長,自己還不能當著孩子的面流淚,不斷鼓勵孩子要勇敢面對!

作為製藥商,藥店,咱能不能別那麼利慾薰心,有一說一行不行,別胡亂賣藥行不行!

正如公益廣告所說“建議在醫生指導下科學用藥”,不管怎麼憤慨,我們的選擇權總是那麼小,聽醫生的,信製藥廠的,但我想說:孩子是我們自己的,既然已經生在當下,那……多學習育兒知識,防範於未然,做個明明白白的家長吧!

專注寶寶生活,分享育兒經驗,每天3篇小文,為您奉上,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調侃寶寶


【淚崩因不當用藥致聾女孩的無聲訴說】作為一位媽媽,看完這檔央視公益片,真的看哭了。視頻中5歲的浠諾,因為用藥不當致聾,無聲的手語演繹,看哭了千萬媽媽。

原來是一個發育正常的寶寶,但因兩歲時發燒用藥不當後造成了耳聾。視頻中浠諾無聲的哭泣,敲中的不止是電視機面前千萬媽媽的淚點,更是重重地敲響了人們反思的心門。

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根據數據統計,我國現有3500多種藥品製劑,其中兒童專用藥僅僅只有60多種,還不足1.7%。

然而,事實上,該兒童用藥公益廣告中的“浠諾”故事,遠遠不是個案。

據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統計:在我國,每年約有30000兒童因為用藥不當永遠陷入無聲世界。而更令人痛心的是,造成肝臟腎功能、神經系統損傷的,更是難以計數!

兒童藥物需要比成人藥物更為苛刻,更為受千萬家庭關注。眾多新聞報導,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調整用藥劑量、聯合用藥、甚至擅自停藥,更有甚者,會將藥物溶於牛奶、糖水、飲料和粥裡給孩子喝或食用,還有根據自己或親友的無科學依據的“經驗”來給孩子用藥!

多吃藥,病就越好的快的認知父母數量不在少數,還有的父母片面依賴廣告,給孩子盲目服用非處方藥等等,這些錯誤的用藥無不給孩子的健康帶來巨大的潛在危害。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寶寶一旦生病,牽一動全家,擔心寶寶健康,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專家特別指出:處於0~3歲的寶寶身體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功能、內分泌系統都處於發育階段,尚未完善,寶寶身體對藥物極為敏感,不適於內服藥物。

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調查顯示,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高達4倍,在每年死於不良用藥中,兒童死亡佔了整整1/3。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醒(以下藥物切忌擅自給寶寶服用)

  • 多粘菌素、去甲腎上腺素能引起兒童的腎臟損傷;

  • 鏈黴素、慶大黴素等有可能損害兒童的聽覺神經,引起耳聾;

  • 四環素、氟哌酸等藥物會影響幼兒牙齒、骨骼的發育;

  • 胃復安能引起一些兒童的腦損傷;


在此再次提醒:孩子生病了,不要輕易給寶寶服用抗生素,如果用藥,一定要嚴格遵循醫生醫囑。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將知識傳遞給更多的家庭。


育兒經驗大全


“ 媽媽,我吃了這種感冒藥怎麼聽不見了呢?”



作為一名醫生,看到這個廣告真的感覺到痛心和惋惜。

為什麼會吃完藥引起耳聾呢?這主要原因和不合理及濫用抗生素引起的,因為有很多藥物對兒童的損害是不可逆的,比如氨基糖苷類藥物,明確的有導致兒童耳聾和神經損害的副作用。再比如說“安乃近”、“尼美舒利”等藥物,它的副作用非常的多,已經被禁止臨床使用,但是在小診所或農村仍然在使用!



這裡就是涉及合理用藥的問題了,目前國內雖然很多醫療衛生機構管理相對比之前嚴格了,但是許多農村和私人診所還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為很多地方還是採用配藥,用紙包裝好小包的,分次服用,但是你並不知道里面開的是什麼藥,也許藥物起效很快,但是可能有很多激素、年齡或疾病禁忌的藥物。

其實國家對於正規醫院的合理性用藥都是有嚴格規定的,甚至很多醫院都設置有臨床藥師臨床醫生用藥和及時糾正用藥方面的誤區。所以對於正規醫院來說,這方面相對來說還是要好很多。



合理用藥,並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希望生病後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治療,不要圖便宜或者方便,真的出現併發症了可能就一切都晚了。


胃腸健康科普ZZPO


權威媒體為大眾做科普,值得點贊轉發。我國地大物博,醫療水平發展不均衡,許多偏遠地區缺醫少藥,醫療水平落後。醫學常識以及相關的用藥知識的及時更新很有必要。對於安全用藥,我國政府其實做了大量的工作。2016年,我國與意大利、巴基斯坦、泰國向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促進兒童用藥安全可及的決議草案獲得通過。世界衛生組織也及時的對兒童基本用藥進行了更新。總體來說,兒童用藥必須遵循無害原則。當藥物的副作用對機體的傷害已經大於他的治療效果時,這樣的藥物是不推薦在兒童身上使用的。

比如曾經的退熱神藥“尼美舒利”,可以導致孩子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損傷。相比安全有效的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他的危害就要大的多。同樣有退熱作用的安乃近,可以引起孩子粒細胞減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情況,現在已經停產。而導致孩子出現聽覺損傷的鏈黴素、慶大黴素以及出現四環素牙、影響骨骼生長的四環素已經被公眾所熟知。新近國家還公佈了一些中成藥注射劑不建議兒童使用,如柴胡注射劑、雙黃連注射劑、參麥注射劑。是因為這些藥物的過敏風險已經高於他們的治療效果。賴氨匹林(退熱類藥物)、匹多莫得(增強免疫力藥物)、艾暢(感冒藥)、嗎丁啉(胃動力藥)也被主流媒體點名不得應用於兒童。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有更多適合兒童使用,安全有效的藥物出現。當然,對人體危害較大,副作用較多的藥物就會被淘汰。兒童的合理用藥,需要更多家長的關注。寶爸寶媽們需要知道:能一種藥物解決問題,不聯合用藥。可以不通過藥物解決,儘量不服藥。希望寶寶們健康成長,少生病,不吃藥,個個聰明伶俐。


兒科恩銘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了一天,也糾結了一天,到底怎麼樣才能解釋清楚這件事,到底我該站在什麼角度去衡量這件事呢?

感冒藥也好、退燒藥也罷。都可能給服用的人帶來危害,我說的是服用的人,不單單隻兒童。那麼我們豈能因為它有副作用就不用了嗎,回答肯定不是,所以這裡面有個問題,感冒退燒藥該用還得用,但是或者看說明書用,或者在醫師指導下應用。



第二就是哪些藥可以安全使用,我想說這樣的藥沒有,但凡是藥三分毒,並且按照藥理書所定義的是,藥物副作用與生俱來。所以沒有哪種藥絕對安全。藥物使用風險還和個人體質有一定關係,所以用藥一定要有專人知道,嚴密觀察。


第三個問題就是藥物銷售問題,國家對藥物的生產銷售都有嚴格的監管和檢測,只不過我覺得有些藥物誇大了功效,而不太正視它帶來的危害,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止它在藥店和醫院銷售。只要國家批准的,就可以走向市場,如果按我所想,就應該把兒童用藥都納入處方用藥,正規兒科醫師可以開處方,並且指導家長正確用藥。

我也是孩子的父母,我也是醫生,道理我也懂,可是我還是會給孩子用那些可能造成危害的藥,歸根到底還是我覺得憑我的醫學常識我會選擇用藥。所以奉勸各位,孩子有病儘量去正規醫院去看病,去拿藥,按照大夫指導去吃藥。還有儘量給孩子用點小中藥,效果不錯,危害還少。



其實我糾結一天的問題是,自己給孩子買藥吃危險,可是去醫院花費很大,另外醫院兒科醫生緊張,孩子去了還容易被傳染上其他疾病。作為醫生我左右為難不知道怎麼去給出正確的做法了。


周麻20180131


自打有了孩子,真是提心吊膽,各種關於孩子安全問題的文章報道新聞廣告都會細思極恐。

以前從未覺得用藥還有安全和不安全之分,藥不就是治病救人嗎,醫生開的就吃唄,甚至好多小病感冒咳嗽一類的,自己都能久病成醫,不麻煩醫生自己就能買回一些藥來吃。但是從懷孕以後,開始看一些育兒的書籍,還有科學育兒的文章,在提到兒童用藥的問題上,都有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比如,兒童用藥不是成人藥減量就行,很多藥品不適合兒童。還有很多打著兒童藥旗號的複方感冒藥,並不適合兩歲以下兒童。

安全用藥問題不僅需要公眾認知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兒科醫生的用藥規範。在很多小城市縣城農村,醫生給兒童開藥還是老經驗老規矩,把藥品減小劑量給孩子服用。

還有些家長信服一些所謂的神醫,小診所,給開的藥都包在小紙包裡,有的甚至都弄成藥末,根本分辨不出是什麼藥,而且所謂的神醫根本不告知家長是什麼藥。這樣的藥是治病還是害人呢?想想就可怕。

希望用藥安全問題,尤其是兒童用藥安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健康快樂!


咩小胖育兒


細思極恐! 孩子感冒有時候也買藥給吃,只要是不太嚴重,似乎也沒當回事兒。現在看來一身的冷汗。

看到央視的廣告,覺得是巨大的振動,慶幸孩子還健康,慶幸沒有出事兒,慶幸我們逃過一劫。



然後是後怕! 兒童用藥是這麼的少,而且醫生的知識更新也慢,尤其是鄉村診所的醫生,估計很多還在用一些副作用大的老藥。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成本? 因為利潤?還是觀念上壓根就不重視?




還是我們的健康醫療宣傳滯後,不管怎樣,現在必須要行動,這是關係到很多兒童的健康和未來,我們要上心,應該主動的去做。

從藥廠源頭做起,從醫院和藥店把關,從家長的知識上更新。不要不在意,一個以外就是孩子的一生。



為央視的點贊,為大聲疾呼的人們和媒體點贊,也讓媽媽們驚醒,讓廠家主動改變。

保護兒童,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