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那麼清楚,副作用又小,爲什麼還要做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的CT?

Strange123


磁共振那麼清楚,副作用又小,為什麼還要做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的CT?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解決一個隱藏的問題,CT的傷害很大麼?

現在大部分醫院都是320排的ct了,一次掃描的時間很快,需要的劑量也很小,現在ct的發展方向基本都在於更快的獲取圖像,以及更小的射線劑量,正常人一年做1-2次ct是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影響的。

然後我們來看看為什麼mri還不能替代CT

除了經濟性和時間性的考量外,即使在國外不用太在乎經濟性,也不用急著把所有病人都做完的公立醫院,mri也是不能替代CT檢查的,因為存在著適應情況的差異。mri是利用我們人體內各個原子都有的氫質子對於磁場的反應不同來區別開各個組織的,獲得的是氫質子的差異,再通過計算機輔助成像,而CT獲得是各個組織的密度差異。所以從成像原理上就決定了MRI對於ct而言,會有更明顯的軟組織差異,比如我們婦科很常見的子宮肌瘤,如果做ct,那麼如果子宮肌瘤裡面沒有發生鈣化的話,整個子宮肌瘤和子宮之間通常是沒有密度差異的,就沒辦法從圖像上面區別開來,這也是婦科需要評估的時候更多的是做超聲或者mri而很少做ct的原因。

但ct也有ct自己的優勢,首先就是成像速度,做過mri檢查的人都知道一次mri檢查的時間都不短,雖然這是因為要做好幾次掃描,但每一次掃描的時間,至少也在數分鐘。而對於ct檢查來說,特別是目前的320排ct,一次掃描的時間也就是幾秒就可以完成了,所以對於心臟這樣的器官,ct檢查甚至可以在一次心動週期裡面完成,就不用擔心因為心臟搏動給圖像造成的影響,現在ct的冠脈重建就是利用ct極快的檢查速度來實現的。

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空間分辨率,我看有的解答裡面把空間分辨率理解成了ct可以更好知道組織,血管的空間位置關係,可能有些理解錯誤了,只是位置關係的話,mri是完全可以比ct做得更好的。空間分辨率,指的是能夠被識別的兩個點之間的最小距離,通俗點來說,就是如果都是獲取同一個區域的圖像信息,ct的兩個像素點直接的距離更小,成像的像素更大,細節上就會更清晰。

扯了這麼多,其實想說的就是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適應的範圍,沒有誰能完整的替代誰,需要根據臨床情況來進行抉擇。


龔曉明醫生


有一句古話怎麼說來著:“存在即是合理” ,在臨床上偶爾也有人問起這個問題,大概用通俗的話語回答一下。當然我這只是很通俗淺表的解釋一下,真正影像學原理比這個複雜的多,看到很多人用很專業的成像原理名詞解釋來回答這個問題,那些專業的成像原理估計對於大部分普通人聽的應該都是雲裡霧裡的吧!

既然會同時存在臨床上使用,那CT 和磁共振一定是各有優勢的。換句話說 CT 一定有磁共振無法代替的優勢。

通俗的講磁共振在看神經、看血管、看軟組織方面有是比 CT 更好,可以通俗理解為同樣是做影像學檢查,拍 X 光是站在大樓外面看一整座樓的大體形態。CT 檢查是深入大樓每一層去看內部大概框架結構(對應在人體上就是看骨頭看這種框架的東西看的更清楚)。做磁共振就把大樓的地板撬開、牆壁石灰全部撬開看大樓內部電線及地板水管電線的佈置(對應在人體就是看神經、血管、脂肪軟組織看的更清楚)。

但磁共振檢查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就是做的時間比較長,通常要躺在檢查床上約20-30分鐘。這樣就會對一直蠕動一直運動的臟器就會看不清楚,會產生偽影。就比如你在給一個人照相的時候他在一直動就會無法對焦,拍出來的照片會模糊看不清楚。還有磁共振對含水少含氣多的器官也看不清楚!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身體哪些器官即使你躺在那裡的時候依然是無時無刻在一直運動的?

答案就是:1、肺(無時無刻不在呼吸,一直在動,肺裡面還含有大量空氣,跟磁共振水成像原理也是衝突的,所以肺一般用CT看)2、心臟(一直在跳到)3、胃腸道:也是一直在消化一直在蠕動,並且胃腸道也含有很多氣體。

所以說肺、心臟、胃腸道做磁共振也是看到不是很清楚,特別是肺含有大量氣體並且無時無刻在運動著。所以肺檢查都是做 CT 不是做磁共振。心臟冠脈造影也是常用 CT檢查,而不是做磁共振,不過據說最新的高端的磁共振也可以做冠脈造影,但貴!貴!貴!而且做的很慢,CT 順利的話只要三分鐘,磁共振大概要30分鐘,這對心臟不好的人躺那裡30分鐘是一種折磨!

當然磁共振因含有磁鐵,所以身上有安裝金屬支架、金屬起搏器的也不能做。因為做的比較久所以老人、很會動的小孩、急診外傷比較急的比較煩躁的患者也不能做,因為會一直動。早期腦出血磁共振也沒有 CT 看的清楚。早期腦梗雖然磁共振比CT 看的清楚到腦梗早期患者往往也很煩躁,也很會動,會產生違影,所以一般也是快速掃描CT 輔助診斷!

大概就是這樣,你們大概感性的瞭解一下就好。在臨床上到底做CT 還是磁共振反正聽醫生的就對了。


消化內科葉醫生


這個問題,還是儘量避開復雜的成像原理簡單回答一下。

CT是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就是將採集到的信息經過計算機計算重建的三維斷層成像。

相對於我們的光學照相機和普通X光透射的照相只能獲得二維圖像,CT成像可以把一個西瓜切開看到各個切面的圖像。

目前,臨床常用的幾種醫學影像學檢查都採用了Computed Tomography技術,比如CT(嚴格來說應該稱為X射線透射計算機斷層成像,X-CT),磁共振成像(MRI),ECT(發射式計算機斷層成像),PET(正電子發射式計算機斷層成像),和超聲成像,都應該稱為CT。

只不過,各種成像所採集的信息源不同,可以獲得的人體生理或病理信息也就不同。

其中,X-CT採集的是穿透人體透射的X光線。我們知道,X射線是高能電離輻射,具有一定傷害性生物效應。目前,醫學上指的CT指的就是X-CT,是因為X-CT最早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在診斷方面獲得無與倫比的優勢,因而捷足先登獨霸了“CT”的名頭。

同樣的,ECT(開發實質上早於X-CT)和PET,採集的是被注射到人體的放射性核素發射的γ射線。我們知道,γ射線也是高能電離輻射,對人體同樣具有潛在的傷害性生物效應。

而MRI採集的則是人體在高強度磁場下直指發生共振的信息,超聲成像採集的是人工發射的超聲波經人體反射的信息。這兩種成像都沒有電離輻射射線,被認為對人體是沒有傷害性。

然而,既然MRI後來居上可以獲得更清晰的圖像,還沒有輻射,為什麼不能取代CT?

原因就在於,如上所述,各種成像所採集的信息源不同,可以獲得的人體生理或病理信息也就不同。

就如同普通照相和在黑暗中的紅外線成像之間的不同一樣,採集信息不同,用途不同,自然不能相互替代,更談不上取代。


掙脫枷鎖的囚徒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

MRI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的檢查。對顱腦、脊椎和脊髓病的顯示優於CT。在骨、關節與軟組織病變的診斷方面,磁共振成像由於具有多於CT數倍的成像參數和高度的軟組織分辨率,使其對軟組織的對比度明顯高於CT。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劑,即顯示血管的結構,故對血管、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鑑別,有其獨到之處。它還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敏感地檢出組織成份中水含量的變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MRI能清楚、全面地顯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內其它細小結構,是診斷各種心臟病以及心功能檢查的可靠方法。

現在回到正題,既然MRI 那麼好,為何不淘汰CT呢,原因在於MRI也有不少的缺點:1.成像速度慢,1.5T的MRI做一個部位的成像至少得10-20分鐘,包括擺位,如果做一個增強MRI,還需要注射造影劑,花費時間更多,因此MRI每天做的病人非常有限;

2.在檢查過程中,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動可引起運動偽影,影響診斷,尤其是胸部及腹部MRI會存在運動偽影干擾,不適用於急診及危急重病人,因此看肺部炎症、肺部腫瘤、腹部肝膽脾胰及淋巴結等實質性臟器行CT檢查更合適;

3.由於MRI機器相當於一個巨大的磁鐵,因此有心臟起搏器、體內有鋼板或者其他金屬材質異物的患者均不能行MRI檢查。

4.MRI軟組織分辨率高於CT,但它的空間分辨率不及CT。

5.由於鈣化灶、結石及骨皮質不含氫質子或者含量極少,MRI對鈣化、結石及骨皮質不敏感,故不能產生足夠的MRI信號。

6.最重要的一點,MRI機器貴,成像慢,自然做MRI比CT貴的多。

因此,在臨床上,CT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CT在急診的顱腦外傷,腦出血、肝脾破裂、肺腎挫傷、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等診斷中及其重要,能夠快速檢查,讓醫生快速作出診斷。64排CT可以對全身各個部位的血管進行檢查,如頭頸部血管成像、主動脈成像、肺動脈成像、下肢血管成像、冠脈成像與冠脈造影比毫不遜色。還可以進行仿真結腸鏡及仿真支氣管鏡檢查。

總之,CT在各個科室的疾病診斷中不可或缺,MRI不可能完全替代CT檢查。


胡洋


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的檢查技術,在臨床影像檢查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優點

1.無放射線

核磁共振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檢查過程中無放射線,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光憑這一點就明顯優於ct檢查。

2.影像學信息量大

在沒有磁共振檢查技術之前,臨床上許多疾病都無法得到影像學檢查支持。骨科疾病中半月板損傷,需要明確診斷,必須做核磁檢查。半月板損傷的分級依據也是核磁下的影像學表現,ct檢查是不能夠替代的。


缺點

1.不適宜檢查人群

核磁共振檢查不是適用於所有人的,這一點,就比不上ct檢查了。眾所周知,安裝有心臟起搏器(金屬材質)的患者是禁止做核磁檢查的,目前已經生產出非金屬材質起搏器,大大方便了需要安裝起搏器的患者;體內含有金屬異物到底能不能做核磁,這是體內打鋼板的患者經常問骨科醫生的問題,現在的板子多數是鈦合金,所以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2.對骨性結構顯示不清晰

雖然核磁共振能夠為骨科疾病提供很多軟組織相關的顯影,幫助骨科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由於其自身成像原理,其對骨骼的成像遠不如ct平掃。

3.費用高

核磁檢查約為ct檢查的數倍,加重了患者經濟負擔,所以選擇核磁檢查要慎重,如果能被其它檢查所替代,儘量選擇廉價檢查。

4.檢查過程時間長

何時檢查時長一般需要30到40分鐘不等,不太適合急診檢查。ct檢查往往只需要幾十秒,可以幫助醫生進行快速診斷和處理。

小結:核磁檢查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也有其不足,不能夠完全代替ct檢查,所以我們應該理性對待,合理的檢查才是最好的檢查。


骨科醫生老牛


“醫生,為什麼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

“因為CT看不清楚,需要磁共振進一步瞭解病變情況”

“既然CT看不清楚,為什麼不直接做磁共振,做CT耽誤了時間又多花了錢”

…………

幾乎只要涉及到磁共振的檢查,都會引起患者或是家屬的疑問。

一、CT的原理和磁共振的原理是不同的。

CT,中文名為“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什麼是斷層掃描?把人體的某個器官向切片那樣一層一層的掃描檢查出來,打個比如,就像切土豆片那樣,這樣的話,每一層的人體信息都能看的很清楚,當然了,這個一層的厚度也是不同的,可以是5mm,也可是是1.5mm,肯定是越薄越好了,除了能把某一器官切薄,還能利用三維重建技術把整個器官重建為三維立體圖形,這就是CT的精妙之處。CT是根據人體各個部位密度的不同產生不同的顏色深度




MRI呢,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衝,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衝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MRI也是斷層成像,是根據人體不同部位氫質子的數量的不同,產生的MR信號不同,導致不同部位的圖像不同

總而言之,CT還是磁共振,都是斷層掃描,但原理確實截然不同的,都是人類技術的結晶,都是獲得諾貝爾獎的。

二、有些疾病,只能CT,不能磁共振。

1、與MRI相比,CT的其中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快!!!CT平掃只需要幾分鐘時間,注射造影劑的增強CT能顯示更多信息,也僅僅10多分鐘的時間,這個快的優勢在針對急危重症病人來說絕對是相當重要的,試想下,一個全身多處外傷的病人,如何才能知道有沒有內傷?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通過檢查,什麼檢查才是時間最快而又最準確的檢查?只有CT!!。而做完一次MRI需要的時間,半小時——1小時,根本不能用於急危重症病人的檢查,也許還沒檢查完,病人就掛了。

2、MRI檢查存在強磁場,因此,有些病人是不能做MRI檢查的,比如說心臟放置支架的病人,如果做MRI,可能心臟支架位置會移動甚至飛了出去。這樣的病人行CT檢查比較合適些。不過,這些限制大都限於基層醫院,畢竟心臟支架病人在基層醫院行磁共振檢查,如果真的發生了意外,相信醫患糾紛又會來了。全國性的大醫院隨便。

三、有些疾病,MRI比CT優勢多多。

比如說膽結石吧,大部分膽結石是可以通過CT診斷的,但有的膽結石屬於“陰性結石”,也就是能透光X光,CT上面無法顯示,但MRI的檢查下卻能現原形。 除了陰性結石,MRI對於實體腫瘤的診斷也是比CT正確性更高的,我常常接觸的肝癌,CT懷疑的情況下,MRI卻能直接給出確診的診斷結論,不得不說MRI在這方面確實牛逼!!

四、MRI沒有輻射,CT有輻射。

確實如此,MRI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原子核產生的磁共振信號來成像的,因此不具有輻射,這個和PET與SPECT利用外源性的放射性同位素檢查是不同的。 CT確實存在輻射性,因此,孕婦是不適合做CT檢查的,同時,CT的輻射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嚴重,不然的話,CT早就被淘汰了,不可能用於臨床檢查疾病。

五、MRI是任何疾病都能診斷出來嗎?

現階段的醫學技術,任何檢查都不是萬能的,不管是CT還是MRI,最終的圖像還是需要人類自己的眼睛來觀察病變的圖像特點來做出傾向於某一種疾病的診斷,但如果想要100%確定某個腫塊的良性還是惡性,除了把腫塊切掉再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外,沒有其他檢查能100%確定良惡性。

六、CT及磁共振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共同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CT和磁共振的關係絕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合作,不同的疾病、病人的不同狀態,採用的檢查時不一樣的,對於那些病情非常危重的病人,CT和磁共振都是不適合的,這個時候,估計只能選擇彩超了,為啥?因此

彩超可能做床邊啊,CT和MRI是絕不可能床邊檢查的,因此,彩超、CT及MRI這三個常見的影像學檢查,組成了目前臨床大部分疾病的診斷手段。


頭號在線醫生


任何醫療設備,如同人體的手指一樣,各有所長,各有縮短,各有優勢和利弊。

CT檢查優勢和弊端

1、成像清晰。

2、檢查速度快。

3、適合急診急救檢查。

4、對於肺部組織,骨骼疾病,急性顱內出血具有優勢,往往磁共振未能很好的顯示。

5、對小兒來說,最大問題就是X線輻射劑量大。

磁共振優缺點。

1、沒有CT的電離輻射。

2、組織分辨率高,清晰度好,對於關節,韌帶,肌肉,血管顯影好於CT檢查。對於小兒的垂體微腺瘤也能很好的顯影。

3、花費時間比較長,小兒往往不配合,需要鎮靜。

4、檢查費用較CT高。

5、不適合急救檢查,減少時間太長,耽誤診救時間。

總之,CT檢查和磁共振設備是相互補充,各有優缺點,不可能直接代替,,所以臨床醫生會根據具體病情和檢查部位,救治疾病的急緩,同時小兒還要充分考慮X的電離射線對小兒影響,綜合判斷決定檢查設備,而不是很多百姓認為什麼檢查費用貴的,就開什麼檢查,尤其針對不同年齡的檢查策略也可能不同。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症及嬰幼兒營養髮育及餵養諮詢。

與健康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注,點贊分享更是一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原因可能比較多:比如說資源少,價格的問題,到底做核磁還是CT,一般醫生是根據病情來有所選擇的。不要一味的只看到CT的害處!!!

說說大家不是很熟悉的核磁共振吧:

核磁共振的歷史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成像是診斷和評估疾病的重要工具。在20世紀70年代初,Paul Lauterbur和Raymond Damadian將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技術應用於活體生物成像,產生了稱為共軛攝影的圖像。Peter Mansfield爵士和其他人隨後改良了圖像採集及處理技術,使得MR成像能夠更佳顯示解剖學細節,並拓寬了其臨床應用。


成像原理

磁共振(MR)成像是利用強大磁場內部的非電離射頻輻射來檢測水分子中質子的位置及局部化學環境的成像技術。其成像過程可以總結為以磁場誘導質子,然後激發射頻脈衝,接著用接收器線圈讀取。 不同於CT只能探測電子密度差異,MRI達到的組織對比度極其靈活可變,數量級也更高。


磁共振成像也有一定的侷限性:

1.患者體內某些金屬裝置不能做!

2.部分患者有幽閉恐怖症不能做!


陳醫生幾年之前因為常時間做門診,腰痛,做過一次,腰椎的核磁共振,那聲音,噹噹噹的,的確比較恐怖。


陳舟醫生


作為一名放射科醫生,這兩種檢查我們再熟悉不過,首先想替CT喊個冤,雖然CT檢查是存在輻射的,但是隨著CT技術的發展,設備越來越先進,人們做一個CT檢查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也越來越小。其次,輻射對身體是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是受檢者並不是長期或大劑量受照射,所以做一次CT檢查就致癌的概率小之又小,所以,

CT檢查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可怕。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核磁檢查,在許多非醫療工作者的心目中,核磁檢查不但高大上,而且無所不能,屬於影像學檢查的終極大boss。的確,核磁的優點數不勝數,核磁沒有電離輻射、核磁對於血管的顯示可以不需要對比劑、核磁的軟組織分辨率高,對於很多肌肉、韌帶的顯示優於CT,而且核磁對於許多病變的臨床分期、病變的周圍侵犯及遠處轉移的評估都優於CT檢查,尤其對於顱內大多數病變,核磁比CT更具有優勢。

但是核磁還是有很多侷限性的:

1.核磁檢查是有很多禁忌症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核磁檢查,例如心臟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幽閉恐懼症的患者等等。2.核磁檢查相對價格較高,而且多數醫院的核磁檢查都採取預約制度,並沒有急診,所以危急情況下並不能及時的接受核磁檢查並確診,會影響疾病的治療,甚至危及生命。而CT檢查24小時向急診敞開大門,全年無休。而且CT的掃描速度較核磁快,同樣是頭顱掃描,CT需要1-2分鐘,而核磁卻需要30分鐘,在危急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啊!3.核磁並不是對所有的病變都顯示的好,例如對於肺內細微病變的顯示、骨的顯示、鈣化的顯示及急性出血的顯示等不及CT,尤其對於肺部病變,CT擁有絕對優勢;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冠脈檢查,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冠脈CTA,而核磁尚處於研究階段。

另外,核磁檢查受線圈的侷限,並不能進行快速的全身掃描,對於一些臨床的特殊需要,不能很好的滿足;還有核磁的層厚較CT厚,一些微小的病變存在漏診風險。

總結起來,兩種檢查各有各的好,不能相互取代。根據臨床需要,做最適當的檢查,得出最準確的診斷是影像學檢查最大的意義。


放射科楊大夫


磁共振副作用小沒錯,為什麼還要做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的CT呢?因為磁共振檢查要求比CT嚴格,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磁共振也不是做每個部位都比CT清楚,雖然磁共振價格貴,輻射小,但是磁共振並不是萬能的。

CT應用比磁共振更廣泛

在臨床中CT的應用比磁共振的更加廣泛,雖然CT的輻射大,但也不是有輻射就不做,做CT所致的輻射損傷還是非常少見的。CT依然是檢查最多的,相對於磁共振來說,CT價格便宜,檢查時間短(這一點很重要,特別是對於急診患者),空間分辨率高。

磁共振檢查室圖片

為什麼會選擇輻射大的CT而不是做磁共振呢?

1.磁共振檢查時間長,不適合危急症患者

比如一位患者外傷昏迷的,會首先做CT檢查,因為做一個部位的CT只需要1-2分鐘,但是做磁共振一個部位需要十多分鐘。對於危急症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要快速的做出診斷,快速的處理才能挽救生命。

2.肺部和胃腸道的病變不適合磁共振檢查

肺部和胃腸道的病變,因為含有空氣多,所以磁共振不好觀察。如果懷疑肺部病變的,首先選擇做胸部CT檢查。如果是胃腸道病變的,建議做胃鏡或者腸鏡檢查。但是如果是確診直腸癌,需要評估分期,要做磁共振檢查。

3.有金屬內固定的患者,慎做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檢查比CT檢查更加嚴格,要去除身上的體外金屬異物,比如鑰匙,銀行卡等都要取下來。磁共振室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如果體內裝了金屬內固定的,一定要告知醫生,由醫生評估風險後才決定能不能做磁共振檢查。特別是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更加要慎重。

4.磁共振檢查噪聲大,空間小

做過磁共振檢查的人都知道,做檢查過程中不斷有各種響聲,聽著很吵很煩。

磁共振檢查室內空間小,有幽閉恐懼症的人要慎做磁共振檢查。

做一個部位磁共振需要十多分鐘,這個過程又很長,檢查過程中又需要配合一動不動。所以很多人很難檢查,基本上一次最多做兩個部位的檢查,躺一個小時左右就開始受不了了。但是CT不一樣,CT能一次性胸全腹部掃描三個部分,只需要五分鐘。五分鐘就能快速的診斷疾病,對於急診患者,時間就是生命。

5.磁共振價格昂貴

磁共振比CT貴一倍,不適合推廣,一般都是做了CT或者超聲檢查發現病灶後,才做磁共振進一步檢查。

哪些部位最適合做磁共振檢查?

頭頸部、脊髓神經、肌肉關節、腹部器官(除了胃腸道)都可以很合適做磁共振檢查。如果你是經濟條件允許,沒有以上所說的不適合做磁共振的情況,那麼可以選擇做磁共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